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在偉人故里中山,對於文化底蘊深厚、名人古蹟眾多的南區而言,下馬嶺茶亭算不上最有名。畢竟,這裡曾有過南宋皇帝趙昰逃難駐蹕的歷史,亦有鄉賢馬南寶護帝抗敵有功受封侍郎的事蹟,留下了“宋帝遺蹟”“侍郎故居”牌坊;這裡也是民國四大百貨公司的兩大公司創始人“先施”馬應彪和“永安”郭樂兄弟的故鄉,留下“馬公紀念堂”和“沛勳堂”故居;這裡更是中山華僑最多的鎮區之一,中西合璧風格的僑房和傳統廣府民居遍佈村落。然而,在這片毓秀之地,有這一方小小茶亭,從其歷次的修築歷史,依稀可以看到代代南區鄉人仁愛鄉里、樂善好施的精神傳承。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南區沛勳堂,攝於2013年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南區樹湧村的古建築,攝於2013年

中山古稱“香山”,設縣於南宋時期,明洪武年間被劃分為11個坊都,現今南區地域大概等同於當時的“良字都”,清道光年間重新劃分後改為“仁良都”,後世習慣稱之為“良都”。良都東南中部是連綿的低矮山脈,明清通往澳門的驛道“岐澳古道”貫穿其中,經過良都的這段被稱為“良都孔道”,途經下馬嶺。徵信錄收錄的民國24年(1935年)3月中山縣政府發佈關於重修茶亭的佈告中亦提及:“本邑良都迤南有下馬嶺,為澳岐交通之孔道,亦四鄉出入之通衢。”由此可知當時下馬嶺茶亭在交通路網中的重要性。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南區鄉間風景,攝於2013年

下馬嶺茶亭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歷經三次重修。中山市檔案館館藏檔案《中華民國念(廿)四年重修中山下馬嶺話茶山館徵信錄》(以下簡稱“徵信錄”),收錄了清代和民國兩次重修下馬嶺茶亭的詳細記錄,為我們瞭解它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實和重要的佐證。

同心勠力三十載,鄉賢施善築茶亭

第一次重修下馬嶺茶亭是在清同治年間,徵信錄後部分收錄的當地士紳楊蔭光所作《下馬嶺茶亭序》詳細記錄了茶亭的重修和經營始末。

下馬嶺茶亭原是一方草寮,“好義者煮茗餉行客”,久經風雨,傾圮荒廢,蔓草叢生。一日,當地士紳繆琦清路過見狀,甚覺可惜,想“復其舊以便行旅”,於是與士紳陳子清、何贊清商議,決定發起募捐重建。繆琦清帶頭捐出了名下產業,鄉人亦都踴躍資助。倡議始於同治4年(1865年),茶亭落成於同治7年(1868年),“費金錢四百有奇”,“欣助洋蚨一百翼者,則繆君輝堂也;共集洋蚨一百六十翼者,則橫濱諸君也”。為了讓茶亭能夠長久維繫,繆何二君發起成立“樾滋社”,聯合38位社員,每年捐獻一金,僱傭工人為過往行人免費施茶。其後,板橋村“三益會”又捐款250金,購置安瀾街瓦鋪6間,將每年的租金作為維繫茶亭的經費。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楊蔭光所作《下馬嶺茶亭序》

除茶亭外,繆君等人還另購地置屋,建“話茶山館”,並請曾任清朝制軍、退休歸鄉養老的曾望顏題額。館中供奉主宰文運之神的“奎(魁)鬥星君”,左右設廂房供看守者居住。“前亭三楹,羅列茶具,則行道者所憩息也;亭外溪水環繞,甃之以石,則滌濯者所取適也。亭後山園十餘畝,多松杉欖橄雜以修竹,清風一過,樹聲溪聲琤琮悅耳。銜杯啜茗,悠然自得,若忘乎行路之難也。”如此景象,稱其為旅人行客、文人雅士的世外桃源也不為過。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第一次重修下馬嶺茶亭時,鄉賢們留下的墨寶,收錄於徵信錄中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第一次重修下馬嶺茶亭時,鄉賢們留下的墨寶,收錄於徵信錄中

楊蔭光作《下馬嶺茶亭序》時,重修後的茶亭已經營了30餘年。繆琦清感於自身年邁,於是“會計各款,刊徵信錄”,以期後輩能夠接辦好茶館,並請楊蔭光作此序,詳述始末。序中,楊蔭光憶起自己辭官返鄉那年,舟車勞頓,經過茶亭時的見聞:“瞻顧周道,絡繹不絕,樵者耕者乘輿者騎馬者負擔者鹹集於此,或坐或臥或漱或淪茗啖菓。以亭之逸,息人之勞。”感同身受的他或許從中看到了慈善的真意,想人之所想、為人之所需,也理解了鄉賢們的責任與苦心,正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裡慨嘆的“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見賢思齊追足跡,復修亭館惠桑梓

縱觀歷史,短短的30年,許多人物事蹟便可歷經滄海桑田,更何況某個鄉間的一方小小茶亭。

到了民國23年(1934年),距第一次重修下馬嶺茶亭,已經過去60多年了。因為年久失修,蟲蟻侵蠹嚴重,下馬嶺茶亭已坍塌不存,話茶山館也瀕臨傾覆。所幸,安瀾街商鋪的微薄租金還維繫著施茶的善舉,繆琦清等鄉賢的後人慘淡經營,“屢圖修復,惟以公私交冗,棉力無多,乞未實行”。時移世易,傳統士紳階層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這次重修茶亭的是擁有雄厚財力,“平日均以豪俠稱也,地方公益,維持恐後”的僑商。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重修良都下馬嶺話茶山館記》(1935年)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重建良都下馬嶺話茶山館碑記》(1935年)

先施百貨創始人之一馬永燦、永安百貨創始人之一郭泉,以及永安水火保險公司總司理林弼南三人,見茶亭荒落,“念昔賢一片仁慈,何忍聽其湮沒”,於是向駐香港中山僑商會提議重修茶亭,得到一致贊成。募捐發起,短短數月便籌夠善款,共計銀元7083.94元,工程開始動工。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重修茶亭發起人之一、僑商林弼南,徵信錄收錄照片

民國24年(1935年),工程竣工,歷時半年多,重建後的下馬嶺茶亭煥然一新。亭館拋棄了原來易被蟲蛀的木結構,改用“鐵筋三合土結築”,並且在昔日規模的基礎上“稍增高而微廣之”;茶亭旁邊的渠水得以疏通,便於挹水烹茶;周圍的林木得到添補修剪,既遮陽又美觀;樹蔭下新添置了石凳,以備過往行人休息;後人珍視的先賢墨寶“話茶山館”等得以保留並翻新,並新添門口聯“引泉循故道,適館繼前賢”;亭館四周崎嶇難行的山路,得到剷平拓寬,大大方便了鄉人和過客。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

這些重建事蹟都記錄在《重修良都下馬嶺話茶山館記》《重建良都下馬嶺話茶山館碑記》(1935年)中,並收錄在徵信錄裡。徵信錄還詳細列明瞭65名“勸捐員”所組成的46個“緣部”的捐款人及款數,以及支出的每一筆工人費、材料費,進行收支比對,並附上會計師證明書:“民國廿四年重修中山良都話茶山館籌辦處進支部內之總結及各賬部存據查核相符”。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詳細列明65名“勸捐員”的名字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詳細列明每一筆收入款項,總收入銀元7083.94元

徵信錄中的幾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中的亭館建築簇新雅緻,周圍環境乾淨齊整。茶亭重現昔日興盛風貌,想必臨近鄉人和過往旅客都欣然樂見吧!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勞——話當年重修下馬嶺茶亭的慈善事蹟

徵信錄收錄的下馬嶺茶亭剛修復完工時拍攝的照片

時間年輪不斷向前,壹甲子又過去了。1999年,下馬嶺茶亭經歷第三次復修,外圍加築了圍牆,形成庭院,茶亭和話茶山館基本保留了第二次修復時的模樣。2012年,茶亭被市政府列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如今車流穿行的國道和快線代替了昔日的古道,茶亭施茶的功用雖已不在,但慈善精神依舊在傳承,它在每一位樂於公益的後代鄉人身上延續。他們的義舉像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構成了中山這一博愛名城的浩蕩源流。

《中華民國念(廿)四年重修中山下馬嶺話茶山館徵信錄》中山市檔案館館藏檔案

《中山村情》(第一卷)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

文丨陳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