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志民: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

在全國的六省十九地建立了19個子公司,擁有35個大型制粉車間,78條現代化麵粉生產線,日處理小麥能力超4.5萬噸,產品暢銷全國除港澳臺地區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銷售網點遍佈所有大中城市,市場覆蓋率達97.6%,在北京市場的佔有率達40%以上……這是世界知名麵粉生產企業——五得利麵粉集團有限公司在制粉業領域內創造的一個個輝煌。

談起五得利麵粉集團的創業史,董事長丹志民感慨良多:“就是過去苦日子過怕了,最初就是想‘吃好飯、穿好衣、住好房’,誰知與麵粉結緣後,一干就30年了。我這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就是用心做麵粉,做良心麵粉。我的創業史可以用五個字概括:痛,並快樂著。”

艱苦歲月:“廠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志民: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

圖為五得利麵粉廠舊址。楊文娟攝

沿著那條熟悉的街道,丹志民來到荒廢許久的五得利麵粉廠第一面粉廠舊址。輕輕推開那扇破舊的大門,隨著那“吱吱呀呀”的聲音,彷彿又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

“那時候,國家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我就想著乾點屬於自己的事業,改善家庭生活。”丹志民說,他當過村辦機械廠員工,做過大名小磨香油生意,還幹過鑄造工人。嘗試了多個行業之後,1989年,在父親的帶領下,他與姐姐、弟弟共同創建了新市場面粉廠。

“當時的麵粉廠很小,就開在自己的家裡。日加工小麥僅有15噸,像我們這樣規模的家庭式小麵粉作坊,在當地還有36家,行業競爭很激烈。”丹志民說,一開始他就遇到了難題:廠子建起來了,但沒有生意,麵粉賣不出去,糧食原料又收不上來。情急之下,他準備和弟弟去採購小麥。這時,丹志民的父親得知情況後,建議他們採用“換面”的方式解決燃眉之急。所謂“換面”,就是拿面換糧,只收加工費,並且加工費比其他廠家便宜一半,這樣一來麵粉廠就有了加工原料。

“當時因為價格低,排隊換面的場面十分壯觀,24小時供不應求。”丹志民說,雖然生意很火爆,但是不掙錢。此時,父親的話再次感染了他:不為掙錢,只為“練兵”。

“那會兒真的是一鐵鍁一鐵鍁倒(dǎo)糧食,沒日沒夜幹出來的!”丹志民笑著說,當時和弟弟都成了“土麵人”,累得不想幹。但父親鼓勵他們:一鐵鍁掙5釐,兩鐵鍁就是1分,掙了錢才能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是靠著這個強烈的願望堅持下來的,現在想來真的不容易。”

很快,靠著質優價廉的麵粉、優良周到的服務,丹志民的麵粉廠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逐漸開始盈利。“我們是縣裡第一批萬元戶,也是縣裡第一個安裝空調的家庭。”丹志民指著曾經居住過的兩層舊樓房面含微笑,渾身還散發著一種自豪感。

儘管如此,當提起“曾經母親在樓梯間改造的廚房裡炒菜,經常因遭遇漏雨而落淚”的事情時,丹志民還是有一些傷感。他說,當時為了辦好廠子,把所有的錢都投到了生產上,家也跟著廠子搬了好幾回。最早的時候,車間在一樓,臥室就在車間上面的二樓,因為機器的轟鳴聲,全家老少都睡不好覺,很是煩惱。這時還是父親安慰全家人,“機器轉動是掙錢呢,不轉了才要發愁。”

此後,丹志民一家人以廠為家,“廠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靠著一份勤勞、樸實、用心和堅持,實現了從1989年起到1995年間一年一個車間的速度滾動發展,之後的十年間又以一年一個分廠的速度高速發展。

不懈追求:“專心做最適合自己的行業”


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志民: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

圖為五得利麵粉集團旗下的大名七車間。

跟隨丹志民的腳步,來到五得利麵粉集團大名七車間。只見小麥在一排排機器和迷宮一樣的管道中穿梭,最後變成不同類別的麵粉。據統計,每天有2300多噸麵粉從這裡離開,變成食品加工廠的基本原料,最後變換出豐富的食品種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本。“我們將質量視為企業生命。在生產過程中,僅小麥清理環節就要經過15道工序,制粉工藝要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操作規程和較高的技術標準,從而保證了麵粉的質量。”丹志民說,經過32道生產工序後,麵粉在出廠前還要經過嚴格的化驗,包括水分、灰分、麵筋、加工精度、含沙量、磁性金屬物等衛生指標的檢測。“我們一直把麵粉企業當成道德工業,良心工業來做,確保每一袋麵粉都是放心粉,絕不做坑人的買賣。”

丹志民很注重創新。採訪中發現,在這個有七層樓的制粉車間,每班只有3名操作工。“我們一方面在生產工藝上,自主創造了一套科學實用的小麥自動接收稱重系統,研發了麩皮烘乾技術和產品自動入倉、在線裝車的流程,另一方面通過全套引進國際最先進的瑞士布勒制粉設備,採用全封閉無塵麵粉生產新工藝,全部生產過程實現了自動化、程序化。”丹志民說,這些不僅使企業在質量上有了保證,而且降低了運營成本。“以前,一個500噸/天的車間用人80多人,現在3000噸的車間只需200人就夠了。”

丹志民曾經不止一次提到麵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五得利集團還在不斷擴大規模、逆勢而為。對此,丹志民解釋,專業人做專業事,只有規模大了,才能購買最好的設備、最好的檢測儀器,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對五得利來說,規模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利潤就會增加。同時,五得利通過研發水餃粉、籠包粉、油條粉等專用粉系列,在新產品推出上比競爭對手超前一步,順應了中國麵粉的發展趨勢,不斷提升其領先水平。

在企業不斷髮展的同時,面對很多投資“誘惑”,丹志民如何選擇?他認為,企業家要有冒險精神,但在沒有任何知識背景和行業優勢之前,不能貿然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所以,我將一如既往地深耕麵粉行業,專心致志地將企業做大、做強、做久。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才能在個人和企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丹志民說。

堅持自我:“奮鬥的人生才最美麗”


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志民: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

圖為五得利麵粉集團。

“低調”是員工們形容丹志民最多的一個詞語。“我是農民出身,深知成功來之不易。都知道麵粉行業是個微利行業,用我父親的話說,這個行業的利潤低到在針尖上削鐵,哪一方面有一點做不到位,你的利潤就沒有了。”丹志民開誠佈公地說,辦公場所夠用就好,不需要多麼豪華。但是如果關係到收購系統、生產系統、研發系統、營銷系統、財務系統等的發展,該投的資一分不能少,該花的錢一筆不少花,“錢要用到刀刃上”。

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丹志民堅持企業不上市”了:民營企業的錢不好掙,要把有限的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況且生產產品和上市資本運作是不同層次的東西,丹志民表示,“我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在五得利麵粉集團,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30年來,企業從來沒有拖欠過員工的工資,每月的10號一定按時發放。“不僅如此,我還要讓員工的工資比同行業的稍高。”丹志民說,即使遇到資金緊張時,他也寧肯減少小麥庫存,也要保障員工的工資發放。他這樣做,就是要誠信待人,吸引人才,“在五得利,只要肯吃苦,就會有收穫” 。

該集團倡導的“五方得利”經營理念就印證了這個說法。“常常有人誤解五得利的內涵,以為是五個企業得利,其實是‘五方得利’。”丹志民介紹說,“五方得利”就是:客戶得利,為客戶提供質優價廉的麵粉,優良周到的服務;農戶得利,對農戶做到較高的價格收購、準確的斤兩、隨到隨收、立付現款;員工得利,給予員工較高而穩定的工資、福利,較多培養和升遷的機會,優越的勞動環境;國家得利,是交付國家法定的稅費收入;企業得利,是依靠大規模、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精心而又嚴格的管理。

“只有實現客戶願買、農戶願賣、工人願幹、國家鼓勵,企業經營才能進入良性循環。”丹志民說,多年來,五得利用產品質量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尤其是在那起烏龍事件中,五得利在全國的1700多個經銷商沒有一個要求退貨的;五得利還用博大胸懷擔負起另外大企責任,在“非典” 爆發那年,將全國產品調往北京,穩定麵粉市場,並在2010年實施麵粉全線降價,保障市場供應,體現了五得利這一民企的責任和擔當。

一路艱辛,一路歌。丹志民說:“我特別感恩這個時代,是它給了我一個可以奮鬥的機會,可以成功的機會,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雖然很苦很累,但是這樣的人生才最美麗!我將繼續用心做好麵粉,做出老百姓放心的好麵粉!”(楊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