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民國初期,合肥城延續清代城池結構,但對城池進行了重新規劃。城池周圍繞以河流及溝渠,南北短而東西長,成一橢圓形。其中,城門有七座:南二門,“南薰”(小南門)、“德勝”(大南門);東二門,“威武”(大東門)、“時雍”(小東門);西二門,“西平”(大西門)、“水西”(小西門);北一門,“拱辰”。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民國時期,合肥縣城平面圖(來源 | 資料圖片)

威武門

威武門 亦稱大東門。城樓有五間屋子大小,三層樓高。城門樓稱五鳳樓、回鳳樓。城門外有陷馬坑,方丈,深倍之。平時用石板鋪蓋為道路通行,戰時撤去(照片上陷馬坑清晰可見)。合肥歷史上有發達的水路,在逍遙津東南側有小史港,所以威武門成為合肥城對外交通的主門。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威武門

時雍門

時雍門 亦稱小東門。左側是月城,右側是城門樓,有三間屋子大小。中間凹陷為夾城,包河和九獅河的水通過時雍門外炮臺夾牆下通道流入南淝河。夾城的城牆上有十個射擊孔。凸出城牆上設有炮臺,南北城牆向東延伸入河岸,炮臺上大炮可封鎖河東岸。照片上城門破爛不堪,是日本侵略軍佔領合肥城,為了使哨所視線不受阻撓,拆除城門垛壘堡造成的。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時雍門

德勝門

德勝門 又稱大南門。德勝門是石門,規模大,雕刻精美。隨著合肥水路交通相對削弱,陸路交通逐漸加強,尤其是廬州府署、合肥縣署遷移城西后,賦予德勝門特殊的意蘊,是軍隊和官員們進出城的大門。德勝門甕城頂是防禦工事,石頭築成,堅固無比。清代中期以前德勝門有城樓,太平天國被毀壞。日軍佔領合肥後,又臨時建造了瞭望哨所。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1938年 德勝門

​​南薰門

南薰門 又稱小南門,位於環城馬路與徽州大道交叉路旁,即省建設廳東側。南燻門照片未尋找到考據,經幾位老者辨識得到認同。但合肥其他城門未見城門名標識,只有此門有“南燻門”三個字。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南薰門

​西平門

​西平門 又稱大西門,在省團校與琥珀潭之間。舊時的西平門,不僅屢屢受到農民起義軍襲擊,而且盜匪頻繁出入,城西邊總是不太平。希望城西太平,成為舊時合肥當政者和百姓的願望。人們不僅將後唐時期“獨山門”更名“西平門”,並在城樓上塑造關公像,希望能化解兵災,祈求平安。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西平門 城樓

​水西門

水西門 又稱小西門。《合肥縣志·營建志》載:“金斗河即淝河,為唐時城北濠(金斗城北護城河)。宋郭振拓城河,乃貫城東出。”此說值得探討,張崇在修羅城時,修西水閶關就是將金斗河貫城東出。否則,難以將城牆擴建“週迴26裡”範圍。明正德年間,徐鈺籌御劉七之亂,堵塞西水關,後又另建水西門。所以,有舊水西門與水西門不同地點、名稱。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水西門(東向拍攝)

第一張照片主要是拍攝水西門樓,第二張主要拍攝碑亭。在水西門東有一座碑亭,碑上刻著曾國藩題寫的“江忠烈公殉節處”。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打廬州,安徽巡撫江忠源率兵死守廬州城,最後戰死在水西門附近。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水西門(西向拍攝)

拱辰門

拱辰門 合肥老城北門。拱即拱衛,辰即北辰,乃北極星之意。拱辰,意為四方歸向之意。城門上有樓,樓三楹,前有甕城,頂有石臺。1938年日軍轟炸合肥城,拱辰門被炸燬。照片上的拱辰門是之後修建的。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1949年 拱辰門

安徽合肥:百年老城舊影,民國七大城門


  • 作者:許昭堂(節選自《合肥城圖志》)、束文傑(整理)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