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修繕祖宗祠堂,向出嫁的閨女每人收300元合理嗎?這個錢不出可以嗎?

徒勞龍


在農村宗族建祠堂大事,嫁出去的女兒出錢也在情理之中,這個問題讓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合理不合理,是傳統觀念的一種疑問,以前的話重男輕女,男孩出生叫添丁,女孩出生叫增口。也就是說男孩才算一個勞動力,能創造價值,女孩出生來到世上是來多一張嘴吃飯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觀念已經被糾正,現在提倡男孩女孩都一樣,既然都一樣了,修祠堂雖然是男人的事情,作為同樣都是後人的女同胞,為什麼就被輕視,雖然出嫁的女同胞們可以不出錢,但是我們肯定要重視這個事情,所以出錢是合理的。主要是要出多少,因為祖宗家譜也好什麼也好不會有女同胞的名字。

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出,出多少比較合理,這個的話我感覺就像現在一些社會捐款一樣,上不封頂不設下限最好,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和經濟情況又不一樣,這個事情上就是一個具體情況的表現了,還是要說能者多勞,不要硬性攤派,也可以村裡修完祠堂以後,請外出的閨女們回來參觀吃頓飯,沒人出點紅包喜錢,這個就看自己表現了。

基本上現在都有這種風俗,就拿我們這裡祖上墳地立碑也是叫閨女一起參加的,那個石碑上也沒有說必須有閨女的名字,這個事情會根據社會的發展,慢慢習慣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大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出錢就可以了,也是對祖上的一種孝道。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呂家姐夫】,我們一起探討更多關於農村的事情。

呂家姐夫


我們閩南建祠堂都是村裡按丁攤派,有錢的多出!祠堂建成晉祖,會給出嫁的女兒發請柬讓她們到時候出席,名為金姑!出嫁的女兒會按各自能力包一份紅包以示慶祝,然後會將金姑禮金多少刻在祠堂牆上!

祠堂建成酒席上百桌不等,宴請各路宗親,出嫁金姑!族中老少爺們鞍前馬後伺候著,散席還有伴手禮!

我母親去世二十多年了,前年母親孃家祠堂重建,舅父說一個金姑兩千,四個阿姨都答應了!問我及我弟怎麼樣?我讓我弟去回說不出!我的理由是,母親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現在包禮金過去有何意義?如果母親在世,一萬也包,人不在包過去讓人吃喝?有什麼意義?


熱血不會冷切


我們那邊是建祠堂按家族的人口出錢建,祠堂建好竣工辦酒席送禮,有錢人幾萬捐,沒錢人一百、幾十也有,但五百以上上祠堂石碑,不強迫自願行為。所有外嫁女都會發請帖,捐多捐少看你個人實力,一般都是500,因為能上石碑留名。我爸、我、我兒子都分別捐了1000。先前建祠堂我家7個人已經出了10500。這個建祠堂也是家族大事,剛開始家族有人牴觸,家族有大老闆說,如果家族沒人願意出錢,他一個人出錢建。但家族人都反對,後來大家也都願意出錢建。


封狼居胥180


這點錢,對於現在的家庭來說不算多。以我的淺見,這種做法,有點讓人不敢恭維。出錢了是情分,不出錢是本分。

有些地區的人比較注重修建祠堂,供奉祭奠列祖列宗排位,每年還會舉辦相關的祭祀活動。懷念先人們的人文精神等,也無可厚非。但是,無論按照傳統文化來講,或者按照現實意義來說。嫁出去的姑娘戶口大多說已經隨著夫家走了,原則上已經不是本村的人。所以說這種情況很罕見,修繕不起就別修。現實生活中,如果真這樣做,一個村人的臉面都被丟盡了吧!



我記得前幾年,我老家村裡修繕祠堂,都是按照一定數額,每戶籌資。當然,有錢的可以隨意多捐獻一些。嫁出去的姑娘隨便,沒有要求,願意捐款村裡人歡迎,不願捐款,根本沒人去通知姑娘家捐款。

我不清楚題主們村是什麼情況。大道理上來講,你孃家村裡人做這樣的有欠考慮。我當地祠堂一般都是供奉對本村有“貢獻”的男性,無論貢獻的是名或者利,和女性都不搭邊。本村的媳婦一般都進不了祠堂,何況是嫁出去的姑娘?

當然,每個地方的人情風俗不一樣。有些地方的祠堂,可以供奉本村的媳婦,但是我沒有聽說能供奉本村的姑娘。如果你當地祠堂,可以供奉嫁出去的姑娘,這點小錢必須要捐,而且要多捐一些,畢竟有姑娘的一席之地,為什麼不能捐款呢!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三農的高度


孃家祠堂現在在修,每個家每個人口1500必須出的,之後有錢可以另外捐錢,一共籌集了200萬費用,今年農曆12月竣工擺酒,到時一次可以擺一兩百桌吃飯。國慶去看了,以前住在祠堂邊上的全部買回來了推平建綠化


快樂寶貝7188


如果修建族譜的時候,有女孩兒的名字交300就交300。可是很多地區的族譜是沒有女孩兒名字的一般情況下沒有女孩兒的名字。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我老婆村兒裡就有。修族譜的時候,老婆我還有孩子的名字都有。我覺得那交錢我就心裡就舒服得很。


用戶4623794521877


農村修祠堂關於外嫁女收300元的事,我在這說說我個人的睇法和經歷!

1/事實上對於現在的社會和收入消息觀來講300元其實就等於在外面大排檔幾個人吃餐飯的錢而已,不必要太執著。

2/雖然你已經嫁出去,但你身上終歸是流著你孃家的血脈,也是你的姓氏,不要太過去介懷。

3/在這我先聲明我是作為一個女婿(姑爺)的角度去看和做的,因為我也是剛給了我老婆的孃家680元修建祠堂(他們那給外嫁女起步是600寫夫妻二人上榜),意思下畢竟現在幾百元在現在的物價下真的是算不了什麼。而且自己成為他們那(孃家)的姑爺!為老婆的孃家做少少力所能及的事情,於情於理都應該。我是廣西的我老婆廣東的!

4/我個人認為這些是做好事做善事是為自己和家庭贊功德的,在自己能有所及情況下不必去介懷,畢竟那裡也有你的傳承!

5/不要總拿什麼道德法律法規等等去介入這些事情裡面去!這會讓你很糾結;每個人睇法和做法不一樣,就等於古語有講清官難斷家務事一樣。

6/最後我想說的是幾百元贊助這些事情,是應該做的因為他是好事善事功德無量,應該捐👍,人生短短几十年這樣的功德無量的好事大家認為會碰上幾次???外嫁女也是傳承人,也是繼續人,也是有親情所在!!!有些人會說外嫁女不應該給!這是很於情於理不合的,區區300元在當今社會收入與消費現象有必要令自己的孃家父母親人抬不起頭嗎???😛😛😛難道外嫁女就應該繼孃家之路???

7/以上是個人睇法!不能強求大家都認同😍😍😍


XUANMI


雖然我是嫁出去的女兒,但是我的老祖宗在那裡,我們家族今年因為水災把祠堂衝傷了,所以大家都自願捐,我們姐妹幾個已經在外地生活了,族譜也不會有我們外嫁女的名字,但是我還是捐了,雖然不多也是一種心願,今年都修好了,我記得我老公他們修的時候群裡也是募捐,他們的是都是讓男同志們捐,沒有找女的捐一分錢


太熟了不好下手


我老家前四年重建’祠堂,規定每個在藉的人,不分男女,一人三千,醞釀時正好是正月,很多出嫁的女兒回家給父母行拜年禮,她們知道重建祠堂的消息後,都積極的捐款,最少的捐500元,此情此景,當時有好幾個老長輩都流下了眼淚,祠堂竣工後,按照長輩們的指示,第二年正月把所有的女兒的全家請到祠堂吃了一頓,我們也打破了正月女人不進祠堂的陋習。


鞏老好人


今年我老公村裡也在修繕祠堂和眾廳,規定是男丁一人6000,女的一人4000,每人必須交,在年初時村裡就安排人家家戶戶收錢了,聽說外嫁女的每人最少幾百不等,這應該都自願吧,到年底都要回村吃酒席的,我覺得外嫁女捐錢屬於自願吧,但大多數人都會捐吧,捐得多的好像還會刻名字的,就當是公益,我覺得多少還是應該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