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圖片翻拍

——都江堰遊攝簡記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公元2018年7月17日,頭伏首日。中午十二點左右,我來到都江堰風景區。這是景區的出入口。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進入景區大門,前面有一塊寬闊地,周邊擺有好多石刻,他們分別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82年批准都江堰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監製;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世界遺產都江堰;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AAAAA級國家旅遊風景區;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著名學者的餘秋雨題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拍照的人太多了,我給別人拍了好幾張。之後,自己選好機位,讓人給我拍一張。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臥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誌。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臥鐵主要是用來標記挖掘深度的。由於都江堰遵從李冰的"深淘灘,低作堰"原則,在從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對河道清除淤積的泥沙。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適呢?經過人們的經驗,找出了一個合適的深度,並埋上臥鐵。以後歲修就挖到臥鐵為止。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演變歷史

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臥鐵。臥鐵與"深淘灘、低作堰"的6字水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都江堰歲修淘灘的尺度。歲修清淤時必須淘夠深度,以淘至見到臥鐵為準,如果淘灘深度不夠,內江河床太高,將減少成都平原來年春灌引水量,而如果淘灘過深,則會使過量的洪水湧入內江,導致內江灌區洪澇災害。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臥鐵至今留存4根。最早鑄於明代萬曆三年(1575年),由四川御使巡按郭莊主持鑄置。從魚嘴沿內江河道向下約200米,就是有名的鳳棲窩了,鳳棲窩靠河岸的地方就是神奇臥鐵的埋藏處,4根臥鐵順著河道的方向並排而臥。朝向江心的是最新的一根,上面鐫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字樣。據瞭解,這4根臥鐵中最裡面的一根埋於明代萬曆三年,為郭莊所鑄,第二根為清代同治三年何咸宜鑄,第三根為1927年民國時管興文鑄,第四根為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週年時鑄造,並於1998年安放。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臥鐵-真品

雖然史籍最早可考的臥鐵鑄於明代,但實體形式之外的"臥鐵",作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早前就以石樁人像等其他形式,伴隨著都江堰建堰2260年的歷史。

以臥鐵為標準的歲修淘灘之後,長約3000米的魚嘴分水堤。在旱澇時節分割內江、外江的岷江水量時,可以得心應手地演算"四與六的哲學":春耕用水季節,內江進水六成,外江進水四成。而在夏秋洪水季節,內外江進水比例自動顛倒過來,內江進水四成,外江進水六成,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都江堰每年引向成都平原的水量是一個巨大的難題。然而,科學衡量引水量的還是臥鐵。都江堰歲修淘灘的標準,就是淘見臥鐵。臥鐵以更加精細的方式成為天府之國的水之"度量衡"。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路過臥鐵展示區後,馬上就進入堰功道。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2000年,都江堰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時,離堆園經精心整治,面貌煥然一新。園內建堰功道,長150米,寬14米,兩旁排列十二尊治水先賢銅像,銅像間置樹齡數百年至千年以上的銀杏樁景。

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他們是文翁(西漢)、諸葛亮(三國)、高儉(唐初)、章仇兼瓊(唐)、劉熙古(宋)、趙不憂(宋)、吉當普(元)、盧翊(明)、施千祥(明嘉靖)、阿爾泰(清乾隆)、強望泰(清道光)、丁寶楨(清光緒)分別代表了各歷史時期部分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都江堰離堆公園堰功道兩邊安放了12尊古樸凝重的青銅塑像,是兩千多年來,拓展、修繕和維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有功之臣。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治蜀先治水"、"水清則政清"的思想。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堰功道中心線上有多個花壇,呈一字型。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兩邊是水渠,好多隻石刻龍頭向水渠戲水。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水渠的上游端口,左右各有一隻噴射清水的石刻龍頭。

先賢們治蜀先治水、水清則政清的思想在堰功道上體現的淋漓至盡。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丁寶楨(清光緒)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阿爾泰(清乾隆)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盧翊(明)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趙不憂(宋)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章仇兼瓊(唐)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諸葛亮(三國)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文翁(西漢)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高儉(唐初)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劉熙古(宋)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吉當普(元)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施千祥(明嘉靖)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強望泰(清道光)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祠,李公廟等。位於都江堰離堆北端。創建年代不詳。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制服岷江孽龍,將其鎖於離堆下伏龍潭中,後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龍觀,始以道士掌管香火。在"5.12"大地震中伏龍觀受到重創,大地震震波穿越龍門山斷裂帶,一時間,古老的伏龍觀瓦礫飛濺,樑柱移位,身型歪斜。

伏龍觀因為李冰降伏孽龍的傳說而得名。是紀念李冰的廟宇。內有李冰圓雕石像。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建在離堆之上,三面懸絕,一面用42級寬三丈一尺五寸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伏龍觀巍峨矗立,順山勢逐級升高。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山環水繞"伏龍觀",沃野千里"寶瓶口"。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離堆。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商木。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釐米,肩寬96釐米,厚46釐米,底部有一方榨,長18釐米。石像冠冕長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寬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寬0.7米;插高0.28米,寬0.25米,插把長1.34米。石像頭部已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觀中陳列。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都江堰伏龍觀題壁記。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後殿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寶瓶口,是指 起"節制閘"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人工鑿開的一個口了,因它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遠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鏡頭拉近些.......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觀瀾望遠鏡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觀瀾亭裡的石碑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川西第一奇功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伏龍觀右側的通道旁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李冰率眾治水的圖案。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飛沙堰洩洪壩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主要功能一是枯水季節導水入堰,保證灌區用水需要;二是豐水季節排洩進入內江的多餘水量;三是排沙,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魚嘴是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安瀾索橋又名珠浦橋,位於都江堰市區西北約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慶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原長320米,現長280米,以木排為板,石墩為柱,承託橋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纜繩橫架江面。1962年,對索橋進行了維修,改10根竹底繩為6根鋼纜繩,改扶欄竹繩為鉛絲繩,鉛絲繩外以竹纜包纏。1964年岷江洪水暴發,全橋被毀。重建時,只改木橋樁為鋼筋混凝土橋樁,餘照舊。後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100米,重建時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雙層橋頭堡,改單層金剛亭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橋長261米。安瀾索橋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繫紐帶。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這與它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杆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員處死,妻子為了為丈夫雪冤想盡辦法修了欄杆。全長約500米,在魚嘴處建立外江水閘,把橋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乘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樁,橋身也縮為240米。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二王廟,原為望帝祠,齊明帝時,益州剌史劉季連將望帝祠遷往郫縣。齊明帝建武元年(494),為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偉功德,將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因此又改稱為二王廟。臨岷江,後依翠嶺,南望青城,西連岷山,遠近風光十分綺麗,故有"玉壘仙都"的美譽。

廟門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繪製的《都江堰灌溉區域圖》,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廟內觀瀾亭下,一排丹牆石壁上鐫刻著兩則治水《三字經》。一則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縣知縣胡圻依據歷代都江堰治水經驗編成的《三字經》,文曰:"六字傳,千秋鑑。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籠編密,石裝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闕,留漏罐。遵舊制,復古埝。"另一則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煥對原《三字經》作修改,又重刻於二王廟石壁上。內容是:"深掏灘,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鑑。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留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毋擅變。"後人總結的治水《八字經》:"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具灣截角,逢正抽心"被認為是飽含哲理的治水真諦,至今廣為傳頌。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四川老建築-成都:新津觀音寺


秦堰樓,因都江堰建於秦國而得名。這裡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樓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結構精巧,峻撥壯觀。未建之前,這裡是"觀景臺",又稱"幸福臺",因毛澤東主席於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這個位置,仔細觀看都江堰。在伏龍觀和二王廟裡陳列了這幅珍貴的照片。登上秦堰樓極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瀾橋、二王廟、古驛道、玉壘雄關、岷嶺雪山、青城群峰盡收眼底,甚為壯觀。

​作者張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