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這個世界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順利,有人坎坷。

韓信,前半生,都是坎,後半生,都是運。當然,最後被人咔嚓了,死得一點都不精彩,但死的方式又如何能控制呢?

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為何一出世就縱橫天下了呢?

韓信于軍事一途,有天賦



你可以不信,但這個世界上就是存在“天才”的。

漢武大帝時期的霍去病,年紀輕輕就縱橫大漠,讓匈奴不斷“搬家”,而且是從第一次開始起,就很少有敗績。

諸葛亮,本來就是在農村待著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個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啥戰場也沒上過,啥戰爭也沒見過,一出場,就幫助劉備打了不少勝仗,建立了龐大的基業。

這兩人都是天才,而韓信在軍事方面也是天才,沒有指揮過大軍,在劉邦授予重任時,就能良好駕馭。

這種能力,一般人真的學不來。一句話,韓信的天賦很高。

那韓信只是有天賦嗎?非也。

韓信熟讀兵書,常常推演



與其說韓信是個“兵神”,不如說他就是個“戰爭瘋子”,他非常痴迷於軍事,早期,肚子可以不吃飽,但兵書一定要天天琢磨的。

有人說了,韓信那麼窮,哪裡來的兵書?韓信窮,不代表祖上也窮,僅僅看人家身上的佩劍,就能看出人家祖上是貴族,否則,那個只能貴族佩劍的年代,哪裡會有窮韓信佩劍的機會?

既然祖上是貴族,那麼家裡有些貴重的書籍完全正常。而且兵書也算是專業書籍,除非有著極大的興趣和愛好,否則,古代的老百姓沒幾個感興趣,你給他扔一本《金瓶梅》,他保證看得如痴如醉,至於兵書,那還是算了吧!對一般人而言,那就是暴殄天物。

不過,韓信就好軍事這一口,那真是熟讀兵書,而且舉一反三,不斷推演,這讓韓信的軍事理論變得非常強。

軍事理論強,就一定能打勝仗嗎?不能。否則軍事學院的老師們都是萬人敵了。韓信其實是有實踐的。

韓信的軍事理論,在項羽那裡得到了演練



韓信就是為打仗而生的,一看國家風向變了,到處在招兵,到處都是反秦的大旗,於是快快加入了項梁的部隊。

項梁那裡,還沒來得及表現,還沒進入項梁的法眼,項梁就掛了。於是,只能跟著楚霸王項羽了。項羽個人能力超強,但用人能力確實一般。

不善言辭的韓信,在項羽這裡混得並不好,因為項羽極其自負,不按常理出牌,當然,按常理出牌,也打不贏鉅鹿之戰。自負的人往往看不見別人的長處,在他們看來,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豆腐一塊。



韓信在項羽那裡,混到最後,也就是個執戟郎而已。但難能可貴的是,韓信可以參與戰爭。每次戰爭前韓信都會思考,如果是自己,那個仗該怎麼打;每次打完仗後,韓信都會覆盤總結,勝在哪裡,敗在哪裡。這樣的日子過了不短,韓信對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就瞭解了七七八八,對於打仗心裡越來越有數。

當韓信感覺自己能力很強,而項羽又給不了機會時,韓信終於下定決心投奔劉邦,去到那裡實現自己的霸業。

從這裡可以看出,韓信不是突然會帶兵的,實際上是親歷了項羽等人帶兵的無數次成敗,最後總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東西。

劉邦對於韓信夠放權



早期的劉邦是不信任韓信的,以為就是個嘴炮。但劉邦信任蕭何,而蕭何認為韓信能做大事。

當“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出上演後,劉邦看出了蕭何對韓信的賞識和信任。於是,劉邦應韓信的要求,拜韓信為大將軍。這事,一般領導真還不敢做。可劉邦是誰?人家高的就是用人這一塊。

我們與其說劉邦早期信任韓信,不如說劉邦更相信蕭何的眼光。

因為劉邦的放權不干涉,讓韓信的才能完全發揮出來了,韓信說“明修棧道”就“明修棧道”,韓信說“背水一戰”就“背水一戰”,總之,充分授權,充分相信。如此下去,終於造就了韓信的所向披靡。



回到開頭,韓信“一出世”能縱橫天下,一是人家確實有天賦,二是人家有理論,三是人家有實踐,四是領導劉邦充分放了權。


藍風破曉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一般的將領都是通過在戰場積累軍功,等到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再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國中重將。

當然,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那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能撈到!

韓信雖然沒錢沒人脈,但是他的才能被蕭何所看重。通過了蕭何的推薦,韓信跳過了積累軍功的這一步,被劉邦拜為大將。

雖然沒有掌過一軍一旅,也沒有積累過相關經驗的韓信,帶兵卻有如神助,一生縱橫於沙場之上無所敗績。

為什麼?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韓信是一個是為戰爭而生的軍事天才。


(韓信劇照)

這種軍事天才在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國時代的關羽,近代的韓先楚大將。

關羽是一個水軍天才,在他與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但是一帶水軍卻無師自通,有如神助。

而韓先楚大將,一個老農民出身,有人戲稱,“韓先楚脫下軍裝就是個老農民”,但是他打起仗來,卻招招要了敵人的老命。

韓信所學的兵書,來自於家傳,還是另有人傳授,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韓信對於“兵書戰策”的運用已經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從他未掌兵到為將之後戰無不勝的事實來看,說明了韓信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操能力。

其一:韓信創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

(糧倉示意圖)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讓他管理倉庫的糧食,他為此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理念,把糧倉開設前後兩道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

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的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而浪費的現象。

這不簡單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後,國家建立了大量工廠,這才引進了倉庫管理的管理理念。

韓信的“推陳出新”其實就是現在的“先進先出”了,沒有運營過倉庫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進先出”這個術語哩!

眾所周知,統率一軍可不僅僅是單一的用兵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了“治軍”和“用兵”兩個概念。

治軍就顯得煩瑣了,但也是一軍統率的必修課程,因為“治軍”牽扯到了部隊的“訓練”、“行政”、“後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馬懿曾經贊過諸葛亮“治軍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將這句話翻譯成了諸葛亮用兵很厲害,這是不對的!

但是韓信對“治軍”與“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美譽。

其二:後人難於複製的韓信用兵之道。

(後世蜀中勢力難於複製韓信的成功)

有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實就是說,因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與中原或者中國傳統精華區其實就是兩個世界。

而在古中國時代裡,蜀中勢力能奪取天下的僅有劉邦一例。

劉邦之後,蜀中割據勢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劉邦以漢中之地而據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絕妙好計,為其打開了去關中的道路。

從此之後,這個妙計就像是一個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樣,後世之人再難於複製。

眾所周知,劉備丟了荊州之後,那真是急得火燒眉毛,因為他非常明白,丟了荊州,蜀漢就被鎖進了保險箱,光光地佔領一個益州,已經不具備有奪取天下的資格。

諸葛亮換了個思路,六出祁山,無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韓信。

(韓信背水列陣)

世上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講的是靈活運用,因時因地而制宜,這如同兵法中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比如《孫子兵法》更高深一點的理念,就是〈孫子兵法〉並不是教人如何打勝仗,而教人在打仗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犯錯誤。

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麼只要少犯錯,就有可能避免打敗仗。

然而這一個理論對於韓信來說是不對的,因為韓信故意去犯錯,卻打了勝仗。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

見於《淮陰候列偉》: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擒趙王歇。

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曾經火遍全國的“陳歐體”曾有一句話說的比較貼切,“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韓信雖然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但是不代表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況且同時代的劉邦更似“地痞”一枚,卻奠定了漢王朝400多年的基業。時代的浪潮中總會湧現出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弄潮兒去改變這個時代。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析韓信的縱橫之術從何而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史記》言:“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韓信雖為一介布衣,但並非世代貧農,而是六國王孫後代。而據史書描述,韓信每日佩劍,妥妥的貴族行頭,因為當時佩劍是階級屬性的代表品。既然王孫後代,想必雖家道中落,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是他們長久不衰的法寶,因此韓信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兵書辭典。

霸王非伯樂,然師也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戰才是積累經驗的最根本方法。韓信初投項梁,後隨項羽,被韓信任命為執戟郎中,雖非大將人才,但卻可耳濡墨染跟隨項羽學習部署。項羽雖被世人認為一介武夫,但是其可盡滅秦軍主力,臣服諸侯,必有其過人之處。

既有家族所存的知識背景,又有項羽的實踐結合,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自身天賦

“天才”是一個奇特的物種。你信不信,它都存在。要說韓信年輕沒人脈,也沒打過仗,那霍去病封狼居胥又作何解釋,雖有人脈,但是天賦這種東西是騙不了人的。理論加實踐有時候還需要天賦的加持。

伯樂+二傑,顧憂盡除

漢初三傑,蕭何糧草兵馬,子房運籌帷幄,加之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有米之炊,盡情施展。有劉邦集團強大的後勤保障力,韓信至少已贏一半。

大丈夫能屈能伸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韓信後來則將侮信者提拔為了中尉,很多人都不理解韓信的用意,韓信對身邊的人說:“我現在殺死他非常容易,但是這有什麼用呢?當時多虧了他的羞辱,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胯下之辱”非常人所能忍耐,然韓信不計前嫌,能屈能伸,審時度勢,不以點滴論英雄,這也是韓信為什麼能反兵道而為之,背水一戰,靈活運用。

綜上所述,韓信橫空出世就能縱橫天下既有其積累的過程,又有其先天的軍事才能,加之漢王集團的鼎力相助,因此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既屬偶然,又是必然。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一起探討。


最知之


不思考的人,見到別人飛黃騰達,就說人家命真好,又要自怨自艾,說時運不濟。殊不知,別人付出的努力,吃的苦,說出來都是一部心酸史,只不過人家沒說而已。

韓信也一樣,有的人只看到他“國士無雙”的一面,可他發奮讀書的時候,誰又知道呢!哪怕是媒體發達的今天,也沒有誰直播讀書吧。

(↑圖片來自於網上↑)

閒話少說,轉入正題。

韓信被譽為“國士無雙”,他的那些功績就不勞我多說了吧?在漢高祖劉邦手下馳騁疆場數年,一出世即被拜為大將,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一生,直至被劉邦以謀反誅殺。

那麼韓信是如何被劉邦“慧眼”發掘的?要說劉邦有一雙色眯眯的眼睛還差不多。不過,劉邦雖然沒有慧眼,但是他卻有一個蕭何。蕭何是韓信的貴人,他是真正知道韓信才華的人,所以不惜月下追韓信。

人生得一貴人就夠了,貴人是踏上前程的敲門磚,而不是鋪路石。即使韓信以前縱使有千萬條人脈,也抵不過一個貴人——蕭何。所以,人脈不是韓信成功的必要條件。

韓信曾多次與蕭何交談,而且相談甚歡。如果韓信沒有真才實學能得到蕭何的賞識嗎?再往前追溯,韓信初到劉邦的帳下,沒多久就因罪要被處死。騰公與韓信交談,騰公大悅,當即就免了他死罪,還把他推舉給劉邦。

能讓蕭何和騰公夏侯嬰兩個人舉薦的人該有多麼牛。韓信肚子裡肯定是有“墨水”的,這個毋庸置疑。那麼韓信的學識從哪裡來?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在從軍以前,就一直貧窮的活著,而且很窩囊,別人都看不起他。

《史記》中記載: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韓信常常到下鄉南昌亭長家裡蹭吃蹭喝,有時依靠漂母的接濟才活了下來。甚至有人當眾羞辱他,讓他鑽褲襠。

總而言之,韓信受盡了白眼。

什麼樣的人才能活到這個樣子?韓信為布衣的時候,一點謀生的出路都沒有。

這讓我想起了清代詩人黃仲則所寫的一句詩: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是呵,也只有讀書人才能活出韓信的樣子了。

韓信讀的什麼書?恐怕是《孫子兵法》。淮陰曾屬吳國,直到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才設立了淮陰。而吳國曾湧現過許多優秀的軍事家,最為著名的就是孫武。

孫武那麼有名,他所著的書豈不在吳國上下人手一冊?相信韓信家裡應當也藏有那麼一本。韓信翻看又翻看,熟爛於胸。

我作出這個結論並非無的放矢,《史記》中有關於韓信用兵的記載: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這條“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句子原文出自《孫子兵法》。

像韓信那樣對兵法瞭解的如此深刻的人,和韓信同鄉的人又怎麼能夠理解韓信的能力呢?這就好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率先投到項梁帳下,後又歸屬於項羽。韓信提出過一些計策,但是不被重用。項羽是什麼人!手下最強的謀士范增都被他弄跑了,何況一個韓信呢?

天才總是容易被埋沒的,因為他們找不到為他們拂塵的知音。

韓信多年來積攢的知識已經像宇宙那樣建立起了它自己的規則,唯獨缺的,是像宇宙中有序運行的天體那樣的士兵和軍隊。

幸好,蕭何出現了,解決了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由此看來,不是時勢造英雄,而且英雄造時代。題主所說的“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其實是時機到了而已。


有的說沒的說


韓信歷來為後世兵家推崇,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蕭何說他是“國士無雙”,是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而漢初三傑中,韓信又有勳冠三傑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傑中韓信的功勞最大,而且韓信是“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以韓信的人生經歷,確實是可以稱得上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韓信是淮陰人,出生時間大約公元前231年,其實看韓信的家境確實很差,身為平民,性格放縱又不拘禮節,沒有被推薦為官吏,又不懂的經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難,為了餬口經常跑別人家蹭食,靠別人接濟度日,因為老是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鄉人大都看不起他。

韓信靠別人接濟最出名的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下鄉南昌亭長,還有一個是漂洗滌絲棉的老大娘,下鄉南昌亭長看韓信氣宇不凡就讓他到家裡吃飯,韓信也是老實不客氣,連著幾個月都跑到他家吃飯,亭長沒說什麼,亭長的老婆不樂意了,這小子天天來蹭飯吃,就知道吃閒飯,也不幫忙幹活,於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飯吃掉,等到韓信去的時候早吃完了,韓信一看也知道了他們用意,一氣之下再也不去了。



韓信餓著肚子跑到河邊,遇到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韓信吃完後對老大娘說以後定當重報,大娘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哪裡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

等到韓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時,對給他一飯之恩的漂母賞賜了千金,而讓他白吃白喝幾個月的亭長只得到了一百錢,說亭長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其實看韓信的所作所為,和劉邦倒是有些相似之處,劉邦的家境應該是比韓信好一點,是農戶出身,家裡還算有幾畝薄田,只是劉邦有個遊俠夢,整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氣得劉太公罵他“無賴”,劉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氣,依然如故,不過劉邦在當地也算是混出了點名聲,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

而韓信也是整天拿著一把佩劍瞎逛蕩,可見韓信也是有著一個遊俠夢,只不過韓信在當地混的不怎麼樣,所以才有人看他長得人高馬大還佩著劍,就想要侮辱他,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而韓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後,就從那人胯下爬過去了,留下了膽小鬼的名聲。

韓信很有可能是個破落戶出身,在他的心裡一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傳》裡豫讓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誰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來報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韓信時的回答,《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而且韓信在滅趙國的時候用了背水一戰,當時諸將和趙軍都不解其意,覺得違背兵法常識,等打完戰之後,諸將在誇韓信的時候也問到這個問題,韓信回答道:“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現在就是所說的“驅市人而戰之”,這種形勢之下將士們都置於死地,人人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戰,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可用他們取勝了?”能夠看書的人,家族應該在以前是不錯的!

可見韓信是學過兵法的,韓信能夠橫空出世是靠他學過兵法還有他的天賦,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天賦,項羽也學過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學了個大概,依然能夠縱橫天下,劉邦不喜歡讀書,估計兵法也沒多看,除了面對項羽,劉邦還沒吃過軍事上的虧,可見天賦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讓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縱橫天下的原因!


摯潷畫畫紅塵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那麼又有人說了,韓信和劉邦一樣是一個草根英雄,年輕時可落魄了,一邊無所事事,一邊又天天想著要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讓人看不起的。




韓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韓信是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卻並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斷的花朵。韓信年輕時雖落魄到天天蹭飯,但是他並不是出身底層,也不是毫無學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披著草根外衣的落魄貴族

沒錯,韓信實則是落魄的貴族人士,這可不是信口胡謅的啊,有史實為證。不說的,最明顯的一點貴族特徵就是韓信背上那把劍。這佩劍可不是韓信為了耍酷才天天揹著,這是他作為貴族最後的尊嚴。戰國時期,佩劍是貴族人士的標配,用來彰顯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劍的。秦統一天下之後,六國的很多貴族都落魄了,韓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頭,日日溜達閒逛,餓了就蹭飯,飽了就做夢,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貴族,那麼他的學識來源便有了說法。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個幾本藏書的?韓信從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過幾本好書的。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的天資聰慧加上知識和家庭的薰陶,自然就形成了獨有的思維。韓信天天無所事事,見人就說他以後一定會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夢,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與旁人不一樣的志向,雖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遠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貴人

韓信一生的貴人有不少,贈他一口飯的漂母算一個,收留他的項羽也算一個,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蕭何。

韓信最初在項羽賬下的時候,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所謂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項羽身邊的侍衛頭領,韓信滿心都是當上大將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心裡一直很憋屈。但是話說這項羽也不傻,韓信初來乍到,咱又不是發小,也不是親戚,你也沒做出太大貢獻,怎麼可能會力挺你去做將軍呢?大家也不會同意的。韓信後來也知道了這一點,而且越想越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待不下去了韓信便想著跳槽。

(韓信和項羽劇照)

其實這項羽在韓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動力。正是因為做了項羽的侍衛,所以韓信才能熟知項羽的用兵手段,對項羽的策略不能說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門磚。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終於下定了決心跳槽去投靠劉邦,遠離那個不識貨的項羽,沒想到啊,又遇到個瞎了眼的劉邦。劉邦絲毫看不上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可能是因為自己出身草根階級,看到韓信容易回憶起落魄過往還是怎麼著,不管韓信怎樣發揮自己,就是不待見他。韓信一看這劉邦也是個不識貨的主,就一邊罵一邊準備跑路。

(蕭何月下追韓信)

雖然這劉邦瞎了眼,但是他身邊的蕭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韓信的絕世才華,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在蕭何的一番勸慰下,韓信為了光宗耀祖,又屁顛屁顛回來了。由此可見韓信的功利心實在是太強了,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重新回去的韓信,還是孜孜不倦的發揮光芒吸引劉邦得注意,在蕭何的輔助下,劉邦終於睜開雙眼看到了韓信。從此以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的縱橫天下,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講史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從一介遊俠到裂土封王,從當初的沒錢沒權,沒實戰經驗的“三無人員”,到經過蕭何的舉薦拜為大將軍,從此開始了他的巔峰人生,為什麼他能從一文不名到天下皆知?真是偶然?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

自身的硬實力

前面已經提及他沒錢沒權,沒實戰經驗,怎麼就扯到硬實力上去了?胯下之辱,韓信坦然面對,老老實實的照辦了,落得的結果是: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就是圍觀群眾都在起鬨,覺得韓信軟弱可欺,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屠夫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粗蠻的武力,韓信是佩劍的,真要一劍刺下去,圍觀群眾便變成的“目擊證人”,那麼在漂母那立下的承諾:吾必有以重報母!不僅不可能實現,還得落得牢獄,甚至是身死的結果,這些還是此要的,主要的是他的目標是做大事,他實力從哪看出來?其實一個“忍”字也能說明一切,至少他韓信不是那種為了面子不顧後果的莽漢,再從蕭何經過漢營時,韓信的治粟都尉所做出的效果,才有了交談的機會,從而知道韓信做事條理清楚,管理有力。

蕭何的舉薦

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都說韓信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可以肯定的是蕭何與韓信,在韓信投奔劉邦陣營前是沒有見過的,為什麼蕭何不遺餘力的舉薦韓信?一是韓信確有過人膽識,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意思是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可以看出韓信的自行與急才,再不說的話,即使再滿腹經綸也是刀下鬼了;二是軍中的老弟兄都以為自己會是將軍,選一個本事更高,與劉邦沒有熟稔的新人,能能體現劉邦的求才之心與用人之術。蕭何是誰?是劉邦從沛縣一起出來的得力幫手,他能為韓信策馬追回,這份重視程度,劉邦自當重新審視對方的價值。

用實力說話

  • 分析能力。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是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做事的缺點:婦人之仁!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這是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不會成功的關鍵:百姓不親。

  • 作戰能力。背水一戰,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後生等都是韓信的連環妙計,成功破了楚軍,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strong>韓信用兵法戰術成功除掉了項羽的得力幫手龍且,這一戰換來的項羽居然派人過來拉攏韓信,之前可是不正眼瞧韓信的,能有這樣的效果,其軍事指揮能力可見一斑。

  • 募兵能力。劉邦在與項羽成皋對戰時失利,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strong>直接將韓信的兵權拿走,直接調兵遣將,到了劉邦與項羽垓下決戰之時,韓信的兵力是多少呢?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

總結:韓信的成功得益於自身的軍事素養和能力,當然了他能登壇拜將,位列王侯,與蕭何的舉薦的是密不可分的,關鍵是他也碰到了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劉邦,所以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韓信恰恰是這樣的人才,他能青史留名也就不奇怪了。


農夫說歷史


韓信有一個稱號叫“兵仙”,而歷史上能夠勝任此稱號的只有韓信一人,蕭何曾評價韓信為“國士無雙”,而劉邦也說過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足以可見韓信有多麼的了不起。

韓信曾指揮過各種戰役,比如陳倉之戰、安邑之戰、破齊之戰、彭城之戰、濰水之戰、背水一戰等等,可以說韓信帶領的軍隊是叱吒風雲、戰無不勝,他的戰績也是史上之卓越。當然,韓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那是因為他擁有著令人崇拜的軍事謀略以及用兵之道。

有些人會好奇,韓信出生於貧困家庭,從小就性格頑劣並且放縱,那麼他為何能夠橫空出世、縱橫天下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 韓信非常熱愛打仗、戰爭

我們都知道韓信從小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不讀書也不工作,生活全都靠別人救濟,而他就知道在街上鬼混,當然,在混的同時,韓信肯定也多多少少聽說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故事。韓信是個年輕人,心裡難免會產生熱血,藏著夢想,所以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一把劍。從這把劍,我們就能看出韓信有多麼渴望能夠闖出一番天地了。

  • 韓信讀過書,也跟過不少人

韓信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據說他曾在一個亭長家居住過,在這段時間,他可能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些書,當然可能不是兵書。

其次,韓信在成為劉邦的大將之前,跟過很多人,比如項羽。雖然他並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但是見多了,肯定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更何況,項羽還是常勝將軍,所以韓信學到的東西肯定不少。

  • 韓信有非常強的軍事天賦以及自己的戰略思想

在跟項羽那段時間,韓信經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是很可惜項羽沒有重用他。後來,韓信成為了劉邦的大將之後,他的天賦就被顯現出來了。

韓信曾幫助劉邦分析過項羽,說項羽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並且還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戰略方針,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的天賦被激發的越來越多,因此他才能取得如此多的勝仗。

從各方面來看,韓信並不是一個平庸之人,從他受到胯下之辱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韓信會大放光芒。


理科男讀歷史


錢和人脈確實能夠更容易讓人走向成功,但它們更多是起推動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所以韓信在沒有錢和人脈的基礎上能夠取得成功也不是不現實的。

1、他在早期雖然沒有錢,沒有人脈,但是他有著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學習能力,這幾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我們可以稱其為天賦,而正是這個所謂的天賦造就了他後來強大的個人能力,幫助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他的天賦表現在哪呢?我們來直觀看個例子。都知道韓信小時候家庭非常的貧窮,他不可能有機會了解到那麼多的東西,但他到劉邦軍營中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分明是一個老道的軍事家,他沒人教,幾乎是靠著自己的經驗,無師自通。韓信的存在並不是否定了努力沒有意義,而是證明了世界上的確是有天才的。


2、當然了,胯下之辱也不是誰都能夠忍受的,但韓信卻能,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冷靜,在任情況下都能不驕不躁,保持冷靜的思考問題,極其謹慎的處理為題。冷靜謹慎體現在哪呢?韓信的直覺是非常準的,但是他在做判斷的時候依賴的從來都不是直覺,而是情報。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每次在制定完計劃之後,都會派人收集情報,之後根據收集來的情報對計劃進行調整。


一個有著天賦的牛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作戰經驗的逐漸增加,能夠成為一個優秀將軍不為過,而又加上如此的性格秉性讓他能夠時刻保持冷靜,臨危不亂,謹慎的作出最優安排,最終成為一個決定勝負手的三軍元帥,縱橫天下。


所以從我們的籠統的討論來看,韓信的橫空出世靠的是天賦,靠的是性格,這是他能夠成功的宏觀原因。


簡單的討論完,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太虛無飄渺了,接下來我們迴歸史料,從史料為基點來微觀的分析這一問題,從史料中我們也能夠對韓信的成功有新的認知。


一、首先依舊從韓信個人出發來找


1、剛開始在劉邦陣營的時候,韓信也不受重用,甚至還差點因小罪連坐被殺。在行刑的時候,恰好看到夏侯嬰,韓信於是靈機一動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靈機一動,口出驚人,表示自己有能力左右天下的局勢,不能輕易被殺,這才使得其自身逃過一劫。


我們從這可以看出什麼呢?可以很容易看出韓信的隨機應變能力。

2、夏侯嬰幫助韓信逃過一劫後,之後與其交談,《史記》用了三個字說道夏侯嬰與韓信當時交談完的心情,即“大說之”。


其實不單單是夏侯嬰,後來的蕭何在與韓信交談後也是相當推崇韓信的,在後來看到韓信走了,更是不惜代價親自追回韓信。


從夏侯嬰和蕭何的態度中我們可以知道韓信是有真學識的。

看完他人的看法,我們再看史料之中對其學識的表現。


在《漢書》當中曾記載:“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與蕭何共同編纂整理兵書,這也證明了被稱為國士無雙的韓信,絕對是有真學識的。


而在《史記》當中,雖然沒有直接點明韓信喜歡閱讀兵法,但從韓信的言行來看,他絕對是手不釋卷。史料中提到,韓信的手下敬佩韓信的神機妙算,而韓信則表示:“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韓信能說出這句話,證明他的經驗肯定不都是來自於實踐,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書本,看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不是白說的。

3、韓信的天賦擺在這裡,但是他卻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虛心選擇不斷提升自我。韓信嚴格貫徹了不恥下問這幾個字,他要是覺得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厲害,會忽視身份之間的差距,謙虛地請求他人指點,哪怕對方是俘虜,韓信都能做到虛心請教。


比如在《史記》記載,在韓信破趙後,韓信對待敵方名將廣武君十分友善,即“乃解其縛,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


4、韓信雖然非常謙虛好學,但是他始終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在他還沒有崛起的時候,他就敢肯定只要有自己輔佐,那麼主公就肯定能奪得天下。我們從中能看出什麼?這是一種自信,而且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一種自我的肯定。


其實這份自信是很難得的。在韓信地位低微的時候,正是這份從容還有自信讓他脫穎而出,獲得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處於逆境的時候,韓信選擇相信自我,所以他每次都能成功破局。


所以史料微觀分析韓信成功的大點就出來了,應變能力;真才實學;不會驕傲自滿;充滿自信。


二、從其他角度來看


其他角度我們主要談談劉邦,劉邦也同樣重要,因為沒有劉邦可能就沒有韓信的成功,因為要不是劉邦敢於重用他,在他還沒表現出能力的時候就敢於排除萬難,官拜其為大將軍,韓信也不會有後來的。


為何我敢這麼說呢?因為他早前在項羽那就一直沒受到過重用。

《史記》有過一段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事的履歷:“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從中可以看出,他先是跟隨了項梁,但是沒多久項梁就失敗了,之後他又跟隨項羽,可項羽根本就沒有給他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機會。


所以有才的人也需要伯樂,韓信這匹千里馬如果不是劉邦給他機會,並且有這種魄力大膽起用他,他或許會繼續默默無聞下去。


劉邦給韓信提供了發揮才能的機遇,靠著這個不可多得的機遇,韓信才最終發光發熱的。


綜上所述,在不瞭解韓信的人來看,韓信的成功是一種偶然。可如果大家瞭解韓信的經歷還有他的性格,會知道他能成功是一種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