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文丨圳論評論員 王森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近期,“2019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暨2019中國國際循環經濟展覽會”上,有深圳資源回收企業代表介紹:中國目前有廢舊手機10億部以上,僅2018年中國就淘汰手機5億部左右,而舊手機回收率不到2%。

對比歐美國家,舊手機回收率大約在40%到50%之間,日本的手機回收率更是達到了八到九成!習慣於勤儉持家,在廢物利用上絕不輸老外的國人,為何獨在手機回收這件事兒上遠遠落後了?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日本回收到的舊手機

這事兒,筆者認為,可能跟回收行業發展尚不健全有關。

舊手機的價值竟然大於金砂?

智能手機更新迭代不斷提速,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兩年換一臺手機的頻率。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在2017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機平均換機時長為21個月。

如果不習慣回收手機,你抽屜裡被淘汰的手機大概已經構成了一個迷你型的手機歷史博物館。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年紀輕輕的Stefan Polgari擁有超過3500臺老式手機,總共分為1231種不同型號

你以為屯著這些手機,它還能當備用機以防不時之需——但事實往往是你想多了,習慣了更快更強的新手機之後,再碰那些當時的“旗艦”“神機”只會讓你為卡頓抓狂不已。

在電子產品這件事上,人類大多數都是喜新厭舊的。這些你曾經視如珍寶的寶貝,都會在你迎來新歡之後被打入冷宮。

然而,這些舊手機只是 “使用”價值大跳水,它們硬件的貶值速度遠沒你想象那麼快。

有人測算,1噸舊手機可提煉400克黃金、2300克銀以及172克銅。而1噸金砂大概也只能提煉出5克黃金!舊手機裡的稀有、珍貴金屬,含量和豐富程度超過你的想象。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人類獲取這些資源,往往會付出慘重代價。

例如,製造手機中的一些關鍵半導體零件,必須使用一種鈳鐵礦-鉭鐵礦複合礦物。而這種礦物集中分佈在非洲的剛果和盧旺達地區。為了爭奪被當地人稱為鈳鉭的礦物,當地軍閥長期混戰,許多人被迫挖礦或參與走私犯罪。

“帶血的鈳鉭”造福了消費者,但給大量非洲人帶來了痛苦。現在許多廠商已經開始抵制來路不明的鈳鉭,加強舊手機中鈳鉭的回收,不僅是回應那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質疑,還有助於減少鈳鉭等金屬的稀缺性,進一步幫助國際社會打擊違反人道的非法鈳鉭開採和貿易活動,並持續平抑手機制造成本。

歐美、日本等國的民眾熱衷於回收舊手機,既是因為社會對環保意識的高度重視,背後也有經濟原因支撐。循環經濟行業能夠幫助消費者節約更多成本,並且支撐手機行業健康發展。

我們為何不習慣於回收舊手機?

當下,中國各大城市正紛紛開始推進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功在千秋。循環經濟產業更是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

各大電商平臺都已經推出舊手機“以舊換新”政策,不少互聯網創業者也將目光投向了手機回收這一行業。但顯然國人還沒有養成回收手機的習慣。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有媒體調查顯示,消費者不願意回收手機,憂慮隱私洩露和回收受益太小,是兩個重要原因。

幾年前,人們說出門只要帶手機、錢包、鑰匙。現在,大概多數人只用帶手機、鑰匙。而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不少人已經做到出門只用帶手機。

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讓你交出舊手機,真的放心嗎?

之前的確有二手手機造成原機主信息洩露甚至財產損失的案例。去年,新京報就曾經報道過多家手機維修商戶使用技術手段恢復照片、電話簿等隱私數據,甚至在網上進行信息販賣的新聞。國家法律嚴令禁止這種行為,但恢復機主數據的“得利”顯而易見,加之網絡信息洩露緝查難度大,使得不少不法商販不惜鋌而走險。

手機回收不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手機回收的價格往往遠低於消費者預期。

例如今年9月,某家電子行業自媒體就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在某知名回收平臺對自己的手機進行了“在線估價”,系統給出的價格是460元;但線下交機時,實際成交價變成了415元。而這臺機器剛剛使用了一年多,當時的購買價大約是3000元,9月官網售價則在1800元左右。

舊手機價格大跳水,讓不少消費者“扎心”:賣掉有隱私疑慮,還拿不到太多補償,這可能是多數消費者不願意回收手機的心理。

回收行規更透明,才能獲得消費者信賴!

回收價格低,當然不能一味怪回收平臺——畢竟商家也要“恰飯”的,沒人願意做“冤大頭”。

舊手機回收,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仍有一些手機回收平臺高度依存於融資和補貼。要想真正做大產業,並且提高國人的手機回收率,中國手機回收行業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針對消費者的疑慮,建立透明的手機回收行規,勢在必行。

首先,在消費者權益保障上,手機回收企業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律規範。相關產業的領導企業可以帶頭組建手機回收的行業協會。近年來,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已經積極參與到電子產品回收行業的建設中來,這些大型科技企業會受到更嚴格的輿論監督、資本監管,承擔更重的社會責任,敦促他們帶頭守法,能夠帶動全行業良性發展。同時,這些領軍企業擁有技術優勢,面對“恢復數據”等技術手段威脅,他們的反制和預防措施更有效力,這些企業可以帶頭開發手機回收“清空”的行業標準,加強手機回收用戶數據保護的力度。

其次,手機回收企業要構建好手機回收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提高手機回收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了穩定的盈利鏈條,回收企業自然會放棄“發隱私財”的邪路。正如垃圾回收的目的不在於“回收”,而在於“利用”,手機回收也要緊扣循環經濟發展,發現更多商機。相關企業可以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廢舊手機金屬、塑料等資源回收率。同時,對於使用時間較短、品相較好的“舊手機”,相關企業應當開發出更多再利用的商業模式。如參與一些政府機構PDA(政務數字助理)的裝配項目,讓仍能使用的“舊手機”物盡其用。

最後,手機回收企業要儘可能形成一套透明的價格評估體系,並且配合更多激勵措施,讓消費者覺得參與回收是值得的。在強化手機回收產業鏈的構建之外,還要儘可能完善回收市場價格機制,讓參與回收的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要建立更合理的回收市場機制,使得價格系統更為透明,防止“店大欺客”,也要防止濫用技術優勢矇蔽消費者。除了經濟上的鼓勵以外,相關企業也可以對參與回收的個人進行綜合獎勵。例如螞蟻信用分對於用戶參與公益的情況有所考量,參與手機回收,也是踐行環保減碳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可以作為“增加信用”的一種行為,供相關信用系統參考。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抽屜裡沉睡的廢舊手機越來越少,生活中各種廢棄物都能得到“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