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常用術語的說明及音位把位圖

(一)常用符號說明

1.ㄇ或→出(拉)弓符號。遇此符號時不論長弓短弓全由左向右把弓拉出。

2.∨或←入(推)弓符號。遇此符號時不論長弓短弓全由右向左把弓推入。

3.⌒連弓符號,也叫一弓符號。即用一弓奏出弧線內所有的音。沒有弧線的一弓一音。

4.▼頓弓符號。奏時用弓的一小段急速奏出。

5.後頓弓符號。這一技巧在二胡演奏中,很早就有。它是頓在一弓的末尾,這一點與普通的頓弓不同,音響如呼吸或嘆息,很有中止感。演奏古曲時多用之。有時在強弓收尾的民間樂曲中也使用它,又有時邊頓弓又邊把弓稈提起,所以又有人叫它提弓,符號用 。

6.抖(顫)弓符號。奏時用弓尖的一小部分快速往復拉奏,使出音象層層波濤。

7.>重弓符號。奏時將弓強頓,使出音堅強有力。

8. 空弦符號,也叫散音符號。是四指全抬起的空絃音。

9. 一左食指按音符號。

10.二或‖左中指按音符號。

11.三左無名指按音符號。

12.四或×左小指按音符號。

13.卜或↗綽音符號。卜是“綽”的簡寫,奏時由標符號音的下幾度滑至此音。

14.シ或↘注音符號。シ是“注”的簡寫,奏時由標符號音的上幾度滑至本音。

15.內 奏內弦上的音。

16.外 奏外弦上的音。

二胡常用術語的說明及音位把位圖

17.泛或ο泛音符號。奏時用指尖輕點全弦(指碼與千斤之間)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四分之……?等處,同時右手徐徐運弓使發出細膩而輕泛的聲音;

18. 滑音符號。奏時用一個指定手指,在一弓之內,滑奏完符號中所有的音符。

19. 下回滑音符號。奏時用一個指定手指,從本音急速下滑後立即上滑回至本音。

20.ラ 吟弦符號。ラ是“吟”的簡寫,吟弦也叫揉弦,留待後面詳細說明。

21. tr 打弦符號。這是從外國符號中引用過來的,奏時用按音手指的下一指,做快速的起落,連續打在弦上,發出清脆明朗、連貫如珠的聲音。

22.丁 單打音符號,舊名擻音,奏時在按某音之前,先快速地打出其下一指的音。

23.←或ㄅ 撥絃符號。奏時用左手方便的手指向左勾彈琴絃,使發出象敲鼓的聲音。

24.拉撥符號。撥絃方法與上相同,只是在左指勾弦的同時右手加入頓弓,奏出與勾絃音相距五度的音。

25.→挑弦符號。奏時用左手方便的手指向外挑彈琴絃,使發出如打擊樂器的聲音。

26.帶起符號。左手按指在離弦時,把弦輕輕一搔,帶出空絃音。或用較高音位的按指帶出較低位上的音。帶起音的輕重,要根據需要來決定。

27.一保持音符號。奏時要求弓速稍快,略加擦弦力,奏出充沛有力的音響效果。

28.⊙壓弦符號。用按音指或保留指壓出此音,或此音的上回滑音。

(二)二胡常用術語說明

上述的二十八個常用演奏符號應該是二胡常用術語的一部分,此處為了避免重複,這一部分不再贅述。現將其他的常用術語介貂在下面,作為讀者在習奏中的參考:

1.琴頭是二胡的最高部分,下端與琴柱相連。有“長頸式”、“短頸式”、“捲雲式”、“鳳尾式”等多種,其中以長頸式的為最流行。

2.琴柱上端接連琴頭,下端插入琴筒。因為琴絃上緊後,琴柱擔負著支撐琴絃的作用,所以民圈也稱它“擔子”。

3.柱腳琴桂插入琴筒的部分,形狀上圓下方。

4.內絃軸梆內弦的軸,也叫內弦“軫子”。插入於琴柱上端的軸孔中,梆弦後向內轉動絞弦(參看第7頁第4圖A)。

5.外弦軸梆外弦的軸,也叫外弦“軫子”。插入於琴柱上端稍靠下的軸孔中,梆弦後向外轉動絞弦(參看第7頁第4圖A)。

6.琴筒也叫“筒子”、“共鳴筒”、“共鳴箱”。是二胡的重要發音部分。左嵌音窗,右蒙蟒皮,在筒身靠近蒙皮的三分之一附近,上下備開一孔,上圓下方以便使柱腳插入。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三種。

7.花窗是嵌在琴筒小口上的透雕小木窗。它的花式種類繁多,其中以花紋疏密均勻、美觀、牢固,並以其雕去部分的面積約佔全窗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者為最好。花窗起著豐富音色及美化外觀的作用。

8.底託是近數年來由於二胡演奏的需要而被加在琴筒底下的。底託是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上面做成溝形,與二胡底部的形狀相同,安裝時可用螺絲(不可用膠)把它固定在琴筒底下。但為了不使它妨礙琴筒的振動,當安裝時應在底託與琴筒底板中間墊上二毫米厚的小木墊。底託的右端釘有兩個小釘(或開兩個小孔)以便掛住琴絃的頭。底託下面也要開出與琴筒相似的曲線形,但中間的溝最好是斜開(與琴筒縱軸成60度角),好使底託與腿根密合。在底溝與腿根的接觸處可膠上疙瘩橡皮(乒乓板用的),以增強琴筒的穩定程度。為了輕巧,也可以把底溝的兩沿凸起部做成四隻乳狀的足,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分佈在底託下面。

9.蟒皮是二胡振動發音的部分(參看第7頁第4圖A)。

10.碼子放在琴筒右側的蟒皮上,頂部有內外兩根琴絃壓著,是琴絃振動和蟒皮振動的媒介,所以它的質量好壞對二胡聲音的影響很大。形狀有“橋形”、“長橋形”及“圓座形”三種。

11.千斤原做“千金”,本是重要的意思,也有小機關的含意,二胡上藉此為名也說明它是能決定空絃音高的一個重要部件。千斤有“絃線千斤”,民間有“金屬鉤綁以絃線的千斤”,近幾年來又有“同體千斤”與可做小量細微調絃的“兩用千斤”等(參看第6頁第3圖)。

12.琴絃二胡上的兩根弦,依其強力有軟弦、硬弦之分。依其材料有“鋼絲絃”與“絲絃”之分。

13.弓子是用細竹製成的,分為弓杆與馬尾兩大部分。弓杆又分為“弓頭”、 “弓身”及“弓尾”等三部分。馬尾也叫“弓毛”,二胡弓子以純白並且粗而長的為好[參看第37頁(二)]。

14.坐式指二胡演奏中所採用的坐的姿勢,有“迭腿式”及“平腿式”兩種。大體來講,演奏古曲採用迭腿式較好,演奏現代樂曲採用平腿式較好;老年人採用迭腿式的較多,青年人採用平腿式的較多。

15.持琴有兩種含意:其一是指出臺演奏時的持琴。這時要用左手持琴,拇指在內,食指在外,中指在右,無名指在左,兩兩相對地夾在千斤下面的琴柱上,待坐好後再採用

演奏時的持琴姿勢。其二是指演奏中的持琴姿勢(參看第46頁第14圖)。

16.持弓演奏時右手執弓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拇指、中指、食指及無名指等四個手指持在弓的尾端,小指不要直伸,也不要任意搖動,要依附在無名指的下面(參看第46頁第15圖)。

17. 運弓演奏中弓子的基本動作叫運弓(參看本書第47頁二、右手上的技巧),與運弓相對應的是停頓和休止。

18.換弓 演奏中每改變一次運弓的方向,就叫做一次換弓。換弓並無長短的含意。

19.換弦演奏中把馬尾從這一根弦改換到另一根弦的動作叫換弦。當換弦時要注意發音的連貫自如。

20.弓法運弓中所採用的各種變化技法,如快弓、慢弓、連弓、斷弓、跳弓等。

21.弓速單位時間內馬尾擦弦所經過的距離。大體來講,弓速快的擦弦力大,發音強;弓速慢的擦弦力小.發音弱。

22.長弓也叫“全弓”,即把弓子從這一端運至另一端,做大幅度的運弓。但要窪意靠近弓頭的30毫米及靠近右手手指30毫米的兩小段馬尾不能使用,不然容易產生噪音或空虛的聲音。如詳細來講,長弓可以分為快長弓和慢長弓兩種。

23.短弓也叫“分弓”,是指半弓以內的運弓,速度不甚快,但稍有彈性。

24.二分弓 即把全弓分為兩等段演奏,從中心算起,靠左邊的一段叫“左牛弓”,靠右邊的一段叫“右半弓”。

25.三分弓即把全弓分為三等段演奏,從左向右各稱為“弓尖”、“弓中”、“弓根”。也有叫“上半弓”、“中弓”、“下半弓”的,但因二胡弓子是平放的,所以後者不太合適。這三段弓子的演奏效果各有特色。弓尖輕快活潑,弓中平穩舒適,弓根堅強踏實。

26.連弓不論運弓範圍的大小,將兩個以上的音用一弓奏出來就叫連弓,因此其中常包含圓滑的意思。

27.快弓 每個音奏一弓,但速度較快。其中包括“大快弓”及“小快弓”[參看第50頁(五)]。

28.慢弓慢速運弓,多為全弓,可以一音一弓,也可以多音一弓演奏。

29.長弓斷奏把一弓分為數段,向同一方向作分段的運弓動作。如劉天華練習曲第21首。

30.擦弦力 是右臂及持弓的各個手指加在馬尾,並通過馬尾達於琴絃上的摩擦力的總和。這種擦弦力隨著弓速的快慢及出入弓時手指與琴絃距離的大小而變化著。大體來講,弓速快的擦弦力大;弓速慢的擦弦力小。距手指近的擦弦力大;距手指遠的擦弦力小。

31.擦弦點是馬尾擦在琴絃上的位置。在二胡製作時早巳把這一問題考慮在內,讀者如果能採用正確的運弓方法,這個擦弦點應該是始終不變的,但如運弓不平,這一點就要移動。經驗告訴我們,弓尾高擦弦點上移,聲音空虛無力;弓尾低擦弦點下移,聲音噪雜嘶啞。

32.運指也叫“指法”,就是根據演奏的需要正確地運用手指。它的含意很廣,幾乎包括了左手上的全部技巧。

33.換指按音時手指在琴絃上此起彼落的動作叫換指。

34.按音也叫.“按指”、 “按弦”,但後二者都不如叫“按音”更為恰當。按音時,要求手指準確而敏捷地按在琴絃適當的位置上,其所加於琴絃的壓力叫“按音力”。按音力要靈巧適中,不然易產生音高不準、不穩的毛病。

35.指距即幾個手指按在琴絃上的距離。其中第一把位的指距最大,第二把位的指距稍小,此後把位及音位越靠下它的指距越小。

36.活指也叫快指。通過快速度的按音動作,使手指的動作更加準確靈活。劉天華練習曲第14、25兩首都是活指練習。

37.保留指巳經奏完的某一按音指,在下一指或下數指將要按音時它仍舊留在弦上不抬起來,這就是保留指。保留指有很多好處:第一,能減輕演奏者按音運指的負擔。第二,便於快速運指,尤其便於演奏快速度的重複音。第三,手指不易跑位置,能保證音高的準確。

38.音位每個音符在琴絃上的位置叫音位。演奏中的音位較理論上的音位靠上一些,當按音時琴絃被加上了按音力,又可使音高上升一些,這時音高正好準確。

39.音質是音的本質,也是聲音質量的簡稱,如常常說的音質細膩、純淨、乾癟、粗糙等。

40.音色是指聲音的色彩變化而言的。如常常說的音色優美、華麗、暗淡、明朗等。

41.伸指這是在二胡上經常使用的一種指法。伸指有上伸指與下伸指兩種,它們都用在超出本把位但又鄰近的一、二個音符上。向上伸的叫“上伸指”;向下伸的叫“下伸指”,兩者都不移動把位。

42.把位以左手一指(食指)為代表的這四個手指在弦上所停留的位置叫把位。把位儂其新老,可分為傳統把位與輔助把位;依其次序,又可分為第一把位、第二把位、第三把位……等。傳統把位也有分為上把、中把、下把的,新的分法,也有以一個音作為一把的。

43.切把也叫“固定把位”。使用切把時以一指(食指)臨時代替千斤(短時間之內不抬起來),在內外兩根弦上奏出臨時轉調的樂句,或雖未轉調但在一根弦上來不及換把的快速音符。有時為了變化音色也使用切把,如《聽松》一曲的第二段。

44.換把當演奏中遇到本把範圉以外的音時,用左腕帶動手指,從原來把位移至另一把位的動作叫做換把。換把依其動作方式可分為“滑指換把”與“跳指換把”兩種。

45.傳統把位是以一指在外弦上(第一把有時例外)按在“Do”或“So”兩音的位置上作為開始音的兩種把位。這種把位是由三絃琵琶等民族絃樂器上引用在二胡上的,傳統把位對演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民間樂曲最為適合(參看第26頁第5圖)。

46.輔助把位 是以“Re”“Mi”“Fa”“La”“Si”等音為開始音的五種把位,這是為了補充傳統把位的不足而使用的[參看第62頁(十)]。

47.滑指換把 當換把時一隻手指在琴絃上滑動,從原來把位滑至新把位處,從原來的音位滑至另一音位,使起止兩音間有較明顯的滑高或滑低的效果。這種奏法要使用得適當,過多的使用滑奏會使樂曲柔弱無力。滑指換把沒有專用符號,有時只在換把前後的起止兩音上標註相同的手指符號。

48.移指換把當演奏較快速的換把時,有一隻手指在琴絃上作較快的移動,從原來把位移至新把位處,使起止兩音間沒有明顯的滑音現象。它有時也同樣採用在換把前後的起止兩音上用標註相同的手指符號的辦法表示出來。移指換把與滑指換把的主要區別是:移指換把的速度快,多用在輕快明朗樂句的演奏上;而滑指換把的速度慢,多用在抒情優

美的樂旬演奏上。

49.跳指換把換把時將四個手指全部抬起,藉著臂腕和手的快速移動,把四個手指從原來的把位迅速跳至新把位處,演奏這種換把時,要求乾淨利落、音高準確。

50.定調 內外兩根琴絃各定為何種音調(音高)。也有叫定弦、定音、調絃、絞弦的。

51.用弦也叫“把式”。定調之後,在演奏中把兩根空絃音作為某調的哪二個音來使用就叫用某弦(按首調唱名法)。二胡演奏中十二個半音的調子都可以演奏,但在民間則有七調之說,現在按D調調絃把這七個調與西洋調名對照起來則為:

c調(尺字調——2 6弦) D調(小工調一1 5弦)

bE調(凡字調——7#4弦) F調(六字調——6 3 弦)

G調(正宮調——5 2弦) A調(乙字調一一4 1弦)

bB調(上字調——3 7弦)

調子雖然很多,但是在演奏中最常用的只有D、F、G三種調子。

52.軟弦是民間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強力小的琴絃。這種軟弦常常被用來演奏柔和、低沉的樂曲。所用的弦多為絲絃。

53.硬弦是民間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張力大的琴絃。這種硬弦常常被用來演奏堅強、高亢的樂曲。所用的琴絃鋼弦、絲絃都有。

54.噪音節這是產生在二胡外弦二分之一附近的一個或二、三個較明顯的噪音,因為它的位置經常不變,所以叫它噪音節。這是因為蟒皮的性質頑強,在受到振動時它不獨反映琴絃的頻率,也把它自身的基本頻率摻雜在裡邊,當這兩個頻率的振動極不協調時就要產生噪音。因為在很多二胡上蟒皮的基本頻率相差不多,所以噪音節也常常產生在一般二胡外弦二分之一附近的位置上。另外兩根琴絃之間的互相干擾也是產生噪音節的原因之一。

55.基礎奏法是指二胡上的基本技術而言的,其中包括姿勢、弓法、指法、音準、音色、強弱、節奏等項,這是初學二胡的人要特別注意的。

56.力度變化即演奏中強弱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通過右手運弓速度的變化,及擦弦力的變化而產生的。簡單來講,弓速快,擦弦力大,發音強;弓速慢,擦弦力小,發音弱。

57.樂曲處理樂曲演奏者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採用適當的方法把樂曲的主題思想及內容特色生動地表現出來,這實際是演奏者對樂曲的第二次製作。

58.古典樂曲指“五四”運動以前的樂曲,現今流行的二胡古曲大多數都是由這一時期的其他種樂器上的樂曲移植過來的,如《漢宮秋月》便是。也有一部分是由古代歌曲中移植過來的。

59.近代樂曲指“五四”運動以後,至建國以前這段時期中所產生的樂曲,如劉天華的作品便是。有時也將現代樂曲列入。

60.現代樂曲指建國以後所產生的樂曲,內容多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如《山村變了樣》、《三門峽暢想曲》等便是。

61.民間樂曲籠統來講,只要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樂曲都是民間樂曲,但如詳細來分,也可以分為古代民間樂曲及現代民間樂曲兩種。例如《花歡樂》應屬於前者,《二泉映月》應屬於後者。

62.上、下在二胡演奏中“上”、“下”的含意,和我們日常生活中“上”、 “下”的含意完全相同。如以琴絃來講,靠近千斤的位置為“上”,靠近碼子的位置為“下”。例如“上把位”、“下把位”等。

63.高、低在二胡演奏中“高”、“低”的含意,和我們日常生活中“高”、 “低”的含意恰好相反。因為在這裡所指的“高”、 “低”不是按方位來說的,而是指音調的“高”、“低”而言的。例如“高音”(靠近碼子)、“低音”(靠近千斤)等。這一項最易使人誤解,希讀者加以注意。

64.前、後這是根據演奏者自身的方位而定的。即演奏者面所向的為“前”,背所向的為“後”。

65.左、右這是根據演奏者自身的方位而定的。即演奏者左手所在的方位為“左”,“右”手所在的方位為“右”。

(三)定調和用弦

在劉天華先生髮展二胡以前,二胡的規格、定調和用弦很不一致,自從劉天華先生髮展二胡以後,二胡才有了較統一的規格、定調和用弦的理輸。解放以來,二胡一般還是以劉天華先生的定調方法來定調的,這就是以“D”調(小工調)作為二胡的基本調,即內弦定“d”’,外弦定“aI”。這種定調方法,弦的張力適度,蟒皮的振動及琴筒的共鳴都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發音宏偉有力,因此在獨奏、合奏、齊奏以及民間演奏中大多使用它。但這種定調法對初學固定唱名法的人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一開始就遇上D調的兩個升“#”記號,因此有人主張採用“C”調作為二胡的基本調,即內弦定“cI”,外弦定“G”,這樣一來,二胡的基本調就沒有升記號了。這對初學固定唱名法的人來說十分方便,對轉調也很方便。但因這種定調方法較上述方法降低了一個調子,調起弦來不是千斤過高就是琴絃張力不夠大,因此發音有些鬆散空虛,使樂曲的華麗感也受到一些影響。這種定調方法目前還處於小規模的試用階段,未被廣泛採用。

其實二胡的定調,只能在練習中予以固定,但在實際演奏各家各派各種風格不同的樂曲時,常常是按照某一樂曲的規格特點來定調的。例如演奏《漢宮秋月》一曲時就只能定成“A”調。即內弦定成“a”,外弦定成“e”’才能表現出哀怨纏棉的情調;演奏阿炳的樂曲時定調也不宜過高,只能定成“G”調,即內弦定成“g”,外弦定成“di”才能表現出渾厚質樸的阿炳樂曲的特殊風格。伴奏歌曲時常以該曲譜的最低音作為二胡內弦的空絃音,以使二胡能演奏出曲譜中所有的音符。但在伴奏某些風格特殊的歌曲時,為了照顧歌曲的調性,有時也不得不作出一點犧牲,例如民間的“借音”,這當然只是少數的例外。

把二胡的二根空絃音作為曲譜中首調唱名的什麼音就叫做“用什麼弦(或用什麼把式)”,傳統中常用的有“1 5弦” (小工調)、 “5 2弦”(正宮調)、“6 3弦”(六字調)等三種。除此以外,還有不常用的“2 6弦”(尺字調)、“3 7弦”(上字調)、“4 1弦”(乙字調)、

“7#4弦”(凡字調)等四種用調法。為了解決讀者在實際演奏中的需要,特將定調及用弦兩項列為一表如下頁。

此表上數第一橫行的拉丁字母是內外兩空弦所定的音高(即定調);左邊第一直行的拉丁字母是用調名稱,表中諸橫行的阿拉伯數字代表弦名。使用此表時可用第一橫行中的音高作為基礎,然後在最左邊的直行中找出所要演奏的調名,最後在此縱橫交錯的地方所找到的音名就是應使用的弦名。例如內外二絃巳定成D、A,今想演奏F調的樂曲,則需使用6 3弦。如以這種定調方法演奏D調的《光明行》,則需使用l 5弦。但至第二段轉G調處又要改用5 2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