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沒有了賽馬的青島,平靜寂寞了許多

在今天的青島,跑馬場早已成被時間迷霧阻隔的模糊風景,開闊的匯泉廣場草皮下面,埋葬了所有的轟轟烈烈。賽馬,這個在青島“極其熱狂”了50年的城市節日,經過60年前徹底的洗心革面之後,逐漸遠去,已激動不起城市的任何神經。有時候,我會懷念這裡曾經的激烈和喧囂,懷念那些我們這代人只在電影中見過的歡騰,我不知道,如果它一直存活到今天,我會不會還有心情去追索它的開頭。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青島跑馬場所在的匯泉,因舊會前(會全)村而得名。這裡原為村外灘塗,1897年冬德國海軍佔領青島後,灘塗的一部分被平整成德軍伊爾蒂斯兵營練兵場。1900年6月14日頒佈的《德屬之境分為內外兩界章程》規定,青島附近等處作為內界,分為九區,其中包括會前,列末尾。其前有青島、大鮑島、小泥窪、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臺東鎮和掃帚灘。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匯泉跑馬場出現的時間,應該在1899年。當年6月4日德國殖民政府翻譯海因裡希?謀樂在青島編寫的《山東德邑村鎮志》中,對跑馬場就已有記載。謀樂描述說:在會全(即今匯泉),“這個唯一漂亮的地方的平地上是跑馬場”,與之相連的是單獨用於操練部隊的校場。與此同時,殖民當局為發展租借地旅遊,開始開放匯泉灣(當時稱奧古斯特?維多利亞海灣)海灘,將其開闢為海濱浴場。在地理上,跑馬場和海濱浴場海灘相連接。1935年夏,在青島避暑的作家蘇雪林曾描述說,跑馬場距離她所住的福山路,不過數步之遙。去第一海水浴場,或赴中山公園,都可以順便到“那沙平草淺的空蕩蕩的大場去兜一個半個圈子,比在車馬輻輳的行人道上走,當然有意味得多。”差不多的年份,梁實秋也在青島客居,不過他好象沒怎麼在意跑馬場,倒是注意到了一個冬天在匯泉沙灘上兜售冰糖葫蘆的老人。梁實秋的這個匯泉影像,讓喧囂的跑馬場,增加了些下層生存的苦澀。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青島跑馬場,比上海跑馬場差不多晚50年。早在1850年,為了滿足當時在上海的143個外國人以熟悉的方式進行娛樂活動的需要,解除思鄉之情,英國人在上海五聖廟(今南京東路、河南中路附近)開闢花園,並且用黃沙和石子等材料圍繞花園修建了跑馬場的跑道,形成上海第一個跑馬場。青島跑馬場出現的情形,和上海類似,只是引入賽馬和修建跑馬場的,由英國人換成了德國人。但很快,青島匯泉跑馬場就成為與上海齊名的遠東著名賽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在1914年前,跑馬場無疑是個吸引人的地方。這裡逢週末舉行競馬比賽,比賽開始時,文登路(原維多利亞皇后街)兩側的路障會放下,禁止行人車輛通行。在青島的德國海軍軍官或殖民政府官員、商人、自由移民、旅遊者,會在這些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帶著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一同來到匯泉比賽場地。除了盛裝的男人,身著華麗長裙並舉著太陽傘站在護欄外觀看比賽的女士,尤其引人注目。這個集競技、刺激、觀賞、社交、娛樂、博彩等功能於一身的大型室外運動,成為了殖民地青島繁榮的一個象徵。它像個晴雨表,測試著這個新興城市的投資溫度,也販賣著富人們似乎永不枯竭的快樂。1908年時,英國人艾克福爾得還在匯泉跑馬場內創立了一個高爾夫球會,和緊張歡騰的跑馬場一同呼吸了20多年,直到1933年遷至湛山村西。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賽馬,順理成章地帶動了青島其它行業的發展,比如旅遊、度假、飲食、交通、票據服務等。1912年,潮州人陳乃昭集資2萬元大洋在濰縣路81號辦起宜今興印務局,僱工28人,專為跑馬場印刷馬票、彩票,同時印製帳簿、單據、表格、名片等。1920年,陳乃昭的宜今興更名為宜會興記,以後是子承父業,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據說,陳氏家族在青島至今已有六代,不過除了陳乃昭,老少都能講潮州話的陳家和賽馬的聯繫,至多是個藕斷絲連的片段故事了。圍繞著早期賽馬場,陳乃昭是進入文獻記錄的不多的中國人之一,不過,他終究還是在邊緣,無緣核心情節。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1924年,膠澳商埠督辦溫樹德與英美日等國商人合辦萬國體育會,在匯泉跑馬場進行賽馬賭博。有統計顯示,時跑馬場日均有2萬餘人參賭,每天門票贏利約大洋3萬元,成為全國四大跑馬場之一。

萬國體育會通過賽馬的連接,開始讓匯泉跑馬場的溫度持續上升,直致高燒不退,名聲不斷擴大。1935年夏天,去過跑馬場騎馬的蘇雪林說,青島賽馬“不知比上海跑馬廳的盛況如何,但聞青島人士對於此道也極其熱狂,輸贏的數目也相當巨大。”蘇雪林在她的《島居漫興》中記述,當時馬場的管事人“花白鬍子,滿面春風”。大熱天“滿面春風”的管事,不知是不是見天讓“頭馬”給“沐浴”的。1937年秋後,困居青島的北京旗人王度廬,除了靠在《青島新民報》撰寫連載小說“寒門度日”外,還不得不先後兼做其他,這其中就包括賽馬場售票員、中學代課教師和攤販公會文案,如是十年。據1942年的統計,當年青島賽馬會賽馬71次,收門票108083元,馬票17152800元、彩票2645327元。青島萬國體育會的賽馬賭博活動,一直持續到1947年該會倒閉。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萬國體育會還在這裡發起過籃球比賽。當時,青島籃球比賽的正式場地除了匯泉跑馬場,還有廣西路電報局籃球場和浙江路青年會籃球場倆地方。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1930年代末,由日資控制的青島交通株式會社在市內已開闢有四條公交線路,其中的二號線即連接跑馬場。汽車由益都路出發,途經青島神社、上海路、館陶路、膠州路、市立醫院、青島病院、大學路、山東產業館(今海產博物館)、跑馬場,至第一公園(今中山公園),路線全長6.5公里。對許多老“市裡”人來說,這條早已消失了的二號線,埋藏下了年輕時的許多激動,也帶走了許多秘密。如果把這條線路上的一些故事還原,平面的青島賽馬歷史,立刻就會生動起來。1932年冬,由青島工務局體育場建築委員會佔據當時萬國跑馬場東邊緣一片平坦地域,建設了青島市立運動場(今天泰體育場)。就此,匯泉進入到一個內容更豐富的競技時代。現代體育和傳統賽馬的友好睦鄰,成為了高爾夫球會搬遷後匯泉的又一段有聲有色的“隔岸觀火”往事。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日軍投降時的匯泉跑馬場鳥瞰圖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1945年10月25日,青島地區接受日軍投降儀式在匯泉跑馬場舉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司令謝勃爾和國民黨軍政部特派員陳寶倉中將主持受降儀式。受降臺設在匯泉跑馬場的北部中心處,臺上插著中美兩國國旗。美國陸戰隊第六師擔任警備,百餘架美軍飛機在高空盤旋。11時,受降儀式開始。日方投降代表長野榮二在準備好的10份投降書上,分別用日文和英文簽字。投降書共11頁,前3頁為英文,後8頁為日文。接著,日軍投降代表11人將戰刀解下呈上。隨後,謝勃爾和陳寶倉先後作為受降代表簽字。

有資料顯示,1946年青島市政府改組青島賽馬會,組建青島賽馬協會,官商合資經營賽馬。但這時,已經離青島賽馬的終結不遠了。1946年以後,賽馬協會曾設置在中山路的原希姆森公寓裡(肥城路與中山路路口,已拆除),當時那裡屬南京政府信託局。1947年端午節,賽馬協會曾為救濟難民舉辦賽馬。是年6月22日《青島時報》說,本市賑濟會因流亡難民漸增多,亟待救濟,惟以籌款困難,特於明日(端午節)商同賽馬協會舉行大香檳賽馬,並由該協會發行大香檳票,每張售價5000元,於是日第次開彩,屆時除一切必要開支外,餘款悉數充作救濟難民之用雲。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青島跑馬場50年的喧囂,突然就沉靜了,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沒有了賽馬的青島,平靜了許多,也寂寞了許多。許多年以後看,倒是梁實秋捕捉到的那個冬天在匯泉沙灘上兜售冰糖葫蘆的老人,更容易代表這個洗心革面過的城市。老人留下的腳印,在沙灘上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重疊的圓圈,找不到開頭,也沒有結尾。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消失在匯泉灣,消失在城市街頭巷尾的青島跑馬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