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口最多的村莊普寧大長隴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大長隴民俗活動賀燈。 周坤亮 攝

我國的村莊超過500萬個,而人口最多的村莊在潮汕,就是普寧市的大長隴村。村裡常住人口達4萬多,海內外村民加起來可達20萬,單姓陳。

大長隴村始創於元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600多年,歷史悠久。始祖公陳秋月從福建莆田來潮陽任將仕佐郎,秩滿攜楊氏媽來創大長隴村。大長隴村人世代相傳明宗法,敬祭祖先。明朝正德年間在老寨內建始祖祠,堂號萃渙堂,嗣後宗支綿延,鄉人外出謀生,子孫繁衍,裔孫為緬懷敬祭始祖公,分別在聚居地泰國、香港、深圳、流沙建立起萃渙堂。全鄉建起紀念歷代祖先祠堂六十餘座。

全國人口最多的村莊普寧大長隴

大長隴村因原這裡是大長隴山而得名,東接仙城鎮,西至軍埠鎮,南是下架山鎮,北為樹腳村。鄉里鍾靈毓秀,風光宜人。境內有南山林、後山、踏石塌、獅山等丘陵地帶,有草尾溪等縱橫交錯溝渠與池塘。民居現存有老寨,寨有四門,許多民俗活動在東門外舉行。隨著人口增加,民居向四周發展,現有灰草、深西、長龍、下雙墳、寨內、灰下、灰上七個居民片區。村裡房屋以下山虎四點金為主,也有駟馬拖車,改革開放後個別鄉人也建樓房別墅。村道鋪設水泥路面,陳沙公路普寧大道經過這裡,交通方便。鄉中有大長隴中學及多所小學和幼兒園可供子女就讀。村裡公園有一座大長隴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陳開芹等烈士。鄉人陳開芹於1927年上大南山參加革命,歷任中共潮陽縣委書記,紅軍四十七團與紅一及紅三團政委,1933年在戰鬥中犧牲。

每年農曆四月十四為大長隴村置寨日。緣於在清咸豐四年(1854),作為洪兵首領的鄉人陳娘康與金浦鄭油春率眾在陳店墟起義,攻潮陽縣城,破惠來縣城殺知縣等數名貪官,與官兵戰鬥中又殺死膺保、章坤及十餘名頭目。後陳娘康兵敗,清兵剿平大長隴村,村人逃離走散。兩年後村裡長老擇日在咸豐六年四月十四復置寨,以後年年在這天食炒麵線紀念,嫁出的女兒也要回孃家團聚。

作為全國人口最多村莊大長隴村,是著名僑鄉。歷來由於地少人多,鄉人紛紛走出家門,向海內外發展,遍佈世界各地。他們篳路藍縷,拼搏奮鬥,有的事業有成成為佼佼者。早在清朝時期,十四世裔孫(華林派系)陳玉齋中年致富為紅頂商人,被選為蘇州廣東商會會長。上世紀70年代陳克威陳克光從老撾到法國創業,成立陳氏兄弟公司,至2000年營業額達10億法朗,列為法國企業名單首家企業(華人首富)。鄉人陳偉任香港普寧同鄉會第一副會長,在家鄉與國內興辦公益福利事業60多項,捐資達3000多萬元而獲普寧市鐵山蘭花獎。旅泰鄉人陳振治被選為泰國金商公會主席,泰國中華總商會第25屆主席。大長隴村以染織業及孵雞鴨苗馳名,現在鄉里辦起眾多企業,聘用外來工達一萬多名,事業蒸蒸日上。

大長隴村的特產是陳廣泰南糖,又稱淋糖。製作時把花生米用豬油煎炸熟扣,鋪平於鋁盤上,再把豬油麥芽糖白砂糖按比例混和加熱熔化成膠狀的苷,澆在炸好的花生上面,凝固後即成南糖。因其入口甜而不膩,脆不粘牙而馳名潮汕。

大長隴村民間藝術是扣英歌。該村英歌歷史悠久,清朝咸豐年間陳娘康借練英歌以習武組織武裝力量反抗清廷。解放後鄉里曾組織六支英歌隊,分別請塗坑與鹹寮的藝人來教習。大長隴的英歌是南山快板英歌,套式有單打、對打、大比目、過肩、過腳、畚箕套等;圖形有雙龍出水、穿梭、渡江、黃蜂採花。剛勁雄渾,威武豪壯。現鄉中還有一支英歌隊,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在廣場或祠堂表演。

大長隴最出名的民俗活動是正月賀燈。村裡風俗是誰家生了男丁就要去始祖祠或三山國王廟掛一盞燈籠以示報喜。正月初三在老寨東門搭神廠,從廟裡請出老爺在神廠供奉祭拜。正月十四傍晚,生男丁者準備一個T字型架子,在中間點起香火,架子兩邊各掛有燈籠,上書“陳”或“千子萬孫”“五世同堂”“囍”,然後圍神廠繞圈,名曰賀燈,實是慶賀生男丁。因為鄉人口多每年生男丁的人不少,賀燈者形成長長的隊伍,雖無人維持,但秩序井然。正月十五夜燈架加掛竹葉榕枝,寓有德有成。當夜還請老爺出巡,又有跳火堆驚險場景,直至天亮賀燈才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