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近日,據臺媒報道,臺灣知名音樂人殷文琦已於本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僅54歲。華語樂壇又失去了一位大師!人雖已駕鶴西去,但他的音樂永遠不朽,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耳邊。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殷文琦作為一位幕後音樂人,可能有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而事實上,他用他不俗的音樂才華,為張學友、劉德華、王傑、陳慧琳、李克勤、張信哲等眾多大牌歌手創作過歌曲,其中尤以一首張學友的《吻別》最廣為人知。

關於《吻別》這首歌,我們已經不能用“好歌”或“差歌”來評價它了,因為它意義非凡!記得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如果只能用一首歌來代表華語流行樂壇,你認為是哪一首”,回答雖然五花八門,但我看到有不少人把這一票投給了《吻別》。我覺得,《吻別》有這個資格。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吻別》問世於1993年,是張學友當年發行的同名專輯《吻別》的主打歌。關於《吻別》,還有這樣一個笑話:曾經有一首叫《take me to your heart》的英文歌在中國廣為流行,當有人發現這首歌跟《吻別》的旋律是一樣的,於是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跳出來說張學友的《吻別》原來是翻唱自英文歌。

之所以鬧這樣的笑話,當然也跟以前港臺翻唱之風盛行有關。但是,在這件事上,《吻別》絕對為華語樂談爭氣了,它可是一首如假包換的華語原創歌曲,而《take me to your heart》才是翻唱《吻別》的。這首歌由何啟弘作詞,殷文琦作曲並編曲。張學友憑這首歌曲,成就了個人演藝事業的巔峰,《吻別》這張專輯也成為華語樂壇難以超越的一座高峰。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吻別》問世26年來,華語樂壇新歌層出不窮,但是,又有幾首歌超越了《吻別》呢?或許在某一方面來說,有個別作品更勝《吻別》,但綜合各方面來說,超過《吻別》者,幾乎沒有。

那麼,《吻別》到底牛逼在哪裡呢,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1、獎項

1994年,在臺灣,《吻別》獲得第五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同時殷文琦憑藉該曲獲得 “最佳編曲人獎”;

在香港,《吻別》獲得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IFPI國際歌曲大獎”;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國語歌曲金獎”;同時何啟弘憑藉該曲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佳作詞獎”。

在新加坡,《吻別》獲得新加坡醉心金曲獎“最受歡迎歌曲”“最佳金曲”“最佳年度金曲”三項大獎。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2009年,《吻別》在第20屆臺灣金曲獎獲得“金曲獎20年最喜愛歌曲獎”。

2010年,華語金曲獎經典30年評選,歌曲《吻別》入選“30年30歌”,專輯《吻別》入選“30年30碟”,張學友入選“30年30人”。

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不一而足。

2、傳唱度

26年來,《吻別》的知名度和傳唱度相當高,是一首不朽的華語流行經典。當年剛發行時,更是風頭無兩,在整個華語樂壇都堪稱前所未有的恐怖。在傳唱上要說堪與一戰的歌曲,可能就數週華健的《花心》,以及劉德華的《忘情水》了,但這兩首歌主要是在內地聲勢較大,而且《花心》是翻唱歌曲,《忘情水》藝術性略低,總體都不如《吻別》能打。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3、藝術性

離開藝術性說傳唱度,那就沒有多大意義。《吻別》雖然傳唱度廣,但絕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口水情歌。它雖是情歌,但詞、曲、編、唱四方面都是高水準,悽美動人的旋律,詩意傷感的歌詞,張學友渾厚、高亢、極富感染力的嗓音,烘托出一片清冷寂寥的意境,彷彿向你講述了一個緣已盡、愛難留、情未了的心酸故事,他把失戀者心中的那種不捨、糾葛與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吻別》是一首華語情歌中的典範之作,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烙印,堪稱華語樂壇巔峰時期的巔峰之作。

4、銷量

說到銷量,這個不需多說,當年的銷量是400萬張。在香港獲得“叱吒全球華語唱片銷量冠軍”,在臺灣獲得第五屆金曲獎“龍虎榜年度銷量冠軍”。光在臺灣的銷量就達到136萬張,是第二名(張清芳《光芒》)的兩倍。真的是無敵了。

據殷文琦介紹,在做《吻別》之前,張學友的唱片在臺灣市場一直火不起來,4萬-10萬張的樣子,遠低於劉德華和譚詠麟,但《吻別》一出,無與爭鋒,華語歌神的地位從此奠定。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至於單張專輯累計總銷量,有人說《吻別》是史上銷量最高的唱片,也有人說是《花心》,還有人說是《心太軟》或《一場遊戲一場夢》……這個似乎沒有非常確鑿的數據對比,在網上也一直爭論不休。不過,《吻別》不是第一,也是前幾沒跑了。

5、代表性

《吻別》更重要意義在於其原創代表性。上面說了,80、90年代港臺樂壇是以翻唱為主,原創為輔,即使是《吻別》這張了不起的專輯,十首歌中也有七首是翻唱(翻唱日本歌或粵語舊歌),只有三首是原創新歌,這更顯得《吻別》一曲的珍貴。

殷文琦說,《吻別》這首歌靈感來自於電影《末代皇帝》,當時只是做了一段純音樂,後來決定給張學友唱時,又針對其音域與聲音特點,做了較大修改。他很慶幸這首歌遇上張學友,也許這首歌給別人唱只能打80分,但張學友足可打100分。最後歌曲的爆紅,雖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殷文琦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音樂人,也許他在華語樂壇不算最頂尖的大師,但他的這首《吻別》,在兼顧流行與藝術的情況下,26年來確實是處於頂尖的位置。當然,這種問題還是見仁見智吧。那麼,你覺得哪首歌,是能超過《吻別》的呢?

《吻別》之父英年早逝:26年了,這一曲經典依然無可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