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不是風險

很多人把股票價格的波動當做是投資風險,因為價格向下波動會導致賬面損失,而損失又意味著風險,所以市場中大多數人都把“短期波動”等同於“損失的風險”。

很多人厭惡這種“波動風險”,並想出一些辦法企圖儘量規避這些“風險”。

波動不是風險


(一)

最典型的方法是分散持股。

為了降低波動性而分散,很多人認為這種方法一定程度的降低了投資的風險。相對於集中持有幾隻股票來說,這種分散的方法確實會一定程度的降低波動性。

但是有時候為了追求足夠分散,就會買入一些自己不夠了解或者價格不夠低估的股票,以達到分散的目的,這卻帶來了另一種風險:同時持有不同行業中的很多不同公司,就不可能對每一家公司都有足夠的瞭解,自然也就無法更為正確的判斷其價值,很有可能過度分散之後的結果是為了湊數,買了一堆自己不瞭解或者不夠便宜的股票。

本來好的投資機會就不多,想同時找到十幾二十個優秀且低估的股票就更難了。

很多學者專家說:投資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萬一這個籃子破了,也還有其它籃子的雞蛋完好無損。

巴菲特與芒格說:投資就應該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的看管好這個籃子。

不過對於我們中小普通投資者來說,過度的集中或者過度的分散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普通人很難有投資大師們那麼強的商業洞察力,絕對的集中持有股票,那麼有可能一個買錯全盤皆輸。而過度分散又會使自己買到太多不瞭解或者不夠便宜的投資。

我以前的文章中寫過: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可約翰.聶夫的風格,投資者沒必要強調過度集中或者過度分散,重點還是要依據“價格與價值的差距”來做投資決策。我認為普通個人投資者在自己熟悉的幾個行業中,耐心的等待低估的機會出現,然後買入其中比較優秀、也足夠低估的3~8只股票都是正常且合理的!即使是一些規模小的機構,我認為其組合投資標的也不應該超過15只,沒必要為了行業配置而買入自己不瞭解或者根本不低估的股票!

集中只買一兩隻股票存在著“黑天鵝”的風險,而分散到太多的股票又難以找到、難以理解那麼多好機會。

分散買入很多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股票,相比集中持有幾隻股票確實會一定程度的降低波動性,但同時也增加了買入不瞭解或者買入不低估股票的風險。

如果是單純的為了降低波動性而刻意分散,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波動不是風險


(二)

另一種期望降低投資波動性的方法是:頻繁交易。

試圖漲之前買,跌之前賣,試圖使自己的投資收益曲線始終完美向上,永不回調。

總有很多人試圖在股價上漲之前買入,而在下跌之前賣出。聽起來這樣確實很有道理,但這只是一種虛幻的理想投資狀態,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沒人能夠預測短期漲跌,所以也就沒有人能夠始終做到漲之前買,跌之前賣。即使有人對了一兩次,那也完全是運氣,而非能力。

當人們試圖這樣做的時候,只會出現一種結果,就是頻繁交易,追漲殺跌,我管著叫做“投資多動症”。而這樣做的勝率很低,在股市中很多時候是“多動多錯”。今天買明天賣,買了這個賣了那個,結果哪個股票也不瞭解,好機會也抓不住,頻繁買賣平庸的投資,完全是在賭“勝負平”的運氣。只有選出最合適的投資,抓住幾個勝率賠率最為有利的投資,長期持有,跟隨企業價值增長,耐心等待估值修復,才是投資制勝之道。

另外頻繁交易的費用也會如同反覆在水中摩擦的香皂一樣,使本金越來越少。這都不利於長期投資業績。

那些期望預測短期漲跌的投資者,什麼時候覺得股價會漲的心理最為強烈?是在企業爆出業績不錯的時候?是在發現股票價格大幅低於企業價值的時候?都不是!

而是在股價一漲 再漲 繼續漲的時候,此時很多人都會對股價繼續上漲持樂觀態度,連續上漲之後,覺得會繼續上漲的心理暗示非常強烈,什麼消息都會解讀為利好,以至於相信此時繼續上漲的概率是最大的。於是他們會做出自認為明智的選擇:在已經漲了很多,並進一步上漲之前,趕緊買入!

相反的,當股價連續大跌的時候,人們又會對股價繼續下跌持悲觀態度,連續下跌之後,“會繼續跌”的心理暗示同樣十分強烈,什麼風吹草動都會被當做利空,以至於相信此時股價繼續跌的概率是最大的。於是他們會再次做出自認為明智的選擇:在已經跌到很便宜,並進一步下跌之前,我要趕緊賣出股票!

這就是“期望漲之前買 跌之前賣”的現實結果。自己本打算的“漲之前買 跌之前賣”變成了“買在最高點 賣在最低點”。這個買入賣出的初衷就是錯的,“認為會漲”與“認為會跌”都不應該構成買入的理由,很多時候這種“認為”是基於市場狂熱或者悲觀的情緒,而不是基於企業真正的價值與價格的差距,這都是錯誤的出發點。

每個追漲殺跌的人初衷都是“漲前買,跌前賣”,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期望以短期頻繁交易來規避波動風險聽起來挺美好,但現實是沒有人能夠預測短期漲跌,也沒有能夠規避短期股價波動。那些追漲殺跌的人,短期一兩次看起來似乎比較明智,也偶爾避開了波動下跌的風險,但時間拉長來看,不但沒有降低波動,反而波動更大更強,並且投資業績是長期向下波動的。

錯在哪裡?錯在不該為了一個不可能預測的東西去拼命預測,錯在不該盯著股價走勢,錯在不該把波動當做風險,錯在時刻關注著不該關注的東西。

我們投資者應該關注的是什麼?是短期價格波動嗎?顯然不是!我們投資者應該關注的不是市場價格,而是企業價值,這也是價值投資最基本的常識。價格只有大幅高於價值,或者大幅低於價值的時候你才需要關注價格,因為只有高估的離譜你才需要賣出,低估的離譜你才會買入。其它時間最好忽略這個市場先生的短期價格波動。

市場中還有一句名言叫做:“閃電打下來的時候,你必須在場!”什麼意思呢?時間拉長來看,股票的大部分漲幅都是在少數時間內完成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股市漲跌也適合二八法則,20%的時間裡完成了80%的漲幅。如果你為了規避波動而錯開這一小段上漲時間,那麼你將損失掉投資收益的80%。

所以,當市場大跌暴跌的時候你一定要在場,首先你不可能躲的開,其次在持有股票已經物超所值的時候,暴跌之後往往意味著大漲。在市場整體恐慌性大跌的時候,無論好企業壞企業、無論高估值還是低估值,股價都會如同瀑布一樣傾瀉而下。但是不同之處在於,低估的好企業股價很快就會恢復,甚至漲的更多,而垃圾企業或者高估的企業則不一定。

頻繁交易也許偶爾會躲開下跌,但同時也躲開了大漲。而且頻繁交易的費用疊加起來也是不小的一筆費用。一個投資者如果年複利投資收益路能夠達到20%就已經算是高手了,那麼你知道頻繁交易每年下來的交易費用是多少嗎?這對長期投資業績都是嚴重的打擊!況且,頻繁交易的勝率並不高。世界上沒有一個投資大師是靠頻繁交易發財的,一個都沒有!“投資多動症”並不可取!

波動不是風險


(三)

波動真的是風險嗎?

對於某些人來說:是的!波動就是風險,很大的風險!

比如一些動用了高槓杆的投資者,如果波動太過劇烈,跌的太狠,就有了爆倉 全盤覆滅的風險。還有一些做空者,劇烈波動也是一種巨大的風險。另一些人把生活中急用的錢投進了股市,固定的時間就得把錢取走,期望短期賺點快錢就賣,那麼很有可能當他們必須賣的時候股價是下跌的,而波動就真的必須變成永久損失了,所以波動對於他們也是風險。

但是對於價值投資來說,波動絕對不是什麼風險,反而是機會。假如在一個長週期的時間內,一隻價值10元左右的股票,其價格沒有波動,股價就是完全按照企業內在價值(假設10%)的速度增長,那麼你最多也就能獲得10%以下的收益率。

但如果這隻股票的內在價值10%增長的同時,價格在2~20元波動呢?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通過基本面保守的評估價值,並且具有逆向思維,願意耐心等待。那麼你就有機會以5元以下的價格買入,即使同樣的本金你卻可以買到更多的股票。並有機會在價格大幅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正是因為有了價格波動,價值投資者才有了戰勝市場、戰勝平均水平、取得超額收益的條件。

所以說,波動對於一些人來說確實是風險,但是對於真正的投資者來說卻是機會!

價格每天漲漲跌跌的變化僅僅是代表市場中人們集體的報價結果,僅僅是市場先生給出的價格而已,並非企業價值。價格雖然會變來變去,但是企業的價值卻不會如此頻繁變動。

大多數時間,投資者都應該將“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分開來看待,不能弄混了,價格的波動不代表企業價值的波動。企業的價值是企業的前景、競爭優勢、管理層、資產、利潤、現金流等等構成的。而價格只是市場中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的集合結果,所以價格大多數時候都不可能與價值相近。

正因如此,價值與價格才時常的出現差距,市場中才有了價值10元錢而只賣5元錢的股票,也才有了價值20元而賣40元的股票。如果你懂的區分企業優劣,你懂的評估企業的價值,市場的波動對於你來說就是一次次機會,而不是風險。

巴菲特說:如果股票市場關門了,從此沒有股票報價,五年後才重新開始交易,你還會不會願意買入股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找到了一次理想的投資機會。

即使沒有每天股票報價,也並不影響企業經營,即使沒有每天的價格波動,也並不影響企業價值。價值是企業給予的,是你得到的東西。而價格是市場給予的,是你付出的東西。當你得到的價值大於你付出的價格,就是一筆合適的投資。而別人給出的報價並不影響你得到的價值,你也不應該因為別人給出的低價格而感到恐慌。最終隨著企業價值的增長和估值修復,那些低估的優秀企業價格一定會向價值靠攏。這就是投資。

波動不是風險

(四)

我們做股票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長期獲得滿意的回報,而不是為了降低持有期間的波動性,也不是幻想短期快速致富,否則初衷錯了,結果必然是錯誤的。顯然,刻意的分散與頻繁交易都不會對投資結果有什麼幫助,反而會降低長期投資業績。

巴菲特說:“人們喜歡將風險進行不同的定義,他們斷言風險是一個股票或者股票組合相對於整個市場的波動程度。但實際上,真正的投資者對波動應該持歡迎態度。正如格雷厄姆講過的市場先生這一角色,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傢伙,他每天都會出現,給你一個報價,只要你願意,按照這個價格他買你持有的股票,或者賣給你他持有的股票。這個傢伙越是情緒不穩 愚蠢狂躁,對於投資者而言機會就越大。對於一個完全忽略市場波動,甚至利用市場愚蠢的投資者而言,不應該將這種低價視為風險。”

價格是每個短週期的反覆波動,但是長期則是圍繞價值跟隨的。所以最終決定投資複利與否的是企業長期的經濟價值的增長,而不是短期價格的上下波動。所以期間的波動並不是風險!

企業長期的價值複利增長才是導致最終價格複利增長的關鍵。

巴菲特說:“我不喜歡熊市,但是我喜歡熊市中便宜的股票價格。”換作大多數投機賭博者這句話卻是:“我不喜歡下跌,我更不喜歡下跌之後便宜的價格。”這差的不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最基礎的投資認知與觀念的差異。

短時期內的漲跌波動並不等於永久性損失,因此也不是風險,除非你在市場跌到非常便宜時陷入恐慌,被損失嚇得低價賣出股票,那就真的是“將短期波動變成了永久性損失了。”即使是非常優秀的股票,並且你買的也很便宜,也會經常的面臨短期劇烈下跌,因為市場就是這樣。如果你無法正確的看待市場短期波動,你就很容易頻繁的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自然也就賺不到錢!

對於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波動從來不是什麼風險!而是無數次選擇的機會!

股票投資只需要做好三門功課:

1是正確評估價值。

2是正確看待市場波動。

3是保持理性與耐心。

這些是股票投資的基礎,也是投資中真正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