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劉秀為何卻甘願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皇帝?

orsunny


劉秀不是繼承西漢,而是再造一個王朝,把天下又打了一遍。

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後世稱為東漢,就是為了區別劉邦建立的西漢。

如果不是王莽亂政,篡了大漢王朝的江山,大約劉秀這輩子會在老家當個放牛娃,當個富家翁,平平淡淡過完一生。

甚至他哥哥劉縯不莫名其妙被更始帝劉玄害死,劉秀都不可能有當皇帝的機會。

西漢末年那段歷史其實挺好玩的。

王莽像個穿越者,劉秀是天選之人,他哥哥劉縯一開始以為自己是王者,以王者之姿登場。

王莽生於公元元年的,在篡位之前他的行動做派簡直就像個聖人一樣。

他禮賢下士,待人謙恭,他常常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分給窮人,甚至賣了自己車馬來接濟窮人,王莽的名聲太好了,聲望太高 ,他篡漢當皇帝,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一件盛事。

當時如果王莽不篡位,天下人都會不答應的。

但是當上皇帝后的王莽實行了一系列的超前改革,因為太超前了,比如土地收回國有,平均分配,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勞動才有飯吃,勞動最光榮,比如廢除奴婢制度等,難怪有人懷疑王莽是現代某位失蹤科學家穿越回去的。

他太像一位理想主義者了,想在公元9年到公元23年建立一個大同社會,理性很豐滿啊。

王莽的改革幾乎動了當時所有人的蛋糕,所以很快激起了一波一波的反抗,王莽從眾人擁戴,變成了萬人嫌棄。

反對者中就有劉家兄弟。

因為王莽篡奪的是劉家的江山,由於漢武帝的推恩令,很多劉姓後代其實都成了劉備那樣的織蓆販履之人,混的好的也許成為跺一腳自己村顫一顫的小地主。

比如劉秀他們家。

而王莽的亂政給了這些已經被邊緣化的劉家人一個機會,一個翻身的機會。公元23年坐在宛城皇帝位的更始帝劉玄,看著一位叫公賓的人送上的王莽的人頭不無感嘆的說:

莽不如是,當與霍光等。

王莽啊,如果你不亂搞,不當皇帝,大約能和霍光一樣是個權傾朝野的權臣,死後還能享受國葬陪葬皇陵。

旁邊的他的妃子韓夫人聽後掩唇輕笑道:如果王莽不稱帝,現在大約您還是個被通緝的逃犯,不會坐在皇帝位上感嘆吧。


王莽稱帝對於劉家子弟來說是個機會,但是劉秀從沒想過這是自己的機會。

王莽稱帝后,劉秀從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少年時劉秀曾在京城求學,見過王莽的儀仗隊金吾衛,但是他遠沒有他的老祖劉邦見到秦始皇車隊時的豪氣,也沒想過大丈夫當如是。

少年劉秀的看到金吾衛很羨慕,只是羨慕金吾衛,覺得自己這輩子如果能當上金吾衛然後娶了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姑娘,就足矣了。

所以他說出了自己這輩子的最高理想:

仕宦當作執金吾,

娶妻當得陰麗華。

後來這句話被一位叫李子柒的姑娘的粉絲學了去。

劉秀的理想一直很現實,和他的人一樣。他大哥劉縯的理想卻很高遠,他一直想做大事,一直在積蓄力量,新朝3年公元22年,機會來了,這時天下連歲災蝗,寇盜鋒起。

為了躲避家鄉的饑民,劉秀跑到宛城做賣糧食的買賣,生活無憂。

這時有一個叫李通的商人找到了他,李通拿出一個當時流傳的讖語勸劉秀起兵反新。這讖語是這樣寫得:


劉氏復起,李氏為輔。

估計這就是李通編的。

劉秀知道自己哥哥劉縯一直在暗中招兵買馬,準備推翻王莽奪回劉家江山,他不會放棄這次王莽新朝崩盤的機會,劉秀權衡再三同意李通的建議,買兵器戰馬,在宛城起事,而與此同時,他大哥劉縯已經在老家舂陵,舉起反抗新朝的大旗了。

他們打出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此時距離漢亡不過十餘年,王莽新政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開始思念起漢朝的好來。

劉縯劉秀兄弟本就是漢朝皇族,血統可考,此時打出興復的大旗,很容易凝聚天下思念大漢人的人心。

這叫正義。只有程序正義,行動才會無往不利。

況且,劉縯一直以來的執念,就是恢復大漢江山。


劉縯從小就有大志,王莽篡漢後對於恢復大漢劉家江山他更是耿耿於懷。



劉縯對於自己能恢復大漢江山很有信心,他曾經拍著劉秀的肩膀說:如果我是劉邦,你就是劉邦的弟弟。

劉縯的性格豪放,頗有九世祖劉邦的風采,他很有魅力,王莽新朝末年,劉縯在老家舂陵拉起隊伍,反抗新朝,這支隊伍很快發展成十幾萬的規模,成為反抗軍中的主力,頗受矚目。

劉縯的行動做派,就是小說中的主角,傳說中的天選之人。

他給自己的定位也是如此,以王者之姿爭奪天下,但是他沒想到這次老天選定的不是他,不是頗效乃祖劉邦的人,大約老天爺覺得都是劉邦略顯單調,所以這次上天選擇了文靜隱忍的劉秀成為位面之子。


==================


薛白袍



這話說的,劉秀打下的東漢江山,比之西漢是毫不遜色,可不是西晉與東晉的關係,也不是北宋與南宋的關係!東漢與西漢一般都是大一統王朝,疆域等各方面較之西漢都沒有縮水,而且有些地方還更成功,人家就是不用“漢”為國號,也不是雞頭!

而且劉秀用“漢”為國號,本來就正常,因為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本來就屬於西漢宗室,並非是硬拉關係,身為宗室之後他光復漢家天下,並且以“漢”為國號不是很正常嗎?

更何況當時西漢才滅亡十幾年而已,有很大的人心基礎,以“漢”為國號,這樣一來自然有利於統治,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人家劉秀除了以“漢”為國號以外,享受的待遇分明就是開國皇帝的待遇,諸如劉秀的廟號是世祖,並非是守成之君中“宗”的廟號,不是說以“漢”為國號就享受不了開國皇帝的待遇了。


宋安之


劉秀作為一個東漢的開國皇帝,卻尊奉漢宣帝劉詢為祖、漢元帝劉奭為父,延續“漢”這個國號,其實是有很多難言之隱的。

劉秀和西漢皇室是有血緣關係的,雖然要往上倒九代才能到劉邦那。為了顯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最好的辦法就是繼承西漢。

百姓對漢室的感情很深,是王莽把天下搞得大亂,百姓過得還不如西漢的時候,劉秀也是為了爭取民心,防止別有用心的人打著“興復漢室”的由頭作亂。而如果建立一個新朝則會引發百姓的牴觸情緒。

當時起義的劉氏宗親也不少的,他們就打著“推翻王莽,興復漢室”的口號起兵的,劉秀為了天下的安定,都沒有追封自己的父親,才能有之後的“光武中興”。


歷史至上


劉秀是漢室後裔。而封建社會注重於法統的延續,禮法森嚴。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劉秀稱帝后,於建武二年在都城洛陽設立宗廟,供奉西漢諸帝。建武三年,劉秀又在洛陽設立親廟,供奉父親“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侯”。但是劉秀的做法並不符合儒家的禮制,因此遭到群臣的非議。


首先,劉秀的身份問題。雖然王莽幾乎將漢朝的皇室宗親殺伐殆盡,但是人算不能天算。畢竟還是殺不完。劉秀那可是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雖然流落民間,但是確實是有劇可查的,這不是劉備那個劉皇叔的那個名號存疑,劉備的身份是稍微有點被質疑,但是劉秀的身份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古代的皇帝位置的權利轉移是基本按照父位子及,如果沒有子就是兄弟,如果兄弟中有不合適的,那麼可以在其他優秀的皇室家族中選取合適的人選。這是屬於和平時代的帝位傳接模式。雖然到了亂世,皇帝的位置傳承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劉秀以這種身份登上皇帝寶座,基本上屬於繼承了之前漢朝的血統。所以從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到下面的普通民眾,都認為漢朝的統治是在延續的。



其次,就是劉秀所打的旗號,他當時打的旗號就是光復漢朝。當然他打這個旗號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取底層民眾的支持,畢竟大家對王莽已經是極度不滿意,肯定十分懷念漢朝,這個時候如果打出恢復漢朝的口號,那麼號召力肯定是非常巨大。後者就是士大夫階層的支持,這個階層是統治的基礎,也是他奪取政權的關鍵,所以劉秀需要獲取支持。而這個恢復漢朝的旗號對於士大夫階層階層意味著恢復之前的秩序和利益。因為王莽新政已經極大破壞了士大夫階層的秩序,他們迫切的需要恢復之前的秩序。



劉秀作為開創之主,以封建禮法統治國家,再者在當時的社會中,十分注意禮法傳承,劉秀身為皇帝自然不能違背。而在東漢立國之初就是以西漢作為正統,而他也是宣稱自己就是漢朝的繼承者,因為這裡面涉及到正統的地位問題,我們都知道雖然西漢已經滅亡了,而且還是被王莽這個外戚給滅掉的,而劉秀他們這些人起兵反抗新朝的時候,是打著漢朝的旗號的,而且當時整個中原是存在著好幾個漢政權的,那麼這裡面也就涉及到誰才是正統的情況了。


獨秀文苑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可以說是秦代以後第一次不流血的王朝更替。新莽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還是西漢末年的原班人馬,只是改旗易幟而已。而在基層社會中,西漢王朝的影響力依然存在。新莽時期的地方起義大多都是奉劉姓後裔為尊。無論是更始帝劉玄,建世帝劉盆子還是冒稱漢成帝兒子的王郎,從根本上說他們都只是想假借西漢的大旗為自己的政權增添合法性。劉秀自然也不例外。

(劉秀)

劉秀登基,自稱繼承的是漢元帝的法統,從南陽舂陵節侯的小宗升級成為執掌天下的大宗。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漢朝還是很有政治資源和號召力的。劉秀的政治基礎主要來自於南陽潁川的士族力量,還有位於河北的真定王劉楊一脈的支持。其中的真定王劉楊就是漢朝的皇室後裔,論血統要比劉秀高貴很多,所以說劉秀必須打起繼承西漢的大旗才能夠吸收這些人的力量。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劉秀論出身不及劉玄等人,如果改弦更張另立王朝勢必遭到天下的撻伐,對於自己的基業不利。

另一方面,王莽改制,大失人心。特別是在幣制改革上非常失敗,使得基層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都在暗地裡使用西漢的五銖錢,心中也在懷念著西漢的統治。即使是篡奪皇位的王莽對於漢朝的列祖列宗也是不敢怠慢,對於漢代祖先的祖廟也是多加禮敬。“以漢高廟為文祖廟,漢氏祖宗有七,以禮立廟於定安國。其園寢廟在京師者,勿罷。”所以說,在王莽的帝國內西漢的氣氛保留的還是非常濃郁的。故而劉氏子孫反抗王莽的道路變得非常順遂,王莽在位僅僅十餘年就被推翻,也是因此而來。

其三,劉秀繼位之時,天下仍然紛亂。劉秀登基的當月“赤眉立劉盆子為天子”,更始帝仍然在長安奄奄一息。竇融、隗囂、公孫述等也各霸一方。劉秀在他的詔書中說:“王莽篡位,秀髮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實際上,劉秀只有昆陽之戰和誅滅王郎,銅馬的功績。相比於其他人,此時的劉秀更需要西漢的宗室支持來擴張勢力。這一舉措也是有效的,在劉秀即位後不久,宗室劉茂自號“厭新將軍”,率眾降,封為中山王。這就意味著宗室已經認可了劉秀的地位,劉秀統一全國也是指日可待了。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與西漢其實是沒有多大聯繫的。嚴格說來基本就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因為東漢和西漢之間隔著一個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江山取自新朝,而非取自西漢。那麼劉秀為何不令立國號,而是依舊繼承“漢”這個國號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血緣關係,劉秀是漢高祖的第九世孫。

據《後漢書. 光武紀》記載,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並且還列出了系譜。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因為西漢王朝的推恩令,傳到劉秀這一輩,早就由皇族淪落為農民家庭了。但是劉秀畢竟號稱開掛的皇帝,最後居然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國家。傳統史學觀念一直把劉秀建立的東漢視為西漢的延續,因為從血緣關係來說,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所以劉秀立國又稱為“光武中興”。表達的含義就是光武帝重新復興了大漢王朝。


雖然劉秀建立了朝代,但自己畢竟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繼續沿用祖先訂立的國號,這合情合理,也就沒必要重新定國號了。

二,漢的稱號在當時屬於金字招牌,易於爭取民心,表示自己的正統地位。

王莽代漢的初期,由於漢朝後期的腐敗和社會矛盾的尖銳,朝野上下都已經對漢朝統治者失去了信心,把所有的期望都轉移到號稱賢能之士的王莽身上。所以王莽才能在官員和百姓的擁戴下,大膽的逼迫漢帝禪讓皇位,建立新朝。

但是由於王莽改革的失敗,並沒有改變漢末的社會危機。反而更加激化了各類矛盾,人民的生活比漢朝時還差還混亂。改革的失敗也讓王莽失去了民心。於是人們又紛紛懷念起漢朝來,此時反對王莽的勢力紛紛打出漢的國號,先後有更始帝劉玄的漢,之後又有建始帝劉盆子的漢,劉秀最後打敗劉盆子才完全得到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權,所以也接著使用漢的國號。繼續沿用大漢國號,可以招攬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漢的金字招牌光武帝繼續打下去,也是從爭取民心,彰顯正統地位的手段。


三,為表明自己是漢朝正統,劉秀認漢元帝為父,而自己的生父劉欽則不在國家祭祀大典之中。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不假,但屬於旁系子孫,非嫡系子孫。哪怕是自己已經消滅所有對手,放心坐在龍椅上了,劉秀仍然對比事耿耿於懷。畢竟嫡系子孫跟旁系子孫是天上跟地下的區別,但他的生父劉欽確實不是漢高祖的嫡系子孫呀!最後由文臣討論後一致決定: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

別為南頓君(南頓君就是劉欽)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


於是,劉秀尊漢宣帝為祖父,漢元帝為父親,每年親自祭奠。而自己的生父南頓君劉欽的牌位,只能放在黃考廟,每年由大臣祭祀。為了獲取名義上的漢朝正統地位,劉秀連親爹都不認了,又怎麼可能重新立國號呢?

總結:

劉秀延續大漢國號,無非是利益最優化的選擇,作為一個打江山的皇帝,怎麼樣選擇對自己的集團最有利,這一點,劉秀是不含糊的,延續大漢國號,可以正大光明繼承天下的統治權,可以獲得朝野上下認可,也可以保證自己獲得禮法上的勝利,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閏土看歷史


漢朝是歷史上是我國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他由劉邦建立直到東漢末年曹丕篡漢滅亡,歷經四百多年,算是歷史上長壽的王朝了。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其中西漢由劉邦建立,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結束,東漢則是劉秀打敗王莽之後建立,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理應繼承漢位,劉秀奪回了祖宗江山,為大漢王朝續命兩百多年。


天涯傑哥


劉秀能當皇帝就沾了他姓劉的光,這和後來的劉備情況一樣,他倆都是本身沒沾祖上的光,只是因為姓劉取得了對別的姓的人更高的合法性。新朝最後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可以說誰也不服誰,大家都很難統一的,但由於樸素的正統思性,大家就統一認定劉才是正統,只有姓劉的才可以當皇帝,不姓劉的不行,這就減少了很多競爭者,當然也原來不姓劉改姓冒充的,但劉秀可是根正苗紅正宗的劉(劉備就不一定靠得住了)。如果劉秀一定要當一個和前朝無關的開國皇帝,正統性優勢就不存在了,這是極大的浪費,能和他競爭的人太多了,掛出劉這個招牌可以更多的吸引人過來,是很合算的。


海中巖haha


這是現代人的說法,是不瞭解當時社會環境的表現。古代任何一個新政權的建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天命驗證新政權的合法性;任何一位新皇登基,也要驗證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古人稱之為天命所歸,否則政權不穩,皇位難保!

劉秀之所以甘願繼承西漢,就是因為在驗證政權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時候,遇到了大麻煩,迫不得已,做了“牛後”!

古人執著於天命,是劉秀甘願繼承西漢的起因

現在我們把“天命”叫做迷信,其實在古代這是一門大學問!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意思說人間所發生的一切,都代表了上天的意志。如果皇權不合法,就得不到上天的護佑,政權就會出現危機!

這種理論在《尚書》中比比皆是!我們知道,西漢是代替秦朝出現的第二個帝制政權。西漢建立後,就曾經為政權的合法性,進行了百餘年的“研討”。這個過程相當艱苦,相當漫長,直到西漢滅亡,這個話題都沒有停止過!

比如,西漢在五行中屬水,還是屬土?西漢承繼的是秦,還是周?西漢尚黑,還是尚黃?一大群頂尖的學術專家參與,也無法定論。甚至還因黃老和儒家之爭,引發了西漢代替秦朝的合法性質疑!

自董仲舒後,理論界還誕生了一門學科——讖緯學說,讓天命理論更加深入人心!這就是歷史背景,沒有哪一個政權,敢逆著“天命”玩!

說幾個具體事件,就知道天命論的影響力之大。新朝滅亡後,天下混戰,先後出了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號稱是劉邦的後人,自己是恢復漢家政權,其實有的就是冒名頂替宗室身份而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個讖言:劉氏復興!這就是天命,只有劉邦後人才有資格,所以必須順著天命來。

劉秀在登基前,也猶豫觀望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有人向他獻上了《赤伏符》,他才高高興興地登基繼位。《赤伏符》是啥?就是寫著幾句含混不清的語句的小木片,內容解讀起來都費勁。不過這就是當世人奉為神聖的“圖讖”,就是代表上天的意志!

所以,不要膚淺地認為,古人只認拳頭硬,其實古人的“文化認同”很深,想登基做皇帝,先要問問老天答不答應!

政權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驗證過程中,劉秀難以自圓其說

劉秀為了應天命,就要向天下人解釋兩件事:第一他建立的政權是合法的;第二他劉秀做皇帝是合法的!這兩件事是獨立的,必須分別驗證。

怎麼驗證政權是合法的呢?劉秀有一個天然優勢,他本來就是宗室後裔,既然天命說“漢室復興”,那麼我宣佈,建立的政權不是新政權,而是恢復老祖宗的家業,不就行了嗎?

這個技巧很高明,因為不是新政權,所以不需要驗證合法性,西漢的合法性已經驗證了兩百多年了。似乎劉秀的投機取巧很成功,好吧,暫且認為他順利通過了第一條論證。

接著驗證第二條,皇位的合法性。劉秀登基後,曾經追認他的祖上四代,供奉於太廟。慣例嘛!立刻就有大儒阻止了他:你這麼做有問題!按你的祭祀方式,你的皇位是從你爹一系傳承來的,可是你爹不是皇帝?你宣佈繼承了西漢帝業,可是自己連大宗身份都沒有,皇位不合法!

劉秀雖說也是儒生出身,但學問明顯不如朝中的博士們。在別人的指點下,劉秀做了些變通,終於把自己的身份搞合法了。

可是一回頭,發現身份合法的同時,原來投機取巧獲得的政權合法性,又因身份出現了新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既然你是西漢的大宗,應該一脈相承繼承,可是,在你和前漢之間還有個新朝的王莽,明顯皇權不連續,要說政權繼承,你繼承的是王莽,而不是前漢!也就是說,投機取巧不成立,必須要驗證你的政權代替新朝的合法性!

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怎麼弄都是漏洞百出!

無奈之下,他只好篡改歷史,犧牲王莽和他的生父

朝中有的是高手,博士們幫打了兩個完美的布丁!

第一、犧牲王莽,不承認他的新朝

假如沒有新朝,那麼劉秀的政權正好承接西漢政權,就可以宣佈自己是法統繼承,而不是新政權建立,就可以“免檢”了!

於是,王莽和他的新朝倒黴了,被東漢政權憑空抹黑消失!這就是王莽留下歷史罵名的根源,一切都是東漢政權宣傳的需要,不惜睜著眼睛說瞎話!

第二、犧牲生父,將自己夾塞併入大宗

在博士們的指點下,劉秀嚇得趕緊把祖上四代掃出太廟,對外宣佈:俺爹是違法的,漢元帝劉奭才是俺親爹!

哈哈,我沒開玩笑!劉秀追認了比他大69歲的漢元帝為爹,硬通過夾塞的方式,讓自己成了漢室嫡系!

按照宗法制,既然有大宗的嫡系身份,那麼繼承皇位就是合法的!宗法制是承認過繼關係的!於是劉秀的親爹被剝奪了當爹的權利,老老實實回到家廟接受供奉。

滿天下都是“劉秀”

通過上述內容,看出古人對政權和皇位合法性的執著了吧?沒有天命,那就等於要命!這就是古人對上天的敬畏!


這種思想之下,劉秀當個“牛後”,都是絞盡腦汁,犧牲了親爹才做到,還談什麼“雞頭”!

像劉秀這種情況,歷史上比比皆是,絕不是個案。比如,劉備為什麼腆著臉,四處炫耀自己是皇叔?歷史上又為什麼出現那麼多以“漢”為國號的政權?甚至連武則天也湊熱鬧,硬把自己說成西周姬姓後人,改唐為周。最好玩的是,連匈奴人劉淵也來蹭熱度,宣稱自己是劉邦後人,也搞了個“漢”政權。

說白了,不是劉邦有多可人,而是需要他這個大招牌,來幫自己“糊弄”老天爺!

真是滿天下都是劉秀的同道者,不知道劉邦會不會直皺眉頭。


尋根拜祖


師出要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在一個亂世裡(強調:亂世),要想得到天下,僅僅有武力、有謀略是沒有什麼用的,重要的其實是民意。民意甚至是一個前置條件。

我們從兩個角度解讀民意,它一是指最廣泛的草民百姓的認可度,二是指當世優秀人才的認可度。否則,論實力,袁紹遠超曹操,項羽遠超劉邦,為什麼後者沒有得到天下?

就是因為缺少了廣泛的民意認可、以及優秀人才的認可。

順應民意,必須有一個好的名義,務必最大程度得到這兩種人的認可。你要發動戰爭的理由是什麼?

以三國為例,曹操的理由是最好的,劉備的理由是其次的,孫權則是沒有理由的。

曹操堅持自己不稱帝,宣稱要匡扶漢室,這是最好的理由。因為誰不同意他的想法,誰就是不忠。並不是別人說你不忠,是你自己也認為不忠。因為在古代,忠孝思想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堪比神聖,而當時東漢的末代皇帝還在位,老百姓自然要選邊站在曹操一側。

劉備就要排到其次了。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勝的後代。這個理由,要比曹操略差一點,它是告訴人們,我是老劉家的後裔,所以我起兵爭奪江山,這是拿回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而已。這倒是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不過,這個理由悖論的地方在於,現在姓劉的皇帝還在龍椅上,江山一直沒有丟,所以劉備的主張就要差一個級別了。

孫權則是毫無理由。他雖然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治理好江東一帶,並讓百姓擁護,然而他可能永遠無法說服北方地區的老百姓,要想統一,只能依靠武力了。

那麼,為什麼大家不直接征服就完事,那樣不很簡單嗎?

原因也不復雜——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僅僅是希望自己奪得天下,更希望在家族的管理下,王朝能永遠存續下去。而他們知道,僅僅依靠武力獲得的天下,而沒有收穫人心,政權是無法長久的。某種程度上,歷史上的短暫或短命王朝都歸因於這方面。

為什麼劉秀不另起一個朝代,而甘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牛後”呢?

現在我們回到劉秀的話題。首先,做西漢的牛後,不也挺牛嗎?其次,根本還是名義的原因。

當時王莽篡權,搞得全國烏煙瘴氣,民不聊生。這樣的背景下,起兵最好的理由,不是我要奪江山,而是我替老百姓把偷竊大漢朝、擺爛大漢朝的王莽幹掉。

所以,赤眉軍,綠林軍借用這個名義,同樣得到了廣泛的民意基礎和人力支持,勢力很大。

假如這時候劉秀不以光復為名,而是自己另開一個朝代,那麼他和綠林軍、赤眉軍有什麼區別?老百姓充其量把他看作第三支農民起義軍而已,也就得不到全天下的人心支持,得不到優秀士人的支持。

然而,劉秀棋高一著,告訴人們,第一我根紅苗正,本來就是漢高祖的九世孫;第二我不會另起爐灶,而是要光復我們大漢王朝。

這樣,劉秀就具備了其他武裝力量望塵莫及的高度和優勢,民心所向,優秀人才支持,最終成功實現光武中興,其實是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