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近代落後是在清朝還是民國?

用戶1050724218969764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我是穿棉背心的新青年,以下僅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我覺得不是清朝也不是民國,而是在明朝。

可以說明朝之前元朝在當時那都是霸主級別的存在,妥妥的老大哥,想打誰打誰,一直打到歐洲,差點把歐洲給殖民了,那是多大的排面,再換個角度,當時歐洲那些小夥伴整天提心吊膽害怕我元大軍哪一天不高興了就溜達過去。但是元朝過後到了明朝,世界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起因就是歐洲進行了文藝復興湧現出許多世紀型人才,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同時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國家為代表,哥倫布,胡安.德拉克薩,麥哲倫等等,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從15世紀開始,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歐洲人的面孔。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也就是從這開始,一部大侵略史開始要展開。非洲美洲原住民慘遭屠殺。

而我們當時的明朝因為距離較遠,航海技術還不夠完善,再加上老底還不錯,沒有那麼慘,但是從明朝歷史的點滴記載中,已經可以發現那時候早就已經落後太多,當時朝廷的一些大臣已經開始憂患起來。

據史料記載,1600年,也就是明萬曆二十八年,徐光啟(明朝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府,放到現在也是國家重要領導人,更何況還是科學家。)第一次與利瑪竇(意大利人,天主教傳教士,除了傳播天主教,還傳播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見面,交談良久,對利瑪竇甚是推崇,並拜利瑪竇為師,學習天文,水利,曆法,西洋水法。在明朝抗倭期間,還曾上書引進學習歐洲海軍技術抗擊倭寇,就可看出當時的歐洲早已領先於中國。

其實還有一個更明顯的標誌,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後,就實施了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為什麼?如果鄭和下西洋回來後像皇上反應,看到的都是些弱小國家,明朝在世界上是大哥大級別的,用得著修長城,用的著實施海禁嗎?很明顯是因為看到了世界之大,本以為我大明把那麼厲害的元朝都推翻了,其他西方蠻夷算個毛線,結果不言而喻,打不過!嚇得趕快閉門不讓他們進。

而到了清王朝,其實康熙真的是雄才大略且高瞻遠矚,康熙這時候早已知道中國已經落後於歐洲,所以才封當時的兩名法國傳教士張誠和白晉為“御前侍講”,負責給皇帝吉安好幾何學、測量學、解剖學、醫學、並在宮中設了化學實驗室。可以說是虛心勵學。可惜的是他兒子雍正就沒有他那麼高瞻遠矚了,雍正禁止天主教,並限制貿易,這就是閉關鎖國!使得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被大炮被轟開國門,承受了近兩百年的屈辱史!還有一個小事情,乾隆帝和華盛頓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還是同一年去世的,你敢信嗎?







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無論是清朝還是民國都是舊中國,都是一部屈辱血淚史。因為落後而捱打,而一次次喪權辱國。民國則是接了晚清政府的盤。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個開端並不好。已經遠遠被同期的西方國家英國甩在後面,是全方面落後。


閉關鎖國導致中國漸漸的落後

一、技術落後

早在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蓬勃開展了工業革命,紡織業發明了效率極高的珍妮紡紗機,而同期的中國正處於大清乾隆皇帝統治時期,處於所謂“康乾盛世”之中。但依然還是傳統的手工業作坊,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技術落後。

二、不思進取,狂妄自大

1795年馬嘎爾尼作為英國使臣來中國,希望和大清通商,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公使。乾隆想當然的拒絕了,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三、視科技為奇技淫巧

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英國送的新式戰艦模型以及火槍火炮都不正眼看看,放進圓明園雜物房了,最後英法攻入圓明園時,還找到這些東西,叫包裝都沒拆。

清朝落後從乾隆
時期就開始了,慢慢和西方拉開差距,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一敗塗地。最後導致中國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最後只能落後捱打。


0度史觀


在人類文明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幾乎一直擔當著領跑者的角色;直到滿清入主中原,西方工業革命,列強崛起,中華帝國一下拉開與世界文明的差距,淪為別人眼中的野蠻人,飽受西方列強殖民欺凌達百餘年,最後竟在自己原來的學習的倭國倭人入侵之下幾乎亡國。當然最後,中國還是堅強的站了起來,步入追趕世界的步伐。



國人痛定思痛,很多人認為滿清入主中原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 認為滿清入主中原導致中國落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到清朝取代明朝

戰爭摧毀了明朝的經濟發展的成果,扼殺了大明朝已經初具規模的資本主義萌芽;再一個就是乾隆年間的閉關鎖國政策。 儘管最後滿清入關最終宣告了明朝的滅亡,但明朝實際並不是亡於大清之手。大清入關前夕,各地農民起義軍早已互相割據,大明名存實亡,而李自成更是打進北京,逼得崇禎吊死煤山。滿清能入主中原,其實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原沒有朱元璋,那類志存高遠的時代大英雄,而只有李自成,張獻忠等目光短淺的梟雄。歷史一直其實是驚人的相似的,每次所謂的蠻夷入主中原,都是因為中原割據紛爭,而無明主。而明末農民起義的根源是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災荒不斷。陝北又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和蟲災,禾苗枯焦,餓殍遍野。由於海外貿易的刺激,明朝富庶的南方大片的田畝被用於經濟作物的種植,糧食產量隨之下降,北方大旱則導致糧食更為匱乏,糧價開始節節攀升,與之相對應的是,明朝中央財政卻因為災荒之年稅收相應減少,隨著財政的進一步拮据,賑濟成為空談,而沒有了賑濟,農民無法生活下去,最終只有鋌而走險,起來造反。可以說,不是滿清摧毀明朝經濟發展成果,而是,明朝經濟發展崩潰,造就滿清入主中原。 滿清入主中原後,一方面是由於當時滿族與漢族社會制度發展的巨大差距,但更主要是由於連年戰亂導致社會發展成果的毀滅,所以出現了歷史的倒退。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作為

滿清與蒙元不同,在入主中原以前,滿人就重視吸收漢文化,任用漢臣,學習採納漢人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入主中原後,滿清實際上已經基本漢化,當權者實行的政策基本是照搬前人(漢人),尤其在民族政策相對緩和後,清王朝與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已經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紫禁城裡那個皇帝的不同而已。對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明朝歷已有之。只不過,一個是為了防止民眾與鄭成功政權的來往(後期是為了對付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一個防衛措施),一個是因當時倭寇猖獗而對倭國採取的懲罰措施。再說清以前的中國對外貿易,其實只是對外的一種傾銷輸出,而遠非現代所說的對外貿易。由於幾千年裡中國發展遠遠領先與其他文明,歷史上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是一種強勢貿易,就是以茶,絲,瓷器的輸出為主,換回的都是真金白銀,而基本沒有進口需求。外國物品的流入,都是靠進貢為主。所以,歷朝的統治者都視中國的對外貿易為對別國的恩賜,高興就賣給你,不開心就不理你。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乾隆對英國使臣愛理不理的原因,而他的說辭自然也是我們老祖宗歷來所標榜的理論。其實當時即使明朝沒有滅亡,換做明朝的皇帝,或者換做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即使開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做法與乾隆恐怕也不會有多大差別。這是由於中國歷史農耕文明發展所形成的封閉性自給自足的小農性質的社會所決定的,與統治者的本質無關,除非社會制度發生根本的改變。 物極必反,是自然進化的必經法則。



幾千年前,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所營造社會制度的出現引導中華文明數千年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文明的絕對強大,使這種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與社會制度一直為歷代當權者以及整個社會奉為金科玉律,而幾千年不加以變動,最終導致中國的衰落。但幸運的是,中國人的智慧避免了在衰落中像其他文明一樣滅亡的命運,最終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可以說,統治階級的造成的原因都是表象,思想的禁錮應該才是衰落的根本.,所以說,中國近代落後不是落後於那個朝代,而是落後於近代一直沒有變化的思想。


歷史的循環


是清朝的閉關鎖國讓敵人的堅船利炮哄開了大門傳來了馬克思主義 民國時期 文化璀璨 人才輩出 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走向共和 讓中國人看到了希望


甲月生


很多人對大清落後有很多偏見,其實中國真正的落後是在民國,而不是清朝,清朝後期,世界強國的標誌就是“堅船利炮”經歷兩次鴉片戰爭,清朝興辦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就是國家順勢在改革,重點發展建設工業,清廷政府拼命地建造軍艦大炮,清朝在沒解體前,中國的軍事裝備力量仍然是亞洲第一,遠勝日本,別看日本打贏甲午戰爭,日本可是舉國之力,而中國只是一塊很小的局部在打。

而到了民國時期,中國被革命搞得亂七八糟的,不停的內戰,國家的軍事工業沒得到發展,在那原地踏步,民國時期,世界強國的標誌不再是堅船利炮,而是,海里的航空母艦,天上的飛機,陸地上的坦克重炮,這些軍事強國的標誌,在民國一樣也製造不出來。

大清帝國對外宣戰打了那麼多仗,屢戰屢敗,但都沒有動搖根基,也沒丟掉多少土地,在看中華民國,對外就打一場抗日戰爭,差不點把整個中國丟掉了。


用戶1050724218969764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多災多難。僅從近代史來看,落敗始於清朝,終於民國。轉折點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我高興18


中國是在“康乾盛世”被西方拉開距離,那時候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頂替手工業生產,軍事也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而清朝還閉關鎖國,迷信馬背功夫,以天朝上國自居,乾隆死後不到5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江山歸一統


導致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並不是因為當時政府叫滿清。清朝的前期,中國在世界上還是有話語權的,只是因為後期的統治者腦子抽風,什麼閉關鎖國之類的,這才導致中國開始遠遠的落後於國外。如果不是滿清換個政權,統治者一樣的迂腐短見,還是一樣的結局就算李自成贏了,閉關鎖國和文字獄依然會繼續,因為封建統治者的本質就是讓自己的王朝傳千萬世,更何況中國的地理位置和情況決定了中國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可能會輕一些,但於事無補。古代的栗子有大慫,近一點的栗子有民國。慫後所有的朝代都一味地加深思想枷鎖,想要扭轉大勢還需要一個偉人來引導。

歷史的必然性體現在千百年的全人類趨勢,而不是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某民族的必然。中國落後了上百年然後你們懂得。偉人可以加快這個進程,取得先機。覺得用概率來說更合適,如果滿清取代中國的衰落是90%,那漢人當國中國衰落也還有80%。而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偉人的概率怕是萬分之一都沒有。

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完全就是一個專治國家,俄國彼得大帝時代在專治王權下也進行了對西方技術學習的改革,甚至拿破崙也是專治君主同時窮兵黷武,但一樣支持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也是少數人的精英統治根本談不上分權民主。英國是分權,不代表這是個近代化的必然條件。

同時契約精神的問題,歐洲人互相搶劫當海盜的時候哪裡來的契約精神?英國人發家第一筆橫財就是搶劫西班牙的船隊,這才導致了雙方大打出手和無敵艦隊的覆滅,契約精神那都是後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出現的觀點。在中國你說一定做不到?晉商當年是很講誠信的,雖然這離整個社會的契約精神還很遠,但有這個雛形有什麼依據說中國一定做不到。

關於民族主義與近代化的問題其他答案說得很清楚了,民族國家的建立對近代化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滿人作為外來統治者,他們的目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個漢人為主的國家如果富強了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與之相反,漢人的民間工商業發展了,漢人掌握了社會財富了,那他們的末日也就來了。

不能說在漢人王朝治下中國人能跟西方同步近代化,但至少在危機來臨時反應要更為迅速是必然的。要知道,滅亡明朝的不是滿族人,而是漢人自己,明末的時候,漢人統治的能力已經走到盡頭了,反而是滿族人繼承並發展了漢人文化的傳統,清朝的時候,其有效統治的疆域、國力和人口都是歷史最高的,漢人統治之下也未必有更好的結果。

封建中國自古有些特色,明朝尤甚。1.重文輕理,認為科學技術是旁門左道,形不成系統性的學科;2.重農抑商,經濟發展基本只能維持最低層次的不餓死大批人;3.重德治輕法治,文官治國,基層失控。到了明後期尤為明顯。除去清兵入關時一段慘絕人寰地大屠殺不說。其實明清兩朝社會結構變化並不大,因為清朝並沒有讓中國人都去放牧,反而是比較積極地融入漢族文化,所以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形式,中國還是那個農耕國家,並沒有變成放牧國家或者進入商業社會,也就是說,清朝的老百姓除了換個髮型,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外,實際上是和明朝的老百姓差不多的,該種地種地,該科舉科舉。

而且一個國家能不能進入現代公民社會,取決於公民有沒有不讓政府隨意徵稅的權利。歐洲國家的幾次革命、美國波士頓傾茶事件,說到底要的不就是這個權利嗎?公民只有擁有了這個權利,才能一步步爭取其他權利。而你看看現在的中國,中國人民有這個權利了嗎?所以我的結論是,就算是明朝是被共產黨滅的,中國也避免不了之後的命運。

清朝的統治成就在中國古典時代也算登峰造極了,所有成功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清朝都用上了,而且清朝在權力交替,防止宦官干政,控制邊疆民族地區等很多方面做得都比以往的朝代要好得多。你讓一個漢族家庭取代朱家統治,未必做得比清朝好。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結構性原因好不好,誰來統治大結果不會改變的,最多在後期,由於滿族的私心導致現代化的變革一再被拖延,但是換作其他漢人家族,皇族的特權也不是那麼容易放棄的,君主立憲能不能比清朝搞得好也是未知。


行者天下行


應該算是清朝了,且清朝中後期基本就是閉關自守,不改革,末期是落後的凸顯罷了!


清晨一點陽光2019


當然是從腐朽的清朝政府開始,當時的清政府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已經處在了一個極為落後的狀態。到了八國聯軍的侵入更是讓國家雪上加霜。儘管辛亥革命以後,瓦解和推倒了清政府,但需要解決各地軍閥混戰和外國侵略,想要發展國家經濟,畢竟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所以說,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從清朝就已經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