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之前我們聊到了拉瓦錫的“化學革命”和道爾頓的“原子論”,這使得化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隨後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律橫空出世,解決了一直懸而未決的元素排序問題。但其實一直有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無論是拉瓦錫,還是道爾頓,亦或是門捷列夫,他們都沒有真真切切地看到過原子。

那真的存在原子麼?

這個問題放在現在其實並不難解決,你只要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就可以看到物質表面上單原子級別的起伏。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在低溫下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單個分子或原子。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不過,這麼高精尖的儀器是近幾十年才有。可200多年前的的科學家是如何操作呢?

1827年,英國的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就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水面上的花粉在不規則運動,這後來也被叫做布朗運動。1877年科學家德紹兒克思就提出,

花粉的運動是因為水中的水分子熱運動造成的。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通過數學分析的方法證明了布朗運動。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布朗運動間接證明了分子,原子的存在。並且根據布朗運動,還能計算出原子的直徑大概為10^-8釐米。

原子到底長啥樣?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對原子到底長成什麼樣子特別感興趣。只不過當時的科學家不知道,對於原子的研究竟然如此複雜和艱辛。

在這方面最先有成果的是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孫,在研究陰極射線時,不僅發現了電子,還發現電子是小於原子的存在,也就是說,徹底打破了一直以來“原子不可再分”的設想。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於是,約瑟夫·湯姆孫就開始思考原子的模型。我們可以來現象一下約瑟夫·湯姆孫當時手頭都知道哪些信息:

  1. 電子是負電的,小於原子的存在
  2. 原子是電中性
  3. 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

從這些信息中心,約瑟夫·湯姆孫最終構建了一個梅子布丁模型(也有叫棗糕模型、西瓜模型的)。在這個模型中,電子均勻鑲嵌在整個原子上面。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為了驗證老師的實驗,盧瑟福在1909年,開始做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α粒子就是氦核,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帶正電。盧瑟福就是拿氦核來當子彈去打金箔,然後記錄散射的情況。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在大量的試驗之後,盧瑟福發現有一部分的α粒子偏轉角度要遠遠小於老師約瑟夫·湯姆孫的預測值。大概每8000多個α粒子就會有一個α粒子的移動方向發生很大的角度偏差,其他的α粒子都是直接穿過去去,偏轉角度也就在2°到3°以內,甚至還有很多是沒有偏轉的。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於是,對於這樣的實驗結果,盧瑟福認為:

  1. 大部分的質量和正電荷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的,這後來被叫做原子核。由於α粒子是帶正電的,所以接近原子核時會產生很強的排斥力,才會以大角度發生偏轉。
  2. 電子在這個區域之外,而不是鑲嵌上在這個區域上的。
  3. 這個小區域(原子核)的尺度很小,應該要小於10^-14米。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然後,盧瑟福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在這個原子模型中,電子在外面飄著,原子核帶正電位於中心的位置,原子核的尺度很小很小,如果原子有個操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也就是一隻螞蟻的大小。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但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某種程度上來說,和

約瑟夫·湯姆孫的原子模型結果是類似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根據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原子核外的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會向外輻射電磁波,最終跌落到原子核中。所以,最後還是類似於梅子布丁模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盧瑟福有個特別厲害的學生叫做波爾,他就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後來有個朋友跟他提起了巴爾末的氫原子光譜,波爾一下子豁然開朗。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所謂的巴爾末的氫原子光譜,其實是說,巴爾末發現氫原子所發射的光譜線在可見光有4個波長,波爾就猜想,

這四條光譜線應該就是吸收光子能量的電子在進入受激態後,又返回量子數n=2的量子態時所釋放出來的譜線。

翻譯成人話就是,電子會吸收或者釋放出特定的能量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於是,波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在這個模型中,電子有自己軌道的能級軌道,電子會在軌道上躍遷,這個過程會吸收或者釋放出特定的能量。波爾用這樣辦法去試圖去解決電子會跌落到原子核的問題。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波爾的模型其實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因為他的模型和太陽系特別像,物理學家特別熱衷於統一,把微觀和宏觀進行統一更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惜,好久不長。波爾的模型用在氫原子還好,一旦外層電子數一多,這個模型就不太好用了。

接下來出場的是波爾的學生:海森堡。他就覺得他的老師在鬼扯,什麼軌道,能級都是憑空假想出來的,物理學純粹一點不好麼?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1926年,海森堡建立了量子矩陣力學,並且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相關的描述就是:

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能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

也有把不確定性原理翻譯成測不準原理,說的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同時測量到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電子在原子核的位置就比較奇葩了,我們已經沒辦法用確定性的來描述電子準確的位置,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是多少。所以,電子在原子核外的分佈是概率雲的樣式。電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下一刻會出現在哪裡。

尋找萬物的本源:打開原子世界

而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推導而來的原子模型一直沿用至今,這也是目前科學界對於原子模型的主流看法。可以說,這是歷經了4代的師生,將近30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了原子模型的建立。

不過,科學家雖然對原子模型有了瞭解,但是電子帶來的啟示:原子並非是不可再分。也讓科學家們開始思考,原子核或者電子是不是可以再繼續往下分?那究竟是不是可以繼續往下分呢?我們下期再繼續聊。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