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的現在與未來

10月25日,全社會特別是高職戰線企盼多年的重點建設項目——“雙高計劃”終於落地。它對於我國高職教育意味著什麼?未來,高職學校又該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對此,記者專訪了“雙高計劃”建設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達人。

對高職院校是“久旱逢甘露”

記者:作為“雙高計劃”遴選工作的參與者,請您談談這個重點項目的落地,對於我國高職教育有著怎樣的意義?

黃達人:政策引領與基層實踐同樣重要。這段時間,我看到了高職學校的改革探索始終沒有停息,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高職教育往哪個方向發展,國家需要以項目引領的方式予以明確。此次“雙高計劃”出臺,借鑑了高校“雙一流”建設,在職業教育領域統一質量標準,在國家層面重點支持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中央財政給予支持,引導地方加強投入,以點帶面,引領新一輪改革建設,將會進一步帶動提高中國高職教育的整體水平。

記者:對於高職院校來說,“雙高計劃”有著怎樣的利好?

黃達人:毫無疑問,“雙高計劃”對於高職學校的意義重大。對於普通高校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就有重點學科建設、“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等一系列高強度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但是對於高職學校來說,在此之前只有2006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高職示範(骨幹)校項目。從實施效果來看,該項目很好地拉動了地方對高職教育進行投入,調動了高職學校改革建設的動力,提升了一批高職學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在高職示範(骨幹)校項目結束後,國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新的專項投入,對於高職教育引導激勵的力度在減弱。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已經無須多言,對此很多人也呼籲,要把它落實到行動上,除了實現生均撥款外,國家還要有與“雙一流”建設相匹配的財政投入。此次“雙高計劃”落地,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露”,既落實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的一流建設之路”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設計。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高職教育強有力的投入有利於高職學校立足定位、辦出特色。一直以來,高職學校追求“升格”,與缺少強有力的資源投入是分不開的。回顧歷史,示範(骨幹)校建設期間,也是高職學校發展較為穩定的時期。此次“雙高計劃”在財政投入模式上有幾個新的變化:一是長週期,五年的建設週期有利於持續跟蹤辦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質量。二是分階段,通過設計中期和遠期目標,持續建設到2035年,有利於引導學校樹立較為長遠的發展目標。三是大投入,每一年中央財政的獎補支持20億元左右,其力度相當於示範校、骨幹校一輪建設的投入。相信通過國家層面強有力的財政投入,將會引導高職學校立足辦學定位、專注內涵發展、辦出特色,真正實現“百花齊放”。

更強調建設而非“身份”

記者:“雙高計劃”的遴選工作有何特點?

黃達人:“雙高計劃”的遴選體現了“扶優扶強”的原則,同時也兼顧了區域和產業佈局。可以說,遴選標準突出質量和公平。在遴選標準的制定上強調以質量為先,突出就業率高、畢業生水平高、社會支持度高,注重校企結合好、實訓開展好、“三教”質量好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整個設計還特別看重地方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響應程度。

根據這些標準,遴選出來的學校和專業佈局也比較合理。從學校佈局看,公示的197所學校覆蓋了29個省份,既體現了質量,也兼顧了均衡。從專業佈局看,253個專業群覆蓋高職19個專業大類中的18個,靠前的專業大類分別是裝備製造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農林牧漁大類,既體現了全面,也兼顧了重點。

同時,遴選過程突出客觀性。專委會通過對遴選標準賦分的方式進行評審。在評審前,專委會召開全體會議,審議通過遴選指標和權重。遴選指標主要分為“專項”和“方案”兩部分,既看過去,也看未來。“專項”部分為定量指標,由學校相關基礎數據形成計分依據。“方案”為半定量指標,由專家對高職學校申報的建設方案進行打分,形成計分依據。在評審過程中,全體專家參與全部學校的打分,計算機全程記錄評審過程、自動計分排序、形成遴選名單。指標賦分的評審方式更加註重過程的客觀、公正,且此次列入遴選標準的標誌性成果指標均是業界較為認可的。從遴選結果來看,與專家們印象中的好學校是比較吻合的。在入選的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中,我去過的大概有一半,與我以往對這些高職的印象也基本一致。

此外,遴選更加強調建設而非“身份”。“雙高計劃”的遴選只是第一步,要實現“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關鍵還在於建設。這也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徵——“產教融合”。由於行業、產業和區域間的差異,高水平職業學校建設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服務行業、產業和區域水平的高低,決定了高職學校的地位,這是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建設的特殊規律。在遴選過程中對學校建設方案的重視,也有基於此的考慮;未來在進行考核與評價時,也會對照建設方案,將建設過程與建設方案聯繫起來。

高職學校值得考慮的三件事

記者:參與“雙高計劃”的遴選工作,你有什麼感受?

黃達人:“雙高計劃”的遴選考驗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取得了廣泛共識,可以說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我認為,均衡性的體現還是不夠。高職學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與經濟社會聯繫最緊密、服務產業發展最直接,在未來的建設中應該更多地重視行業平衡和地域平衡。

一方面,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導向。此次之所以遴選出一批基礎好、夠水平、有特色的學校和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關的專業群率先發展,目的就是加強高職教育的政策引導。高職學校需要思考,如何建立面向某個具體行業或產業的綜合創新平臺,提高服務的能力。

另一方面,重點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整體發展,這就需要在完善多元投入上下功夫。在堅持中央財政現行支持的政策框架下,繼續呼籲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讓更多的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能夠得到中央財政的支持引導,也可以儘量淡化評議成績次序。同時,積極引導地方啟動省域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提高建設的覆蓋面。

記者:此項計劃的落地,為高職學校指出了怎樣的道路?

黃達人:對於高職學校而言,也有三件事值得考慮:一是聚集有限資源,打造辦學特色。二是隨著《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佈,在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行業、產教融合型企業過程中,高職學校要主動作為。三是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高職學校還大有可為。

可以說,“雙高計劃”目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只有整體發展了才能真正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樣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要想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也一定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強大,不同類型的高校都得到發展和壯大。

(本報北京10月25日電 本報記者 晉浩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