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哪一年才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元年?

外界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2012年當之無愧,這一年,谷歌眼鏡首次亮相,開創了智能眼鏡的先河,也為當時的可穿戴設備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靈感來源;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美國KPCB風投公司分析師瑪麗·米克爾則把2013年定義為“可穿戴設備元年”,並預計“可穿戴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大機會”;還有人稱可穿戴設備不斷湧現、抱團扎堆的2014年才是真正的元年,Apple Watch、Moto 360、小米手環等智能產品的連續刷屏,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

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圖源:網絡

顯然,關於可穿戴設備的“元年爭奪戰”一時半會還分不出勝負,但可穿戴設備的火爆卻是不爭的事實。自從谷歌發佈Google Glass後,可穿戴設備就成為了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後的新一輪智能設備熱潮:蘋果、微軟等國際巨頭紛紛出手;三星、索尼、Pebble、小米等知名企業不甘落後,奮勇直追;甚至連耐克、阿迪達斯等主流運動品牌也加入戰局,令原本就百花齊放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顯得更加熱鬧非凡。

過去幾年來,隨著可穿戴設備種類的增加產品技術的漸趨成熟以及用戶體驗的提升,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根據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

7,321萬臺,同比增長28.5%,市場份額最高的產品分別是耳機和智能手錶。其中,第四季度出貨量為2,269萬臺,同比增長30.4%。此外,IDTechEx的最新報告《2019-2029可穿戴技術預測》也顯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技術產品的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美元

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圖源:網絡

崛起的中國市場與厲害的小米

無論是近些年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頻頻傳出的可喜消息,還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可穿戴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種種跡象均表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時代已經到來,也終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這股席捲而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浪潮中,小米和華為赫然挺立在潮頭。IDC9月發佈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表明,小米、華為、蘋果位列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前三,其中,小米以22.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華為緊隨其後,市場份額為22%,蘋果第三,市場份額為13.8%;而在另一份《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調查報告》中,小米以590萬臺的出貨量位居榜首,一舉超過蘋果的510萬臺,坐穩了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第一的寶座。

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圖源:Google

縱觀當前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格局,未來幾年將依然是小米、蘋果、華為、Fitbit和三星的“天下”,雖然第一的位置很難決斷,但預計前五的名額排名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留給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機會

眾所周知,可穿戴設備的品類較為豐富,包括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智能服裝和智能鞋等等,其中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佔據了可穿戴設備市場的

9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智能可穿戴設備戰績顯赫,但與之同樣突出的還有它的同質化問題。當智能可穿戴設備“氾濫成災”,這些外表神似、功能相近的產品對司空見慣的消費者而言,也就不再具備吸引力。

擺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面前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尷尬處境。因為它既不像智能手機那樣徹底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也並沒有達到離不開的程度,出於好奇和新鮮,消費者可能會購買和嘗試可穿戴設備,但是很少有人會形成依賴性,等於是可有可無的附屬物。

儘管國內外可穿戴市場中的設備、軟件生態及用戶消費習慣等存在諸多差異,但是“痛點”“剛需”永遠是國內廠商尋求市場破局的關鍵所在。只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立足細分市場,企業才有機會獲得較大的市場突破。而在此方面,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已經做出了表率。目前,該企業已形成了專業運動、專業健康、入門類運動檢測、標準智能手錶四類可穿戴設備產品線。除專業運動健康領域外,兒童手錶、智能耳機、智能眼鏡等更多細分領域亦正待廠商發力。

國產智能可穿戴設備產品除了發揮價格方面的優勢外,也可借鑑小米的成功之道。不過想要成為下一個“小米”,肯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想了解智能可穿戴行業最新最全動態?

那麼

您千萬不要錯過下面這場峰會!

2020亞太智能可穿戴設備峰會

2020年1月13-14日

中國深圳

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SWAP

2020亞太智能可穿戴設備峰會將聚焦可穿戴設備時下熱門話題和創意創新,從熱門市場中國的前瞻解讀到整個亞太市場趨勢的發展探討,再從可穿戴產品本身到輔助功能科技,直擊產業痛點,挖掘產業進步本質。

此次峰會旨在洞悉可穿戴設備市場趨勢與前沿科技,為與會嘉賓解讀商業有效模式,創造絕佳投資機會,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在智能可穿戴領域順風翱翔。

蘋果VS小米,這一票你投給誰?

↑掃碼瞭解SWAP更多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