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人眼馋开放式婚姻?


听说有人眼馋开放式婚姻?

《致命女人》的大火,除了烈女杀渣男的爽片模式夺人眼球,也带起了开放式婚姻的话题热度。

除了60年代,另两段感情都涉及这个概念。


听说有人眼馋开放式婚姻?


Simone发现丈夫喜欢同性后,在保持婚姻关系的前提下,有了自己的小鲜肉,也接受了丈夫和同性爱人的关系。

两人的婚姻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丈夫得病后的陪伴与扶持中实现了令人羡慕的升华。


听说有人眼馋开放式婚姻?

至于2018年那一段,夫妻两人一开始就达成了开放式婚姻的共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三人行。

身边不少已婚的朋友,看到这样的关系之后,悄咪咪地表达了羡慕的意思。

尤其是Simone那段,虽然没有在同一个人身上得到所有,可进能坐拥小鲜肉,退能和老公心灵相通,也算鱼与熊掌得兼了。

我们都听过司仪问新人:“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是否愿意毫无保留地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

谁能想到,普通的婚姻中人很多没做到,一对形婚夫妻做到了,而且还是在各有新欢的情况下。你说气不气人?

电视剧为了制造冲突,会稍微极端一点,不必入戏太深。可我们对开放式婚姻的眼馋,部分也是实情。虽然知道政治不正确,不敢公开讲,但暗搓搓和闺蜜挚友交流的时候,估计也没少表达。

我不是道德卫士,不会发什么人心不古的论调。比起武断地给结论,我更好奇的是:在我们心里,开放式婚姻是什么时候从匪夷所思变成可以接受的?当我们对开放式婚姻表达羡慕的时候,我们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听说有人眼馋开放式婚姻?

我们多数人关于开放式婚姻的经验,应该都是听说过猪会跑,但从没亲眼见过,更别提吃猪肉了。

身为情感博主,我较频繁地听说,偶然间见过,抓住了就没少刨根问底。今天分享一段,用了化名,但事情千真万确。

一对生活在上海的夫妻。

丈夫Steven是医疗器械销售,全国各地跑业务,常年不在家。Steven仪表出众,收入也不低,加上销售的职业锻炼,颜值和情商长期在线,身边从来桃花朵朵开。婚后好一点,但因为Steven身边那些似是而非的关系,夫妻俩也没少吵架。

妻子Emily做艺术教育的工作,有大量闲暇,日常出没各种演出和展览。Emily的家境不错,自己的收入也够花,对物质消费没有太多执念,更看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情投意合。虽然Steven不是学艺术的,为了追Emily也没少补课。

用Emily的话说,哪怕Steven是半路出家,可他看着说着,也慢慢摸到点门道。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愿意为了你的爱好而不怕露怯,拼命努力,这不就是爱情吗?

这当然是爱情。可惜爱情的保鲜期并不总是那么长。

如胶似漆的日子很快过去,Steven越来越忙,越来越难满足Emily的情感需求。Emily对Steven表达不满的方式也很刚烈,动辄发脾气,强迫他在工作和婚姻之中二选一。

一来二去,关系变得僵持,感情自然也产生了裂痕。Steven很苦闷,觉得和Emily完全无法沟通,于是更加频繁地出差,来躲避回家的压力。他的情感需求也自觉不自觉地向别处释放,线头越放越多,到后来,连洗澡都要把手机带进浴室。

Emily开始觉得不对,不爽也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两个人在沙发上看电视,Emily无意中瞥见Steven的微信,收到一张女性自拍,下面配了一段暧昧的话。

火药桶的引线终于点燃了。

Steven百般解释,说只是言语撩骚,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可Emily怎么肯信,大吵大闹,吵累了冷战,冷战完了接着吵。两个人都上头了,Steven没绷住,甩了一句:之前我也在商场里看到你和前任在一起,那天你告诉我是去闺蜜家啊。

反正听到他和我讲述这段,我是震惊的。吓到之后回过神来,内心的OS是,你们俩在一起真的挺配的,别出去折腾其他人了。

Anyway,我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Emily听完这个话沉默了。

沉默了两三天之后,他们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沟通的结果是历史性的:两个人决定从根子上解决打翻醋坛对关系和心情的影响。

怎么解决呢?装鸵鸟。你只要别让我知道,只要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开开心心的,其他随意。

我真的吓得眼珠都要掉出来了。但我故作镇定地问Steven,后来怎么样了。

Steven掐灭了手里的烟,在烟灰缸里拧了一拧,回答我:“都出轨了啊。”我以为接下去应该是轻声叹息。但他跟了一句:“出轨之后,我和Emily的感情变得更好了。”

“你们有证据确定对方出轨吗?”我问。

“没有证据,也不想找证据,心累。心照不宣吧。”他说。

“所以你还挺能接受现在的状况的?”我又问,感觉被他翻了无数个白眼。

“有什么不能的?不吵架了,不折腾了,在一起就好好的,不在一起就各过各的呗。”他说这话的时候,感觉像总结陈词。

作为一个觉得每个人只要不犯法,能够承担代价,就有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那一刻我竟无法反驳。

回过神来想想,很少有人一开始就选择开放式婚姻。因为如果想要开放,完全不需要结婚。所以Steven和Emily应该是很典型的慢慢过渡到开放式婚姻的路径。他们帮我理清了一点思路。

憧憬开放式婚姻的人,有一个基本前提:一对一的婚姻关系,在他们眼里是不满意的,需要改变的,至少可以“优化”的。他们有开放的动机。

那怎么算开放呢?就是在保留婚姻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允许感情、性、财产等等从默认排他变成可以分享。你要的我满足了,其他的我怎么处理你不需要知道,或者你知道了不可以干涉。反之亦然。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的迭代。传统婚姻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责任,所以它要求夫妻双方把身心灵肉所有一切都绑定在一起,并基于这个目的发展出一整套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观念。

忠诚、长情、克制、奉献,都围绕这个脉络,而这些道德标准,本身又不断借由各种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

而开放式婚姻的底层逻辑是,每个人关于爱都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是肉体的,有些是精神的,有些是求新鲜的,有些是求稳定的。最理想的状况是,出现一个人,符合我们所有的预期。就像钱锺书先生形容杨绛先生:是妻子,是情人,是朋友。

但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遇到这样一个人的概率得有多低啊?退而求其次,把不同的需求对应到不同的人身上,行不行呢?这就有了开放式婚姻。

人性都是自私的。所谓开放式婚姻,本质上希望自己是开放的,可以兑现所有需求。可想到自己的另一半对别人开放,心里多少有点障碍或者不舒服,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办法那么坦荡,要求就是你可以开放,但不要告诉我。

自己爽,不双标,这就是开放式婚姻得以成立的核心。说到底,不就是什么都想要的贪图吗?

婚姻有很美好的东西,也有大量煎熬和磨合。有些人愿意接受试错,相信成长,于是坚守承诺,哪怕过程中有不少痛苦。有些人不想面对烦恼,喜欢享乐,作为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自己承担代价就好。

可能你会问,既然想要开放,想要享乐,那离婚不行吗?

就像我前面说的,开放式婚姻是什么都想要。婚姻作为一种关系,一种制度,也能够给人财产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也是很多人不舍得放手的东西吧。这是好是坏说不上来,但肯定是普遍的人性。

今天我们聊爱里的灰色地带比较多。如果你问我个人,我不支持,也不实践。

但我是这么想的,有新的现象,不必急着下结论,想透一点,说深一点。作为个人选择,尊重。作为自我参照,谨慎。相信爱情,相信婚姻也给人很多正向的东西,这一点始终不变。

开放式婚姻究竟好不好,我不知道,或许如人饮水。但我能说的是,Steven和Emily最终还是分开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彻底坦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表演到底。

眼馋开放式婚姻的同学,这篇文章送给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