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樁——我國古代名門望族的華表

拴馬樁是過去官府人家或莊戶人家拴系騾馬的雕刻實用條石,以堅固耐磨的整塊青石雕鑿而成,一般通常高2-3米,寬厚相當,約22-30釐米不等,常栽立在官府或殷實富裕人家大門的兩側,不僅成為宅第建築的有機構成,還彰顯門第氣派格局。

“拴馬樁”是廣泛流傳於陝西渭南鄉村的民間石雕品,也稱“拴馬石”,在這些地區,馬匹經常被用於耕地,戰爭,商貿運輸,馬匹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拴馬樁的產生。

拴馬樁在石柱端頭有雕刻裝飾,比較講究的拴馬石上還刻有吉祥圖案,如可賞猴子,意為馬上封侯;刻上獅子,意為驅邪避惡,避免鬼怪對主人的傷害。樁首下方有拴馬的鐵環和孔洞,石柱的另一端埋在地下。

拴馬樁——我國古代名門望族的華表

栓馬樁的結構

拴馬樁一般多豎於大門外兩側,常與上馬石配套使用,柱身多為四方型和八稜型。石雕底座往往是圓形的,與方形柱身相呼應,取天圓地方之意。拴馬樁材料多用灰青石、黑青石,細砂石較少,高度兩米多至三米不等。一般分為樁首、樁頸、樁體(樁身)、樁基(樁根)。

一、樁首:為精彩部分,主要採用圓雕,有獅、人物、猴,或人與獅及人與其他動物混合造型。

二、樁頸:亦稱臺座,是承託樁首部分,也是拴馬樁浮雕與線雕的精華部分。

三、樁體(或稱“樁身”):為四方長柱體,多為毛坯或席紋、橫紋雕鑿、無紋飾,常見文字有“泰山石敢當”等。

四、樁基(也稱“樁根”):埋入地下部分,是方形石樁原坯料,粗於樁體。

拴馬樁——我國古代名門望族的華表

莊戶人家的華表,效法皇家規制打造

民間的拴馬樁,在其規制與形態上,就是微縮版的“華表”,帝王建宮立華表,莊戶人立拴馬樁,其意大同小異。一個簡單的比例換算,如果我們把拴馬樁的高度、厚度乘以十,再把拴馬樁上面的雕塑換成望天犼,然後把材質換成漢白玉,它分明就是天安門前的華表。

望天犼,北京天安門內外,各有一對漢白玉華表,華表的頂端各有一隻易受,叫做“犼”,天安門裡面向北的“犼”叫做“望君出”,意思說,皇帝應該經常出去體察民情。天安門外面向南的“犼”叫做“望君歸”,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長期在宮外貪圖遊樂,以免耽誤國事。

古代講究門第,拴馬樁是不菲的門牌

大戶人家對拴馬樁的稱呼是雅緻的,帶有內心期望的,叫望樁。望,是指農曆十五圓月,意在日月同輝,光景燦爛;望族世代富足,在宅第門前立樁,意在“旌別淑慝,表厥宅裡”,宣示“先人有本事,後人有能耐”。

在拴馬樁最為集中的大關中,有這樣的說法“光有石頭沒有石器的村子,肯定窮得露腚;有石器卻缺少拴馬樁的村子,日子也肯定過得稀鬆。”拴馬樁的數量已經成為主人財富富足多寡的標誌,換成當今的說法,拴馬樁是高門闊第家族不菲的門牌,讓人一望而知門第高低。

拴馬樁——我國古代名門望族的華表

清代拴馬樁之風大盛,乾隆帝頒佈法典做規範

正是因為拴馬樁的“炫富”和彰顯門第的屬性,拴馬樁之風在清乾隆年間蔚然大盛,以至於乾隆皇帝不得不頒佈《欽定大清會典》府第房屋規制。關於各級門第作出嚴格的規定。乾隆五十三年降旨規定:帝王、郡王、貝勒府的門前可設立行馬及下馬樁。數量的多少與高低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得隨意設置,更不許逾越,至於安設與否,仍聽自便。

古代建築體系裡,一個小小的拴馬樁,竟然引得皇帝親自下旨規定其規範。一處古建就是一部文明史,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精髓,就深藏在門樓、如照壁、如雕塑等繁複細節之處。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歷經了多少改換朝代經歷了多少風雨飄搖,卻依然屹立不倒,拴馬樁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見證。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