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步入了一个丛林社会?

拿着免费卡的老年人被吐槽退休以后是有多忙,非得高峰期和年轻人抢地铁,没人让座活该。

孩子爱哭哄不住,就别带着出远门了,或者学“上等人士”给孩子喂安眠水,给同舱的人发小礼品和卡片。

吃饭要AA,红包五块二的男青年就别谈恋爱了,迟早被吐槽“说说这些年我遇见抠门又极品的相亲对象”。

年纪越大,你对此领悟越深。

没人同情,出门挤公交下班没人陪;没人理解,工作是真的不好找。

你渐渐意识到,一个不想承认却必须面对的事实:

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因为穷,女朋友的爸爸纠结要不要让你们分手。

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因为穷,出门旅游也会引起讨论。

最近刷屏的营销文案中这句话最扎心,“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穷似乎成了一种原罪。

外媒做过一项关于穷爸爸和富爸爸的街头对比实验。

俩人都抱着婴儿,找路人要两块钱。富爸爸衣着简单站在法拉利旁边,穷爸爸打扮相对寒酸,推着推车。

实验结果迥异。

富爸爸要钱非常顺利,声称把钱包落在家里,想给宝宝买点吃的。路人则纷纷解囊,表示理解。

甚至遇见一位女生边给钱边调情:“那我能用两块钱买你的电话号码吗?”

路人对穷爸爸的态度却相当恶劣。

有人说:“重整你的人生吧!”

有人说:“你他妈的滚开好不好,你他妈的去找工作!”

离开时厌恶地冲他吐了口水。

实验或许不够科学严谨且走极端,现实情况却相差无几。

“穷太久就是你的错”,

“穷是你自找的”,

“你凭什么穷得心安理得”,

“所有的岁月静好,只会变穷”。

讨伐穷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围剿底层成为共同的狂欢。

乔治·奥威尔说:“二十岁之后就没有人关心你为人好不好了。”

言外之意,年纪越大,人们越关心你有没有钱,也越不能原谅你的穷。

穷的时候,野心和欲望往往被嘲笑和戏弄。

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欢乐颂》中,樊胜美一心想找有钱人,就被贴上“穷不可怕,贪才可怕”、“捞女”、“凤凰女”等各种污名化的标签。

简单粗暴的诋毁,是来自有钱人最大的恶意。

看过对《欢乐颂》最好的注解是:曲筱绡见过爸爸年轻时做生意,喝酒中途跑去外面吐的样子,这说明她并非生来就是有钱人,是因为爸爸的成功才成为富二代,之所以排斥樊胜美,是不想她只是通过结婚,就变成和自己同一个阶层的人。

中产阶级手拉手围成圈,不过是想稳住费力上升的阶层。

而一切妄想通过结婚过上更好生活的男男女女,哪怕学历高工作能力强,都是他们眼中的不劳而获。

穷的时候,才发现买房也分三六九等。

“全款的优先,贷款的排队,公积金的等通知”,是穷人好不容易攒齐钱买房,面临的真实无奈。

青岛,济南等多地楼市出现全款优先,六成首付才能买房的现象。客户被分为几批,全款则成为第一批优先选房的人,按揭客户次之,房子若还有剩,才可以通知公积金客户。

“全款优先”四字,抹杀了限购的意义,也抹杀了穷人买房的梦想。

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穷?


当年轻人在网上哭穷的时候,他们到底在哭些什么?

握在手里的咖啡均价30元一杯,但29元一碗的面还是会觉得很贵;为了健康得狠心投资,办了年卡的健身房还是去不了几次;到手的工资勉强应付房租,还得时刻惦记着要在n环以内有个自己的房子。

想要活得体面,“穷”才成了必然。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疤痕,或许是物质匮乏,或许是工作高压,没有哪一代很轻松地就能过上舒适的日子,也没有哪一代真的成了“垮掉的一代”。

整天喊着“穷”,变着花样说自己“丧”的年轻人们,其实也只不过是想用力地好好生活。

穷和“哭穷”并不可耻,每个人都有花钱 的自由,也有挥霍的权利,更有“怕穷”的本能。

任何约束自我的小“委屈”,都是为了梦寐以求的未来,合理的开源节流,时间是公平的,你的付出不会白白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