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支線飛機有前途嗎?

李振亞love


支線客機通常指100座以下的小型客機,一般設計座位為35~100座。支線客機主要用於承擔局部地區短距離、小城市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旅客運輸。我國目前國產的支線客機主要有采用中短程新型渦扇發動機的ARJ21翔鳳客機和在運7基礎上研製的採用雙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新舟60飛機。 ARJ21從2002年開始研發,歷經15年投入商業運營。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高、飛行壽命長、低油耗、低維護成本等優點,每架飛機價格約為3800萬美元,低於同座級飛機。目前已經有600架訂單在手,未來交付量持續攀升。


但適航證限制了該飛機的海外銷售,原計劃在中國民航局為ARJ21頒發適航證的同時,美國航空管理局FAA同步認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目標沒有實現,其中也不排除政治因素。

新舟60飛機是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運7飛機的衍生機型。引進了相當大量的西方航空技術,在安全性、舒適型、維護性等方面達到或接近世界同類飛機的水平。使用性能好、油耗低、維修方便、簡單實用,適宜支線航線的運營,此外新舟60的改進型號新舟600也已首飛,在機載設備、機艙內裝飾等方面都有了全新改進。


由於適航證的原因,新舟60的客戶主要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現有客戶20餘家,交付客機70架,訂單近200架,航線遍佈非洲、拉美、東南亞、獨聯體等區域。 總體來說,ARJ21和新舟60研製取證和商業運營之路還是比較艱難坎坷。民機制造業是工業之花,門檻很高,全世界也就那幾個玩家。但我們有體制優勢,航空工業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強,在全民支持下,別說是支線客機,就是大型客機也照樣能發展的越來越好,衝出亞洲,飛遍世界!


大鵬展翅扶搖九天


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國內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支線飛機將大行其道,理由是當時國內交通需求迫切,鐵路和高速公路投資巨大、技術限制較多,“不如借鑑美國經驗搞支線航空,這樣只需修‘點到點’的中小型機場即可,可以節約大量基礎設施投資”。

當時認為國內支線飛機最適宜的是雙發渦輪螺槳的48-72座,以及雙發渦扇的80-100座飛機,並且認為“付出一定努力都可以國產”,並推出了紅極一時的運七-100(在蘇聯安-24基礎上自行仿製)和MD-82/90系列(和麥道聯合生產)。

但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樣。

一方面,中國民航管制長期“軍民合一”,儘管一度推出諸如“支線航空不收機場建設費”之類鼓勵政策,但各地真正的支線航空仍然舉步維艱,另一方面,適合的機型越來越少,運七系列性能落後,MD-82系列因麥道破產而銷聲匿跡,中國曾試驗過國際間幾乎所有支線客機品種(ATR系列、BAE146系列、雅克42系列、龐巴迪和恩博威,等等),結果都不理想,不是安全係數偏低就是性價比太差。

進入21世紀,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先是高速公路、繼而高鐵四通八達,前者客貨兼用,後者1000公里內速度差幾乎填平,又有“準時準點”的先天優勢,而1000公里內的支線航空不但速度優勢不高(如果算上往返機場、安檢和家常便飯般的誤點、取消航班,就幾乎是“倒落差”),靈活性和運營性價比也完全無法相比,這樣一來就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國內1000公里以內的支線航空客運幾乎被逼到絕路,而1000公里以上的“大支線”倒是客流量尚可,卻大多被“下沉”的“小幹線”(如波音737和A320系列)客機搶戲,“純支線”生存越來越艱難。

未來中國國內“純支線”的國產備選型號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新舟”系列其實就是“拉皮運七”,而ARJ-21可清晰看到MD-82的影子,坦率說,它們都不太適應未來中國支線航空市場“1000公里內發展前途不大、1000公里以上由‘小幹線’客機代勞”的局面,倒是C-919如能如期交付,或許能部分扮演這個“小幹線大支線”的“搖擺人”角色,畢竟名義上叫“大客機”,但C-919其實一點也不“大”,甚至標準佈局的客座數低於不少型別的波音737.


上圖為運7-100和“新舟”60,下圖為MD82和ARJ-21,像麼?


李厚何


其實國內短途,支線大量的市場集中在東部地區。國內現在很多飛機如果替換成短途和支線飛機,經濟性都是降一大截


冰哥犯二清單


國產支線飛機大有前途,因為我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飛機以後也會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