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上世紀20年代,英國探險家開始挑戰珠峰。被《紐約時報》問及攀登珠峰的原因時,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回答:“因為山在那裡。”這句話從此成為登山界的聖經。

但對於那個年代的中國登山運動員來說,這頗具浪漫色彩的聖經卻不屬於他們,1960年,中國登山隊實現了人類在珠峰北坡第一次登頂,那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山就在那裡”,更關乎領土主權、國家利益、民族氣節。在電影《攀登者》中,這最具歷史性的一次壯舉被壓縮到只有10餘分鐘,但59年前發生在珠峰上的真實故事,卻遠比電影更有格局,更有胸懷,更加激動人心。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1】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現代體育事業剛剛起步。1955年,在前蘇聯的邀請下,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出4名學員,赴蘇學習現代登山技術。1956年,全國總工會在各行各業招募了40多個登山學員,由兩名蘇方教練進行統一培訓。不久之後,以這批運動員為主要班底組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這是新中國第一支登山隊。成立後不久這支登山隊與前蘇聯合作,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那幾年正是中國和蘇聯的“蜜月期”,前蘇聯提議,兩國組成聯合登山隊,攀登珠峰。人類第一次登上珠峰是在1953年,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從南坡打開突破口,完成壯舉,但處在中國這一側的北峰,眾多登山家都評價:那是一條死亡路線,連鳥都飛不過去。經過商議,雙方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1958年偵察,1959年試登,1960年登頂,蘇方負責裝備、食品,中方主要負責人員、物資的運輸。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然而到了1959年,蘇方突然變卦撤出,這背後是政治力量的角逐,蘇聯在中印之間徘徊,又希望從這兩個國家都撈到好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體委主任的賀龍表態:“他們不幹,我們自己幹。”沒有前蘇聯的裝備支援,中國登山隊只能前往瑞士採購。隊長史佔春在瑞士的一家商店選購時,無意中得知了一個信息,印度準備1960年從南坡攀登珠峰。當時中蘇關係破裂,蘇印交好,一南一北攀登珠峰,變成了一場特殊的競賽——中國人要搶在印度人之前登頂珠峰。

困難不僅僅是登山本身,當時正處三年困難時期,而公路只修到了登頂珠峰行動起點300公里外的日喀則,這300公里佈滿懸崖絕壁,堪程“絕路”。為了運送40噸的物資、裝備、人員,中央咬牙擠出幾百萬元,把公路修到了珠峰腳下。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2】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抵達珠峰腳下。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4歲,共有214人,其中運動員有八九十人,剩下的都是保障人員,提供氣象、醫務、通訊、後勤等保障性服務。為了正式攀登時提供可靠的天氣預報,十幾名氣象、水文和電臺工作人員在山裡幾乎過了一年多與世隔絕的生活。運輸隊員每次上山都要負重二三十斤,以便讓突擊隊員儘量輕裝上陣。醫務組組長翁慶章回憶:“沒有人有任何怨言,也沒人覺得苦,大家想得都很簡單,一切只為了完成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任務。”

按照計劃,登山隊在正式突擊珠峰之前,先進行三次適應性行軍,一方面適應氣候環境,另一方面在沿途不同海拔建立營地,把必要的物資和裝備運送上去。

第一次行軍相對順利,隊員們很快攀登到海拔6400米,第二次行軍開始變得艱難,77名運動員中只有44人到達7007米的北坳頂端,汪磯因為發生嚴重的缺氧反應,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身體狀況良好的55名登山隊員參加了第三次行軍,這一次他們遇上了風暴,隊員們匍匐在地上才避免被狂風吹跑,與大本營聯繫的報話機也發生了故障。危急時刻,劉連滿發現了一條可以藏身的冰縫,隊員們熬過可怕的風暴。

第三次行軍完成了預定計劃,但登山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邵子慶犧牲在7300米的高度,全隊有34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翁慶章後來回憶說:“有鼻子凍掉的,耳朵凍掉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主力隊員和骨幹運輸隊員,隊長史佔春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不得不和其他重傷員一起,轉移到日喀則。

嚴重減員讓隊員們沮喪不已,雪上加霜的是,珠峰的天氣也開始惡化,雨季即將到來,如果不能迅速登頂,只能等到下半年,或者來年再戰。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3】

此時,攀登珠峰已經不僅僅是體育層面的角逐,印度正在另一側向頂峰衝擊,同時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劃界談判陷入僵局,雙方對珠峰的名稱和歸屬存在爭議。中方曾建議起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友誼峰”,尼方拒絕接受:“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登頂珠峰是登山隊必須完成的任務。

登山隊重新選拔了突擊隊員和運輸隊員,副隊長許競被任命為突擊組組長,組員包括劉連滿、貢布,以及此前擔任運輸任務的王富洲,屈銀華等其他10名隊員負責將物資運送到海拔8500米的高度。5月17日的誓師大會後,4名突擊隊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最後的衝擊,出發前王富洲向翁慶章告別;“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5月23日,許競帶著四人小組抵達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運輸組隨後趕到,然而在途中無線設備掉進山崖,整個突擊組與大本營失聯。這是登頂之前的最後一個補給站,早在第三次適應性行軍時,這裡被放置了不少物資,但此時的營地卻讓他們傻了眼,卻已經完全被損毀,鍋碗瓢盆都被吹走,10罐氧氣有兩罐都空了。好消息是,6400米營地發來的氣象預報信號彈顯示,24日是好天氣。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第二天剛剛出發,組長許競體力不支,倒在地上,突擊組只能改變計劃,運輸組的屈銀華臨時加入突擊組,王富洲接任組長,此時他們距離封頂還有最後的380米。

在登山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區被稱為死亡地帶,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空氣中的氧氣越來越稀薄,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人體會產生各種不良的反應,嚴重的會導致死亡。王富洲不只一次產生了幻覺,恍惚中他看到了藏族人居住的帳篷,還提醒隊友千萬不要碰巖壁的佛像。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兩個小時的緩慢爬行後,隊員們抵達了最後一道鬼門關——第二臺階。192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裡和隊友安德魯-歐文在此失聯。第二臺階總高約30米,陡峭而光滑,難度最大的是最上面的4米,幾乎是一道垂直的巖壁,找不到任何可供攀登的支撐點。英國探險隊想盡一切辦法,也未能逾越,對第二臺階下了結論: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不必浪費時間。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隊員們嘗試了幾次均告失敗,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爬上去。為了避免隊友受傷,屈銀華脫掉了滿是釘子的高山靴。“登第二臺階的時候,一脫鞋我就知道腳要凍傷。”屈銀華回憶,“但是上不去沒辦法,還是要脫,當時脫鞋的時候我就想不行了,都準備不要了,已經做好這個心理準備了。我一個無名小卒,用一雙腳,換登頂珠峰的勝利,那是太值了。”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藉助劉連滿的人梯,和打下的鋼錐,屈銀華終於艱難地攻克了第二臺階,當劉連滿最後一個爬上巖壁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個多小時。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突擊組來不及休息,繼續前進,長時間擔任人梯的劉連滿體力嚴重透支,不停摔跟頭,在海拔8700米處他再也爬不起來。天色已晚,如果繼續前進,意味著要摸黑攀登100多米才能到達頂峰。此時突擊組與大本營已經失去聯繫,但隊員們很快達成共識,25日天氣將變壞,這是最後的機會,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隊員們安頓好劉連滿,留下一瓶氧氣,又一次踏上征途。最後一段距離顯得無比漫長,隊員們早已到達身體的極限,藉著微弱的雪光,他們在夜色裡一點一點向頂峰接近。貢布第一個登頂,他告訴隊友:“到了,沒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三個人連續攀爬了19個小時之後,終於到達世界之巔,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貢布回憶:“當時我們也說不出話來,嗓子都是啞的,沒哭,只是覺得高興。”

王富洲看了一下手錶,寫下一張字條:“王富洲等三人征服珠峰。1960年5月25日4點20分。”光線太暗,無法拍攝,三名隊員只在峰頂停留了15分鐘,留下國旗、主席像和那張字條,採集了9塊岩石標本和雪樣標本,隨後下山。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4】

下到海拔8800米左右,三人將僅剩的20多升氧氣分著吸完。快到8700米時,天色漸亮,屈銀華拿出攝像機拍下了珠峰的珍貴畫面,然後用火柴點燃了一支香菸,多年後他回憶道:“這在當時也是一個紀錄了,沒有在這麼高的地方抽菸的,那時候抽根菸也挺帶勁兒的。”

繼續向下,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找到了劉連滿,四個鐵血漢子相擁而泣。這時三個登頂隊員才知道,劉連滿之前不確定自己可以生還,已經寫下訣別信,把氧氣瓶留給了隊友。下到8500米的時候,屈銀華又哭了,因為王富洲發現他的腳變黑了。“我說完了,回不了原單位了,我哭了。”屈銀華回憶。

5月30日,突擊隊員安全返回5120米的大本營,此時登頂珠峰的喜訊已經傳遍全國,王富洲、屈銀華和劉連滿沒有見證這些慶祝活動,他們因為凍傷嚴重進了醫院。王富洲的體重從160斤掉到101斤,屈銀華凍傷的十個腳趾和腳後跟被全部切除。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遺憾的是,由於是在凌晨登頂,並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因此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隊員們藉助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臺階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屬梯。到2008年奧運聖火登頂珠峰時,約有1300名各國登山者通過這個梯子,直通珠峰山頂,他們稱之為“中國梯”。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中國梯

邊境劃界也在1961年談妥,當年10月,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應邀訪問中國,並出席《中尼邊界條約》的正式簽署儀式,條約規定珠穆朗瑪峰北坡是中國領土,南坡為尼泊爾領土,兩國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獲得了全面的解決。

這樣的故事不會被時間埋葬,作家阿來一直在蒐集當年登山隊的素材,直到去年,中國運動員登頂珠峰的傳奇終於被拍成了電影。今年4月,兩位主演吳京、張譯一同前往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按照藏地習俗,壘起瑪尼堆,立石為碑,祭奠已經去世的第一批登頂英雄王富洲和屈銀華。


他們為國家登頂,不是想要在珠峰談場戀愛


《攀登者》劇情

在《攀登者》中,1975年的這段歷史佔據了主要戲份,但可惜的是,吳京和章子怡兩位主演演繹了太多脫離實際的愛情故事,在電影中的最後時刻,主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愛情的感召到達山頂。然而事實上,在那個充滿激情的淳樸年代,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幹勁十足地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中,無論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還是踐行登山這種時代壯舉,人們都希望用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勞模精神贏得社會的尊重,這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也成為我們今天去“追尋”他們足跡的初衷。

登頂珠峰不是小人物的絕戀珠峰,它更是與祖國同生死共命運的大格局,是歷經風雨坎坷,七十年的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