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王學賓、劉孟博/文

近日,山東一位大學教授在查閱文獻時,發現汝州風穴寺懸鐘閣頂脊上的鐵質鳳鳥風向標,可能是(宋金)時期的原物。昨日經汝州文史愛好者郭廣傑現場觀察,這個鳳鳥風向標仍可以隨風轉動,也就是說,到今天它仍發揮著指示風向的作用。

風穴寺懸鐘閣,位於寺中天王殿之西北側,乃風穴八景之一,清康熙《風穴志略》景跡記載,“懸鐘閣,宋宣和七年,於寺殿廡間增直閣,名曰“懸鐘”。然形勢峭絕壁立,不耐震撼。屢經修葺,始能完整。畫棟凌空,每一扣動,隱隱響從天際來,繚繞巖谷。”懸鐘閣選址精到,構架簡潔,造型優美,堪稱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優秀建築遺產。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關於懸鐘閣的肇建年代,雖有宋宣和七年建造之說,然此說所憑依者,僅閣中大鐵鐘上紀年銘文,其他諸如創建碑刻等,則尚未發現。懸鐘閣大鐵鐘,通高約2米,重約499.5千克,號稱“萬斤鍾”,鑄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周身有銘文約三百多字,其中紀年銘文為:“大宋宣和七年歲次乙已正月一日癸酉朔十九日寅卯。汝州開元寺資福院管句化緣鑄鐘。”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馬曉在其論文《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研究》中,對風穴寺懸鐘閣有詳細測量,並對建造時間有所考證。認為懸鐘閣構架確實具有元代以前的古建築特徵,懸鐘閣上層闌額,中、下層簷闌,下層四抹頭雙交四椀格子門窗,均具明清古建特徵。因之,懸鐘閣歷代修葺的痕跡明顯,應是一座部分保留元代之前構架特徵的明代建築,少部分構件為清代重修時抽換。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鳳鳥風向標,又叫風信儀(觀風鳥),風候儀或者候風儀,又叫相風烏、相烏,是一種可測風向的儀器,可以根據風的變化,探測氣候動向。漢代時,相風烏已經用於氣候觀察實踐,漢代長安建有靈臺,其上就有觀測風候的儀器相風烏。唐代張繼有詩句“晚來風信好,併發上江船。”宋代陸游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詩句,說的都是這種風信儀。北周時庾信在《周宗廟歌》之十二中有:“鼓移行漏,風轉相烏。”清吳偉業《八風詩·南風》:“玉尺披圖解慍篇,相烏高指越裳天。”由此說明,這種鳳鳥風向標在古代使用比較普遍常見。但研究者發現,目前國內現存早期的鳳鳥風向標比較罕見,主要原因可能是這種風向標一般位於房脊屋頂之上,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容易腐蝕毀壞。目前國內可以確定建造時間的,為山西渾源縣圓覺寺佛塔頂上的鳳鳥風向標,始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可測風向的風信儀。而汝州風穴寺懸鐘閣上的鳳烏風向標,與圓覺寺塔頂上的非常相似。因此,推測也為宋金時期的原物。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風穴寺懸鐘閣始建之後,歷代屢有修葺,比較大的修繕共有兩次,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寺僧真伴、常信、常鳥、常顯、真黃、祖貴、祖戰等募集資金,召集工匠對懸鐘閣進行大修。清乾隆六年(1741年),主持僧海月禪師募化四方,所得善款,將懸鐘閣修茸如新。如果能確定此鳳鳥風向標是北宋原物的話,它比渾源圓覺寺塔上的還要早,應該是目前國內現存較早、而且仍能測風的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汝州風穴寺懸鐘閣發現疑為北宋時期鳳鳥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