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一、早年喪父,被迫輟學

1919年,田家炳出生於“瓷土之鄉”大埔。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彪炳百代”,因此為他取名“田家炳”。

1935 年,田家炳的父親不幸病逝,16歲的他只讀到初中二年級就被迫輟學,承接了父親留下的家庭生活重擔,從此走進社會。

二、遊走四方,終成正果

18歲那年,一個具有家族冒險和創新精神的田家炳,走出了偏僻的客家山村,踏上了創業之路。

他決定漂洋過海尋找財富,並選擇了瓷土外銷的業務,前往越南。

1937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與同鄉合創茶陽瓷土公司,開始了賣“土”生意。

18歲的他奔走於中國廣東的大埔、汕頭、越南之間,深為當地工業界器重。

“我們成本低很多,推銷很成功。”

說起當年賺的第一桶金,田家炳很是自豪。

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三、異域掃描,首創塑膠

1939年日本侵略軍人侵廣東汕頭,瓷土出口連同瓷土生意因為戰爭被迫中斷。田家炳隻身出南洋,轉赴印度尼西亞,投靠在萬隆的一個小鎮經營土產洋雜生意的兄長。

1941年日軍進逼,他只好遷到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改行經營塑膠業。

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四、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20世紀50年代末,香港塑膠工業還處於萌芽狀態,所以人造革這種行業在香港是不易經營的。

田家炳順應時世,把自己在印度尼西亞創建塑膠工業的豐富經驗轉移到香港,開始新的事業:生產人造革。

由於苦心經營,加之自由市場產供銷的豐富運作經驗,田家炳成為香港殷實的實業家,並創辦了田氏塑料廠及田氏化工有限公司,在香港享有“人造革大王”的尊稱。

1982年香港總督為表揚田家炳的傑出貢獻,特頒賜“英女皇榮譽獎章”,以資嘉勉。

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五、逆向思維,獨具慧眼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如李嘉誠一樣的商人都靠經營房地產使其財富如火箭般躥升,而香港的工業仍處於萌芽狀態,投資家都認為在香港辦實業不明智,無法立足。

田家炳認為,雖然經營房地產容易致富,但自己是外行,沒有把握能很快發展。而人造革是自己的老本行,運營過程自然輕車熟路,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經營管理,都比他人有明顯優勢。

從表面上看,香港沒有人造革加工業,人造革市場前景黯淡。但如果反過來考慮,正是人造革的供給匱乏限制了其加工業的發展。

田家炳在逆向思維的驅使下提出了自己的經營戰略:在元朗的屯門海邊買下了3000多平方米的海灘,填海興建了一座人造革製造廠。

之後購置先進機器設備,邀請日本工程師安裝機器,訓練職工並聘請英國技師。1960 年年底,第一批出廠的人造革以其質優價廉很快打開銷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業也因此漸成氣候。

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六、散盡家財,昇華價值

一些無法理解田家炳行為的香港媒體,稱田家炳為“傻根富豪”。

這位“傻根富豪”的驚天之舉莫過於賣掉豪宅住進公寓,賣掉奔馳改坐公交車,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社會轟動。

而另一邊,賣掉別墅後的田家炳和老伴搬入了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公寓樓,從此成了“租房”一族,每天上下班都像普通市民一樣坐公交車、擠地鐵。

據媒體報道,田家炳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財產用於教育和其他公益活動,回報社會,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領袖。

他富甲一方,卻重義輕財;他家財萬貫,卻散盡家財,許多人直到如今都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傍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了吧。

中國最“吝嗇”慈善家:一生捐資309所學校,被譽為“百校之王”

結語:他是天上一顆星

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經國際小行星組織批准,決定將該臺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以表彰他的善德善舉。

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中,低調謙虛的田家炳一樣。

“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

時代,以這種方式,銘記了這樣一位商人與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