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為什麼有很多祖籍是福建的人?

林仔萬事如意\n


廣西地區,確實有很多人的祖籍都是福建。

如果你向長輩詢問祖籍來歷,或許都會聽到關於福建的說法。那麼,廣西何以容納如此多的福建人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國地區吧。

在中國地圖上,廣東、廣西和福建三省,其實是連在一起的。

而這種地理上的接近,也就為福建人口向廣西地區的遷徙提供了基礎。如果福建人向北京遷居,那肯定是不方便的。但如果向廣西遷徙,這就等於是近處搬家。


在歷史上,福建人搬到廣西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空間壓力的緣故。

這意思就是:福建的地盤太小了,不適宜大量人口生存,所以人們就遷徙到廣西去生活,那裡的土地還沒開發。

我說的話是有證據的。

福建在清朝前期,“戶口繁息較往年數倍”,但由於耕地面積有限,很多人都“無田可耕,無業可守”。

長此以往,大家連吃飽飯都做不到了,這些失業的農民就一定會淪為賊盜,成為福建地方的安全隱患。


因此,清朝鼓勵福建人向廣西遷徙,也就導致廣西的福建人越來越多。等到民國時期,為了躲避戰亂,遷居廣西的人口也就更多了。

總而言之,廣西有這麼多祖籍為福建的人,其實都是有來歷的。


HuiNanHistory


據說兩廣人大多來源福建,當年狄青滅南蠻,後來又發生溫疫,嶺南地廣人稀,中原地區人多地少,於是就慢慢往福建地區遷徙,再後來人口又漸漸往兩廣移民,像廣東廣西很多人都是先祖從福建到兩廣為官,後來定居下來,後代也在本地落地生根,開技散葉了。很多地方的縣誌,大家族族譜都是有記載的,因此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很遠,但在語言和風俗上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蔬菜界扛把子土豆大王


我家的根可就遠了!(姓陸的)最旱的先祖在河南(具體地方不記得、沒看族譜)因戰亂吧:一支遷移到廣東珠璣港,幵枝散葉後一支遷移到了廣東信宜,開枝散葉後一支遷移到了廣西容縣,開枝散葉後一支遷移到了廣西北流大坡外鎮三板村,我爺爺於1946年又遷移到了民樂鎮茶垌村到現在,遷來時5人,到現在70多年了我家才11人!遷來時的5人都已千古了!(爺爺、奶奶、父親、兩個小姑姑)。兩個姑姑大的後人好像是4人、小姑姑家後人有十幾人。☺


戀花蝶87


首先,祖籍這個說法好像不對,三代以上的居住地應該可以稱為祖籍了,說祖籍是福建的可能是近幾代才遷入廣西的,這種情況估計人數不會太多吧?這個有請方家指正。

其次,我是廣西黃姓的客家人,族譜一直可追溯到河南黃縣,在福建邵武分支,先到廣東,於200年前移居廣西,所以現在填寫祖籍都是廣西。

其三,嶺南開發,漢族大規模五次南遷,這是歷史上記載的。所以廣西的漢族基本上的來源都是這樣,包括廣東的廣府人,客家人都是各個時期從北方遷入,最大一部分的轉居地經過福建。所以相信提問者指的是這一種情況。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沒有深入研究過這方面的資料,以上所得,都是從老一輩講述或從家譜還有網上收集的資料得來的。如有錯失,請方家指正。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告知撤銷。


黃老師雜說


這應該是多種原因與多條線路,福建的平原主要在沿海,這些地區比較適合耕種,人口也發展的比較快,人口密度大了,就要尋找出路了。往北發展不是大山就是人太多,所以大多往南發展,第一站潮州平原,來到這裡的人根本不想回去了,土地肥沃,川流不息。到了珠三角地區發現這裡人口密度不小,就跨過去了,到了雷州半島,這裡也是沃野百里,到達這裡的人也不想回去了。再後來就到海南島了。廣西離雷州那麼近就會遷過去一些人。《輿地紀勝》有記載一點。到了宋代福建文風大盛,有些被派去廣西當官的。最重要的影響,可能是大航海時代了,當時海盜盛行,有來自西方的,還有來自日本的倭寇等等。海邊不太平,到比較多山的廣西可能比較安全。在明未清初時,康熙為經濟制裁鄭成功,下令遷海界。所以都是為了生存而遷移。還有就是客家人從山路一路西遷。一起為廣西帶去一些福建文化,讓廣西生活更加多彩。


小彬紀勝


閩南文化隸屬於潮州文化,閩南語只是潮州話的一個分支,恭候不服氣的福建人士出來反駁!


順天844814


因為明末廣西是反清大本營,死了很多人,我們村開村始祖母就是因為全村被殺完了,她由於出去找藥材才免於難,最後逃難幾十公里遇到始祖公,然後他們一起到我們村開荒定居。


差塊金


身邊倒很多人祖籍是河南的,我們就是河南山東(不知道這個山東指的哪裡,反正不是山東省,應該是指河南境內的哪條河邊上吧)


6月22日肚子疼


廣西人的祖籍都是越南人。跟現在的福建省人沒有關係。他們只靠頭條刷下存在感。一會提”兩廣”親?一會提“桂閩”親。真是吃飽吃沒事幹?痴夠線!!


粵港澳青年會


聽上代老人流傳,兩廣人基本來源福建,當年狄青滅南蠻,後來又發生溫疫,嶺南地廣人稀,江浙一帶歷代受東夷所擾,人口漸漸往兩廣移民,後代落地生根,開技散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