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那些事


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一般來說,地球表面形態的形成主要是受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總是希望使地表趨向崎嶇,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總是希望使地表趨向平坦,變得低平開闊。所以,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形通常的形成原因都是由於內力作用的結果,那麼黃土高原也不例外,從第四紀以來,黃土高原所在地區地殼一直以抬升作用為主。

在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中,外力作用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覆蓋在黃土高原表面厚厚的黃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達到50米至80米之間,最厚的地區可達250米之上,這麼厚的黃土層是怎麼來的呢?目前比較流行的學說是“風成說”,認為這些黃土是第四紀冰期時,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主要的來源地是位於黃土高原以西廣闊地區的沙漠和戈壁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中亞等地。

西北風攜帶黃土往東南方向吹,到了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風力減弱,從而使得黃土沉積,年復一年最終形成黃土高原。如此深厚的黃土,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十分罕見的,黃土層具有直立性好、垂直節理髮育、土體疏鬆。這種性狀的黃土一方面方便當地人們在垂直的土壁上開挖洞穴,最終形成特色民居“窯洞”。另一方面,黃土也十分容易被流水沖刷侵蝕,最終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景觀,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


地理沙龍


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在科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有風力和水力之說。而民間更是有層出不窮的說法,但是都不可信,比如有人說是黃河水帶來的泥沙形成的,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不著邊際的邏輯。最為權威的說法還是風力形成說,並且在近幾十年的研究當中,也越來越證實此說法的可·靠性,下面就簡單的闡述一下。提起黃土高原,就不得不提青藏高原的形成,這個基本大部分人都知道與地球板塊擠壓有著直接的關係,歷史上印度板塊與亞歐版塊擠壓後,亞歐板塊開始隆起,從西南到東北分別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或許黃土高原當時也有擠壓隆起,但絕對不是當前的黃土地貌,而是經過了幾萬年的風沙沉澱最終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隆起以後,形成了連綿屏障,我國西南區域以往來自印度洋的暖流不再能夠北上,這導致青藏高原的降雨量越來越少,逐漸形成了沙漠、戈壁,後來通過幾十萬年的西風便將青藏高原的砂石顆粒逐步帶到了青藏高原,掩蓋原有植物,形成了黃土層。這一點從從黃土高原自西向東的泥沙狀態分佈便能夠分析出來。
黃土高原的形成更多是自然現象,並非人們說的人類生產破壞,畢竟黃土高原形成之時,估計還沒有人類存在呢,即便是夏商時期,我國區域內的人口估計還不到一個億。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黃土高原的形成眾說紛紜,但公認的說法是大約在八百萬年以前,黃土高原地區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秦嶺,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原湖。在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廣闊的沙漠,南邊和東邊是一片荒蕪的山,那時期,地球上的天氣乾燥而寒冷,到處吹著強勁的狂風,狂風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塵粉,漫天飛揚的沙塵被吹落到黃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攪得十分渾濁。慢慢的,沙塵沉到湖底,一點一點,一層一層的累積起來,天長日久,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湖底的積塵日漸豐厚起來,積了幾百米至上千米,由於這一地質時期十分寒冷,大陸上吹的是幹寒的西北風,所以風沙塵粉多是由西北向東南運行,在塵粉的運行過程中,大的顆粒總是要先落下來,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後落下來,落進了廣袤的黃土原湖,這樣在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東,泥土層由粗到細的格局,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顆粒較粗一些,靠近東南部的地方,泥土顆粒依次較細。隨著千萬年的風吹,湖底的泥土愈來愈厚,在水面湧浪的感應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顆粒排布也越來越緊密,這就為以後黃土的堅硬打下了基礎。 當大暴雨的季節,強大的山洪又會帶著山石和鵝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區,將這些石塊粗沙平布在已積堆好的靠近湖邊的粘土層上,而大暴雨過後,風沙塵粒又天長地久的落在湖中,將那些石塊粗沙蒙蓋好,靠近湖邊的地區經常這樣反覆著,以至可以形成幾層這樣的泥層土、石層結構,這種運動大約持續了上千萬年。慢慢的,地球上的氣候變得暖和起來,風暴漸漸的不那麼強勁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來越少了,天氣的變暖,使湖邊也就漸漸長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貝類等小生物,大約2000萬年以前,這裡便有了數量眾多的生物,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動物們常常在了湖邊嬉戲,遊玩進食,偶而間有些死去的動物在湖邊被泥沙埋起來,繼而變成了化石。時間在推移,地球在變化,大約1500萬年前的時候,這裡的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從南印度洋推來的地球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以至把整個湖區慢慢的推升起來,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渉而下,向東方的底窪地區湧去,流向東海。巨大的洪水帶著泥土在華北平原上堆集,為以後華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在時間的推移下,黃土湖區愈抬愈高,而湖水變得越來越少,也愈來愈淺了,終於,在大約800萬年的時候,湖水終於乾枯,黃土被抬出地面,而漸漸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黃土高坡的地貌。隨著湖水的乾枯,高原的形成,氣候也漸漸變冷,大象犀牛等等熱帶動物也就慢慢滅絕了,就形成了當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這就是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所以說,黃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說單純是風形成的,而也不能說是一次性洪水災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別條件下,慢慢由風塵和湖水相乎容存,相乎作用而形成的。這符合自然規律,也符合地層科學的解釋。


三言兩語壹世界


黃土高坡就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主要分佈在陝西,山西,寧夏甘肅,內蒙古南部等地區。黃土高原一年四季盛行兩種風,主要是西北風,還有就是東南風,黃土高原北部的河套平原,還有甘肅的河西走廊,主要受到西北風的影響比較大,而東南風影響比較小,形成乾旱及半乾旱的氣候地區,是中原種植業與西北放牧業過度地區。由於黃土高原基本屬於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比較乾燥,多以下沉高氣壓控制,降水稀少。西北沙漠地區降水更少,特別是在秋冬季節,每當冷鋒過境時,從西伯利亞來的冷而乾燥的西北風,攜帶大量的沙塵顆粒從河西走廊以及內蒙古西南部長驅直入,在風的風化,搬運,推積,沉定下,沙漠荒蕪不斷蔓延擴大,比較小點的沙粒在黃土高原推積,而大點的沙石形成西北地區戈壁沙漠。由於各地表面受熱不均勻,形成熱力差異,導致水平氣壓梯度力各地區不相同,有的地表面及對流層下墊面受熱比較快,氣流漩渦上升,邊緣的冷高氣壓不斷的來補充,上升到高空形成高氣壓,在高空高壓區又向兩邊擴散在很遠的地區冷卻收縮下沉,在地表面形成冷高氣壓,沙塵被熱力差形成的風帶到很遠的地區,最近的距離有幾十公里,最遠的有幾千公里的地區沉積,黃土高原的形成大多是中亞,西北,蒙古西南的沙塵暴天氣推積而形成的。還有就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合理的開墾土地,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草原被破壞後,岩石土壤露出地表,很容易被風,流水侵蝕,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荒蕪景觀。最後就是全球盛行風的影響,盛行西風對西亞,中亞,我國西北隔壁沙漠,蒙古,黃土高原的影響不大,由於南亞印度次大陸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褶皺山系以及西海造山運動,導致我國羅布泊以及吐魯番盆地下陷,阿爾泰山以及祁連山,崑崙山上升,這些山脈的抬升阻擋了盛行西風對西北,蒙古,黃土高原的影響,所以盛行西風對黃土高原的形成影響不大,最主要的還是西北風,其次是東南風。




GodDved85775061


在我國的北方存在著一片廣表無垠的高原,那裡終年被黃土所覆蓋,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黃土高原。據衛星觀測,黃土覆蓋的面積可達37萬平方千米,其土層的厚度也100餘米,堪稱世界之最。

這麼多的黃土來自中亞以及我國西北的沙漠地區和蒙古地區。上述地方都處於乾燥荒漠地區,晝夜溫差大,即使是非常堅硬的岩石在這種劇烈的熱脹冷縮的作用下也變成了細小的微粒和塵土。在冬季盛行的西北風作用下,每秒都有數以萬噸計的沙粒被捲入高空,隨風南下,隨著風勢的減弱,最終降落在秦嶺以北的地方。經過數百萬年的累積,逐漸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浩瀚無邊的黃土高原。


唯一氣象觀測


我們日常概念裡的黃土指黃色的塵土,狀態介乎分散的細沙和黏重的泥土之間。地質學上的黃土專指形成中國黃土高原的黃土,也可以看作是某種鬆散的軟的岩石。與生物作用產生的土壤不同,它是風吹來的沙塵長期堆積而成的。黃土是形成於第四紀並延續至今的乾旱條件下的特殊沉積物。

黃土高原

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戈壁沙漠等乾旱地區,白天和夜晚氣溫相差非常大,而岩石內部不同礦物的熱脹冷縮程度不一樣,長期反覆膨脹、收縮作用,彼此之間的聯繫就變得鬆了,從而開裂、剝落,產生沙粒和粉塵。沙漠中的砂粒被風長年累月地吹來吹去,互相碰撞打擊,產生許多細小的尖角顆粒,它們就是形成黃土的主要物質。西北風從坡上刮過,沙塵被捲上大空飛向遠方,越細的沙塵飄得越遠。

黃土高原的形成

中國的黃土堆積區域,正是盛行下沉氣流、有利於粉塵降落的地方。在中國地圖上,大致可以自西向東看到戈壁一沙漠一黃土這樣岩石沉降顆粒逐漸變小的順序。黃土高原,是幾百萬年的“沙塵暴”堆積的結果。

在我國,黃土遍及陝西、寧夏、山西、河南、甘肅、新疆、內蒙古和遼寧等地,分佈面積達44萬多平方千米。在這些地區,黃土的發育程度不完全相同,據勘察,有的地方厚度僅10餘米,有些地方黃土厚度局部達到400多米,以西北地區和黃河中游一帶發育最好。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在我國上述黃土分佈的鄰近地區,比較廣泛地分佈著這些風積的黃土被流水作用再改造形成,或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被流水作用再風化堆積形成的貌似黃土的次生黃土。廣泛分佈的厚層黃土和次生黃土,疏鬆多孔,質地均勻,易於耕作,可以形成肥田沃土。自古以來,我國中原的農業以及整個中華文化發展就與黃土有密切的關聯。

黃土也有不利於生產發展的一面,那就是黃土十分鬆散,易被侵蝕,特別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不合理的開墾和利用方式,使水土流失現象更加加劇,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我國黃河輸沙量非常可觀,在20世紀80年代每年要超過16億噸,為世界各大河流之冠,其中80%以上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治理黃河,合理開發和利用黃土資源,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大事。

科學家近年來將中國黃土與大洋的深海沉積、極地冰心並稱為目前發現的三部最完整的全球氣候史書。尤其是我國的黃土高原,其沉積歷史就像一部珍貴的典籍,記錄了240多萬年來歐亞大陸所發生的重大地質事件,如生物氣候環境變遷、新構造運動、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等。對中國黃土的研究,已經引起了科學家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跪射俑


對於黃土高原的成因,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風成說”,主要是是第四紀冰期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在乾冷的氣候條件下,位於黃土高原西部的大陸內部地區氣候更為乾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風力減弱而沉積,年復一年,最終形成厚厚的黃土堆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