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全球變暖現今已經成為民眾所普遍熟知的一個全球性話題。

我們生活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下,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地域廣袤,氣候類型眾多,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全球變暖對中國氣候所帶來的全部影響,但是對比歷史上的氣候檔案來看現在的中國並不算太熱。

如:清乾隆年間,來中國的法國傳教士曾記載北京地區出現了連續20多天的40多度高溫;唐朝時期的書籍記載顯示重慶地區比現在的平均溫度高4度,甚至還生活著熱帶動物長臂猿...

等等歷史檔案表明,近代以來中國的平均氣溫相對於古代是偏冷的,近些年來的北半球變暖只是讓中國恢復到古代曾經有過的偏熱狀態。

中國的文明發展有一個規律,凡是氣候偏熱文明就繁榮,如:秦漢、隋唐、清乾隆時期;反過來,凡是氣候變冷文明就衰落,如:魏晉、北宋、明末。由大漢王朝開闢絲綢之路的命運更是直接受氣候影響而跌宕起伏。據西漢張騫通西域敘述,同時期在西域一帶(今新疆南疆地區)有三十六個國家,其中不乏有烏孫、大月氏這樣擁有數十萬的軍隊的大國。之後,西域文明的繁榮一直延續到唐朝,直到北宋時期的寒冷期到來後絲綢之路就徹底斷絕。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古西域地圖

西域國家的滅亡都和缺水和沙漠化有直接的關係,考古人員發掘出的尼雅遺蹟甚至在沒有戰爭的因素下被古人整城放棄遷至它處。今天人們看到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很難想象,《漢書·西域傳》曾描述這裡有“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的景象。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尼雅遺址

古語云“風水輪流轉”,最近幾年新疆南疆地區的降雨記錄顯示,一場大的氣候變化正在古西域地區進行。氣候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南疆平原地區降水量在59.8~134.7mm間,除英吉沙、伽師分別偏少27%、16%外,其它地區偏多14~104%,其中澤普偏多幅度最大、其次是喀什,偏多87%、莎車偏多86%。特別是18年5月,喀什的降雨量更是往年的5倍之多。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喀什地區2018年5月降水記錄

雖然今年的數據還沒統計出來,但搜索南疆的降雨新聞一樣是豐沛異常。2019年6月26日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上的且末縣降雨量達到了48.7毫米,接近暴雨級別,創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紀錄。且末縣當地年平均降水量僅為20多毫米,6月平均降雨量僅為6毫米,6月26日10小時就下了48.7毫米,相當於半天內下完了那裡兩年的雨量。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為什麼南疆會出現如此大量的降雨?總體來說這和北半球的氣溫升高有關係是必然,但具體分析來看,似乎是來自南邊的印度洋季風跨過喜馬拉雅山進入了新疆。

下圖印度的氣象節目顯示,今年印度中部和南部的降雨普遍減少40%造成了罕見的大旱,而只有印度西北部的降雨還算正常。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印度氣象節目

6月份中國的氣象雲圖顯示,來自印度的暖溼氣流繞過喜馬拉雅山從克什米爾地區進入南疆並形成了連篇的降雨帶。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今年6月份的中國氣象雲圖

為什麼印度季風能翻過喜馬拉雅山進入南疆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就是西藏的氣溫也發生了顯著的上升。暖溼氣流以往被寒冷的喜馬拉雅空氣隔絕了,而如今隨著西藏地區氣溫的變暖,印度洋暖溼氣流就能夠更多的通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中國。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拉薩市氣溫到了歷史極值的30度

綜上,北半球的氣候變暖使得中國西北的降雨顯著增加,地球氣候正在加速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鉅變,

中國氣候的臨界點出現大面積漂移

中國的氣候歷來以秦嶺為分界線,一側是溼潤溫暖,另一側則是乾旱寒涼。而今年豐沛降水不但過了秦嶺,而且還穿越青藏高原了, 非但穿越整個青藏高原,並且在新疆兩大盆地(塔里木、柴達木)下雨,已經保持3年了。

現在新疆的植被變化,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內蒙古的植被,今年的速度是四十公里的速度在狂暴的恢復。黑龍江的林區也開始出現大量的肉植闊葉樹木。

黃河流域最近三年,河套的植被也開始恢復了。 河套植被三年恢復的數量是過去二十年的總量。因為以前是靠種樹,但是樹下沒草(降水不足),現在降水充沛後,河套地區的樹下已經開始長灌木和草了,就是土壤的含水開始穩定了。如果能這樣保持下去10年,黃河就會變清了啊。

全球變暖通過影響熱帶中東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緯度海洋表面溫度,從而作用於太平洋的東亞季風強度,進而影響西北地區東部的降水多寡。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全球變暖對哪一個水汽來源區的海洋-大氣造成影響,均導致一個共同性的結果,即西北地區降水的西增東減。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北極濤動(AO)不同位相效應圖(來源:香港天文臺官網,J. M. Wallace, Univ

上述是西北地區年均降水量問題。那麼,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降水與乾旱的發生頻率是否也隨之增加呢?

根據氣象部門的研究,西北地區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降水日數在過去30年間,有明顯的增加。

這表明極端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在空間分佈上,除西北地區東南部外,其餘地區極端降水日數均呈增加趨勢,尤其是新疆地區增加趨勢最顯著。

從歷史上看,在過去1000年中,西北地區東部發生概率為10%的極端乾旱事件曾在11世紀、15世紀和20世紀頻繁出現,其中15世紀竟高達24次之多。而對於歷史時期西北地區西部極端乾旱的重建,研究人員根據青海柴達木盆地的樹輪記錄,發現過去2800年中,同樣發生概率的極端乾旱事件在西漢初年、唐末五代和明代中前期最為頻繁,魏晉南北朝和明代末年是群發期,而公元5-12世紀是低發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整個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的極端降水、乾旱事件均呈現出群發性和間歇性相間的特徵,且持續時間往往長達百年及以上。


絲綢之路或將重現!中國降雨臨界點全線北移,氣候改變西北生態

過去1000年西北東部地區極端乾旱數量圖(來源:楊煜達、韓健夫)

面對未來西北地區長期的降水與極端降水分佈格局,從社會經濟發展和防災救災角度出發,我們要展開相應的預判、預防工作。在乾旱和半乾旱的西北地區,降水是農牧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降水變化在西北地區農牧業發展、經濟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單單看降水量並不全面。年乾燥度,即最大可能蒸散多年平均與年降水量多年平均的比值,同樣是影響植被類型和農業生產類型的重要因子。研究人員對西北地區乾燥度變化進行研究後發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北地區乾燥度出現突變,之後隨著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的增加和蒸發量的下降,乾燥度指數呈現不斷減小的趨勢。這無疑對西北地區農牧業生產帶來利好效應。

在防災救災方面。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的逐漸增多,一方面會引起土壤溼度、地表覆蓋的正效應變化,進而抑制沙塵暴的發生;但另一方面,降水的增多是以弱降水顯著減少、強降水日數及降水量顯著增多的方式實現,進而容易導致由於極端降水事件而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增多。另外,西北地區東部降水量的減少趨勢同樣值得關注。隨著氣候進一步變暖,降水量減少趨勢會愈發嚴重,尤其是雨季,隨氣溫升高,降水量的減少會導致該地區乾旱趨勢加劇,特別是寧夏中部、甘肅中部和陝西北部等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地區形勢愈發嚴峻。

總之,“通古今之變”使我們可以對當前全球變暖背景下出現的西北地區降水變化保持更為理性的態度。我們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重新見證西漢所記載的西域“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的景象,被黃沙掩埋了千年的樓蘭古城或因此重獲新生,古老的華夏文明或將重現於世界東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