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水稻容易進入哪幾個誤區?種植密度如何把控?

孫先生-專屬


雖然擁有幾十年的種植經驗,可水稻種植這幾個常見的致命誤區,你有麼?

1.種植優質稻比普通雜交稻掙錢

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錯覺。優質稻也分常規優質稻和雜交優質稻,雜交優質稻產量略低於普通高產雜交稻,且種子價格幾乎是普通優質稻價格的2倍!以兆優5431為例,其最高市場價到55元/斤,而普通的國稻系很多品種僅為20元/斤。收購價方面,兆優為140元/百斤,普通稻為125/百斤,再加上產量差異?優質稻效益並沒有更好,且還存在抗性風險!

而常規優質稻雖然種子可以自留種,但是品種抗性低,產量低至600斤,收購價也在160以內,折算下來,每畝效益虧損在200元左右!

2. 規模種植面積越大,效益越好!

目前種糧大戶的建議種植面積為500-800畝,畝均效益越好,風險最小!為何?這好比建房子,開始階段,房子建的越高,容積率越大,效益越好。但再往高,效益就會慢慢下降,直至沒有效益!同理,種植面積越大,管理成本和固定投資會急劇增大,風險也隨之提高!

3. 重施追肥,輕施基肥

目前看到很多大戶基肥打的少甚至不打,選擇在返青後一次性追肥,而灌漿期再噴施磷酸二氫鉀!這再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失偏頗的!首先養分釋放有一個過程,像磷肥的釋放過程是很緩慢的,宜全部做基肥!尿素轉化為水稻可利用的硝態氮也大致要3單5天!如此?豈不是水稻移栽後一週都沒有養分供應?所以要重施基肥!適量追肥!看田間表現噴施葉面肥!

4.適當稀植更安全更節本!

時常聽到有大戶說,我種的是雜交稻,插一到兩根夠了,插太多了容易導致病蟲害增加,易倒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主穗和一次分櫱穗及二次分櫱穗之間的產量差異是非常巨大的!增加基本苗,肥水控制分櫱,剩下的都是主穗和一次分櫱穗!既可以增加產量,又可以節約肥料,抗倒伏性也更好!

這幾個誤區,您有嗎?




偷懶的bee


種植水稻一般會進入哪些誤區,怎麼合理把我密度?我們屬於一個南陽偏遠的山區縣城,應該南陽區域內就我們縣城有大規模水稻種植,因為我們那裡屬於山區,所以種的多了,還是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不要播種太早,有些人為了趕工期或者怕秧苗太小,擔心不易存活。太早播種,這樣會導致苗床溫度低,水稻種子在低溫度下不易萌發,而種子在土壤中待的時間久了,種子自身養分容易被消耗過多,種子在1葉期以前完全靠自身營養生長,養分不足勢必會使種子芽勢下降,最終形成弱苗,像我們這裡一般都會在四月中旬播種,一個月時間完全可以長好苗。

其次就是底水只澆一遍,不要想著我就澆一遍,一次多澆點。這樣水分就夠了,其實這總是懶人的錯誤做法,因為表層土壤會有一個飽和度的,這時候你看似多澆了水,但是都在表層吸收完後行成徑流跑到秧池子外邊了,所以,苗床澆水要多次澆透低水,澆完一遍等上個一兩個小時,再進行澆水,保證滲透到底床下15釐米以下土層無干土,這樣才能保證出苗前的水分。

然後就是播種量一定不要太大,千萬不要圖個省大棚,或者是怕苗出不好,多弄點有些壞苗也夠用,按照正常量,正常流程去播種,就好了,這樣秧苗夠用並且更健康!

下面我講下水稻密度怎麼才算合理,畢竟合理的密度是水稻獲得高產的重要前提,密度把握好了水稻單株和群體結構才能協調發展,改善田間的溫光條件。有利於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水稻生長,從而達到高產的效果。種植水稻密度應該根據品種類型,地裡條件,農田肥力和種植形式多方面考慮,

雜交稻,肥力中偏上的農田和採用拋秧方式的種植就要偏稀,每畝大概12000窩左右!常規水稻,肥力中偏下的農田和採用手工插秧方式的可以儘量密度高一些,種植在18000左右。





凡躍向上


1、用時間來定水稻生長週期

水稻生長是由溫度來決定的,如果溫度高,生長就會快些,溫度低生長就會慢些。不能死板的用時間來定水稻生長週期;

2、旱育不旱,稀植不稀

長久以來,我們提出的都是旱育稀植,所謂旱育稀植其根本就在於讓水稻三葉一心之前長成壯苗,水稻根系在三葉之前和旱生植物的根系一樣,都得靠自己呼吸土壤中的空氣來維持自身的代謝。

如果澆水過多,土壤通氣差,根呼吸就不充足,根生長就弱,容易感染病害。稀植的問題更是一個大誤區,有很多人認為,稀植就是插秧尺寸大小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是本田中每平方米基本苗多少的問題。

 

3、秧苗要有高度!

標準的秧苗三葉一心高度為13釐米,目前有好多人是兩葉一心插秧,而兩葉一心就要求秧苗高度達到13釐米,勢必造成徒長苗,插秧後返青時間太長。

 

4、品種與產量和倒伏的關係弄不清!

很多人把水稻一年的產量寄託於種子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品種和產量有一定的關係,但絕不是主要的,比如品種的葉形與產量有關係,直立葉形一般要高一些。

 

5、水稻長得密、封行早,這樣的稻子長得好!

水稻生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封行時期也是有要求的,不是越早越好,多年來好多人發現,表面上看長得好的水稻,到最後產量並不高,而看著不好的,最後產量往往高於好看的水稻。

 

6、病害診斷不準,用藥不得當!

寒地稻區的主要病害為苗期的立枯病、青枯病、細菌性褐斑病;本田期的稻瘟病、細菌性褐斑病(鞘腐病)、紋枯病。立枯病、青枯病感染病菌,主要有鐮刀菌、立枯絲核菌、黴菌(綿黴菌、腐黴菌),所以在用藥上一定要準確對症。

 

7、除草只考慮除草劑的安全性,忽略了除草效果!

封閉除草劑在水中要經過5-7天才能產生藥效層,如果只考慮安全,用藥後2-3天插秧,那麼,沒有形成藥層時,插秧機的活動會導致藥層沒有形成起不到除草效果。




雲南三農通


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農民的朋友有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低溫,低溫和高溼度,這將對作物生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接下來的小編將給大家分享五種水稻種植的常見誤區,農民朋友們仍需牢記!

  種植水稻的五個常見錯誤

  1.單品種

  單一物種的大規模種植是一個隱患,由於年際變化,病原體的生理種族也在變化,一旦氣候條件不利於生長髮育品種,稻瘟病將再次在大面積發生,並且單產也會下降。

 


 2.選擇錯誤的品種

  盲目地相信廣告,過分強調宣傳的效果,追求生產過剩,並引入晚熟品種,導致成熟度差,糯米和貪婪。

  3.種植密度過大

  水稻單位面積種植面積過大,苗木細長,品質低下; 本田的播種密度太大,每穴8-10個,嚴重影響水稻分,降低產量,密度過大。水稻發育不好,很容易掉落,會影響產量。

  4.不注意種子質量

  在購買種子的過程中,許多農民存在一些誤解,他們忽視了種子的質量,感覺良好的外觀,隨便用自己的雙手購買種子或互相跟蹤。結果,不僅有售後服務保證,而且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劣質種子。有一些難以處理的草種,並且雜草非常堅固並且難以根除。



  5.過量施肥

  許多種植者並不限制肥料的使用以追求生產。許多農民每畝施用700公斤尿素。結果,他們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生產水平,而且由於大面積的疾病和貪婪,不僅浪費了人力,而且浪費了財政資源。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希望與大家分享的所有內容。稻米是大多數農民朋友的收入來源。因此,它將被種植並提高生活水平。如果您可以避免進入種植過程,那麼這五個誤解會更好,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符趕海


種植水稻常見的五個誤區

1、品種單一

大規模種植單一品種是一個隱患。由於年際時期的變化不同,病原體的生理種族也在不斷變化。一旦氣候條件不利於品種的生長髮育,稻瘟就會在大面積再次發生,而產量也會下降。

2、選擇品種不當

盲目相信廣告,過分強調宣傳的有效性,追求過度生產,引入晚熟品種,導致水稻成熟度差、癟粒、貪青。

3、種植密度過大

水稻單位面積種植量過大,苗木細長,質量低;本田種植密度過大,每穴8-10株,嚴重影響水稻分櫱,降低產量,密度過大,水稻個體發育不良,很容易倒伏,這樣會影響生產。

4、不重視種子質量

很多農民在購買種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誤解,忽視了種子的質量,感覺外表很好,隨便在個人手中買種子或互相串種,結果不僅沒有售後服務保證,更重要的是,一些劣質種子存在有難以處理的草種,雜草非常強壯,是很難根除的。

5、施肥過多

很多種植戶為了追求產量,所以化肥的應用沒有做到限制,有很多農民每畝施用700千克尿素。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生產水平,而且由於大面積的生病和貪青,不僅浪費了人力,還損失了財力資源。


水果達人二哥


我們這個地方是種旱稻地區,當然除自然天氣降雨外,還得具備一定灌溉水源和抽水泵車之類的條件,由於近兩年來棉花行情每況愈下,便≌起了種旱稻的熱潮,(具備有一定的天然蓄水池塘)種植時間短暫,積累的經驗不夠充足,只不過僅皮毛之經驗之談,合理密植是奪高產基本要素,首先了解產品種子的性能特點,產量,株高的抗倒性,單位面積666,7平方米所需種量,根據產品簡介定量,撒播輕重程度速度勻度是權衡標準種量的關鍵,密度過大單株瘦弱易倒伏,反之浪費空間資源,導致減產,每畝依據地力所需有機無機肥均勻撒播然後隨農機旋耕耙平。

綜合粗淺陳述,僅供參考,請經驗老師賜教!


手機用戶24683697306


有吃過新疆大米嗎?沒多少人有口福的。我們新疆種的都是原生稻,不是雜交種,產量不是太高。但是大米口感特別好,來新疆一定要嚐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