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長虹炮樓

長虹花園小區北側,有一段蘇嘉鐵路的路基遺址,這是蘇嘉鐵路至今保存尚為完好的一段路基。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為了達到長期佔領、控制蘇嘉鐵路及王江涇站,日軍建造了王江涇火車站炮樓群和軍用營房。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據當地村民回憶,日軍佔領王江涇後,對鐵路及其沿線的橋樑看守得非常嚴,鐵路兩側都圍起了柵欄或鐵絲網,橋頭都建有明堡和暗堡。比如76號橋的橋西有一隻明堡,有三層,每一層上都佈滿了槍眼;橋東有一隻暗堡,暗堡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墳墓,只有一扇門,但也有好多槍眼。

不過日本鬼子雖然對鐵路看守得非常嚴,但還是有游擊隊經常會出沒在鐵路上,他們經常會在夜裡撬鐵軌、炸火車。

據資料記載,自1938年起,顧烈之的自衛隊、姜維賢的“嘉屬義勇軍”、鄔志龍的“新塍區破壞隊”,以及國民政府軍第62師、獨立第45旅、忠義救國軍等部,都曾在鐵路兩側頻繁實施遊擊破襲戰。如1939年11月初,第62師一部進攻王江涇站,在鐵店港一帶與日偽軍激戰;1941年8月,上睦港西85號橋上的軌道被拆,導致列車出軌,車頭翻入河中;1942年,昃字圩的一段鐵軌被地雷炸燬;1945年春,浙西保安獨立支隊湯連城部攻入王江涇站炮樓。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一直激勵著嘉興人民的堅強鬥志。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龜縮在炮樓、營房裡的日偽軍終於被趕了出來。

時至今日

這三座炮樓及那座營房的部分還殘存著

它們與蘇嘉鐵路沿線的其他遺蹟一樣

成了日寇侵華的最有力的佐證

糧倉迎客

王店鎮的糧倉群位於現四喜社區塘東街13號長水塘的東岸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中蘇締結友好,做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成了中國各行業學習的榜樣,蘇聯也不遺餘力地派遣各行業專家來華指導。

王店糧倉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引進了蘇聯的房式倉建築技術建造而成的,即“蘇式糧倉”。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王店糧倉群擁有14座蘇式圓筒糧倉,建於1952年,佔地5700多平方米,糧倉自西向東,三排平行或錯位等距離排列,各倉庫間等距7.8米,直徑12米,層高8.15米。

圓筒形的“蘇式糧倉”與普通倉式房子比較起來有很多優勢。一方面是佔地面積小,但容積變大。另外,它可以通過窗戶和圓筒頂部的設置,形成一個通風系統,實現了既可以在高溫季節對牆身和內部進行空氣轉換,又能循環通風調控倉內溫度。緩坡的圓頂也容易鋪設反射陽光的六面青瓦,使得太陽輻射對倉頂和倉內糧溫的影響降至最低,尤其是倉庫門窗和通風孔這些細節的設計都考慮周全,最大限度地減少鼠害和雀害等可能造成的損失。

糧倉群佔地總面積達5700平方米,這組糧倉群是當時王店及其周邊地區糧食集中儲存和運輸中轉的重要設施,從保存數量和體量上就不難想象當年的盛大規模和販糧的繁華景象。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王江涇長虹花園小區北側

大運河沿岸原是有多處蘇式糧倉建築的

王店糧倉群

規模頗大的這組建築群目前保存完好

在嘉興同類建築中極為罕見

它們不僅經受住了歷史風雨的考驗

依舊保持著當時的基本風貌

作者 / 梅曉民 王金生 李國平

圖片由秀洲區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