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 齊大夫躬耕於急診多年,每遇女性之病友,若急症患,十之有八,皆訴胸口煩悶,如大石填於其中,呼之不能,吐之不快,手腳搐搦,周身麻木,常呼之命將休矣,令人驚恐,興師而動眾,然診斷畢,皆無大礙。何解?

——題記


都說女人能頂半邊天,在醫學上,女人也是半邊天的存在。

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女性疾病總是一類特殊的存在。學醫的看官都知道,醫學有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分,而臨床醫學的科目有有四大門類: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內科與外科不分男女老幼皆有所含,而婦產科和兒科單獨列出,以一類人而成一個體系。由此可見,女人和孩子,總是我們關心的群體。

而來急診看病的病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急,且不說疾病重不重,至少大多數病人都是慌里慌張的狀態。而在這些“慌里慌張”的病人中,中年女性卻佔據了大多數。一方面,因為他們正處在身體與心理鉅變的過渡階段,如衰老、絕經、壓力等,各種不適症狀很多,有點不舒服就希望趕緊來看,怕有大病;另一方面,因為他們膽小、害怕、孤獨、無助。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人生已是正午時,豔陽正盛也正衰

對於中年女性而言,他們已經不再是像十七八歲的小姑娘一樣充滿活力,但也不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那般舉步維艱(有的甚至還得了各種常見的腦梗塞、冠心病等等)。他們正處於身體與心裡健康平衡的交匯階段。他們有的是單位的棟樑,或許正面臨壓力與煎熬;有的是該領域的前輩,風頭正盛,卻已積勞成疾;有的已經離休在家,卻在為婆媳關係抑鬱寡歡……

對於現代醫學而言,健康的定義早已不僅僅侷限於身體本身,還包括心理與社會關係。而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來說,身體的疾病遠沒有心理的疾病危害更大。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攀升,她們在各行各業攻城拔寨、建功立業,但也在工作與生活中承受著越來越多的壓力,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不僅是婦科疾病在此時最為猖獗,心理健康問題,也更加突出。有一種疾病,彷彿就成了她們的專利。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帶著“心血管”幾個字,原因卻不在心血管,而是另有隱情

此病名為“心血管神經症”。來看看第九版內科學怎麼說:

傳統意義上的心血管神經症是指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大多發生於中、青年,女性多於男性,尤其多見於更年期女性。臨床上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事實上近些年來認識到心血管疾病可以和精神心理問題共存,兩者互為因果並且相互影響。

齊大夫躬耕於急診多年,每遇女性之病友,若急症患,十之有八,皆訴胸口煩悶,如大石填於其中,呼之不能,吐之不快,手腳搐搦,周身麻木,常呼之命將休矣,令人驚恐,興師而動眾,然診斷畢,皆無大礙。何解?

如上所言,正是此病在作怪,而此病,更多見於更年期的女性。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機制雖然未明,但流行病學的趨勢總會為我們提供些許線索

心血管神經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神經類型、環境因素以及性格有關。當她們處於抑鬱、焦慮、憂愁的狀態時,尤其是精神上受到外界環境刺激、工作緊張、壓力較大時,容易發病。

她們常常感覺心臟搏動增強,在緊張或疲勞時這種感覺更明顯;還常感覺胸悶、呼吸不暢,常感覺空氣不夠要打開窗戶;不少患者經常做深呼吸或嘆息動作來緩解症狀,還常因此導致換氣過度,出現雙手僵硬,周身麻木等;有時候還能感覺心前區疼痛,位置不太固定,這種感覺無關活動,任何狀態下都可以出現,如針刺刀割,時間或長或短,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緩解。

因為這些不適感覺的存在,她們的脾氣也會因此變得焦躁不安、喜怒無常、壓抑抑鬱,有時候血壓也會輕度增高。病,導致了心理與精神的問題,而精神與心理上的問題也進一步加重了該病。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心病還須心藥醫,愛就是最好的心藥

心血管神經症,與精神與心理關係密切。臨床症狀多變,表現也不典型,儘管進行了大量的客觀檢查,甚至進行了過度的干預治療,由於精神與心理問題的存在,她們也很難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康復,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還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在對她們的診療過程中,鼓勵她們合理安排作息,在閒暇之餘,適量進行文娛、旅遊和體育活動,去學著擁抱愛人,擁抱朋友,以開放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不去想此病,不去想已經盡力過了的事,也試著去放下手頭上永遠也忙不完的工作。並偷偷的囑咐她們的愛人,對她們再好一點,哪怕是很小的一個不起眼的禮物,都讓她們覺得那充滿了儀式感,她們也就有了幸福感。

她們後來跟我反饋,那種呼吸困難、耳鳴多汗、胸悶胸痛的症狀就再也沒出現過。

女人的健康,往往來自於愛


齊大夫常說一句話:如果一個女人不夠快樂,那一定是她感受到的愛還不夠多。

對於他們而言,此生的年華不過十餘載而已。沒有了風華正茂,彷彿一切都在變得不美好,不體貼,不踏實。她們不被理解,有點小情緒也得不到照顧,她們要的其實並不多,而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外,她們最缺的,恰恰是持續不斷的愛。而不論什麼時候,她們永遠需要愛的滋養。

為醫多年,越來越能感覺到,我們能感知到的痛苦不只是來自於軀體本身,而更多的來自身心內外的雙重摺磨。很多時候,一個疾病的治療,是不能完全由藥物來取代的。一句善意的關心,一個精緻的小禮物,一個體貼的動作,那種不經意間的溫暖,往往勝過百味良藥。

列位看官,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