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胃癌常見病因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

早期胃癌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少數人有噁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症狀,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腫瘤的生長,影響胃功能時才出現較為明顯的症狀,但均缺乏特異性。

疼痛與體重減輕是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患者常有較為明確的上消化道症狀,如上腹不適、進食後飽脹,隨著病情進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慾下降、乏力。根據腫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現。賁門胃底癌可有胸骨後疼痛和進行性吞嚥困難;幽門附近的胃癌有幽門梗阻表現。

當腫瘤破壞血管後,可有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如腫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現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續性疼痛;如腫瘤潰瘍穿孔則可引起劇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徵象;腫瘤出現肝門淋巴結轉移或壓迫膽總管時,可出現黃疸;遠處淋巴結轉移時,可在左鎖骨上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表現。

到底什麼因素會導致胃癌呢?該怎麼控制?

1. 地域環境及飲食因素 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升高。為什麼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差別? 研究發現,我國胃癌高發區的走向是從西北地區起,沿河西走廊、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然後向東到遼寧,之後沿著海岸線向下到山東半島、安徽、浙江至福建。 西北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居民以肉食為主,喜歡燻、烤甚至是醃製的豬肉、羊肉等。而這些飲食習慣恰恰是胃癌的發病因素。在這些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的含量高,導致胃癌發病也是逐漸升高。病例一中的黃某即是這種情況。

2. 幽門螺桿菌感染 我國胃癌高發區成人 HP 染率在 60% 以上,幽門螺桿菌能促使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及亞硝胺而致癌。HP 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環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 幽門螺桿菌的毒性產物 CagA、VacA 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 CagA 抗體檢出率較一般人群明顯為高

3. 癌前病變 胃息肉

、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後的殘胃,這些病變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過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轉變為癌。 胃癌不是由正常細胞「一躍」變成癌細胞,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在這期間出現的病變稱之為癌前病變。 輕度異型增生 10 年癌變率為 2.5%~11%,中度異型增生 10 年癌變率 4%~35%,重度異型增生 10 年癌變率為 10%~83%。病例三種的王某某,15 年前在我院門診行胃鏡檢查提示胃體息肉,活檢提示腺瘤樣息肉。腺瘤樣息肉具有癌變可能,為常見的癌前病變。

4. 遺傳和基因 胃癌的癌變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關基因與轉移相關基因等的改變,而基因改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胃癌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 調查發現,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得胃癌的危險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 3 倍。病例二中的張某某,祖父因胃癌去世,父親五年前確診為胃癌,提示遺傳為高危因素。

5. 長期抽菸及酗酒 調查顯示,長期抽菸者胃癌發病危險較不吸菸者高 50%,菸草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壞胃黏膜屏障,促進胃炎、胃潰瘍形成,並延緩其癒合,進一步導致惡變。而飲酒可致使胃部屢屢遭受乙醇的惡性刺激,容易引起胃部慢性炎症,進而使胃粘膜重度增生,最終導致胃癌的發生。病例一中的黃某及病例四中的孫某均有類似情況,提示抽菸及酗酒是高危因素。

6. 精神抑鬱 調查顯示,壓抑、憂愁、思念、孤獨、抑鬱、憎恨、厭惡、自卑、自責、罪惡感、人際關係緊張、精神崩潰、生悶氣等會使胃癌危險性明顯升高。而開朗、樂觀、活潑者危險性最低。病例四中的孫某屬於類似情況,提示精神抑鬱是高危因素。
7. 其他因素 胃癌的病因是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發展過程,除了上述所說的六大因素,還可能與職業有關,比如長期暴露於硫酸塵霧、鉛、石棉、除草劑者及金屬行業工人,胃癌風險明顯比較大。長期接觸放射線、放射性物質的特殊人員胃癌風險也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