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上,旱季來臨後,對食草動物影響大,還是對食肉動物影響大?

WPS一斤


非洲大草原是世界擁有動物最多的草原之一,這裡草木眾多,是食草動物的天堂,同時大量的食草動物也讓這裡成為了食肉動物的天堂。雖然,這裡的動物看起來很幸福嗎,但是,它們也有苦惱的事情,那就是這裡的氣候。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非洲的氣候特點,以及旱季來臨後,對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的影響比較大?

非洲大草原

一說起野生動物,許多小夥伴肯定和獵奇君一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這裡有著“草原之王”獅子、“非洲二哥”鬣狗、“速度之王”獵豹等食肉動物,還有“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象、“陸地上最長的腿”長頸鹿以及“殺死獅子最多的”非洲水牛等食草動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

非洲是個以草原和沙漠為主的國家,在這裡草原的面積約佔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非洲大草原其實指的就是非洲的熱帶草原,而在非洲,大草原不止一個,比較出名的有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津巴布韋大草原等等。

在非洲,一共有三種典型的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以及熱帶沙漠氣候,當然在南非也有小部分地區屬於地中海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又被稱為乾溼兩季氣候,也就是說一年中分為旱季和雨季。在時間上的劃分是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為雨季,而5月中旬到11月則是大草原上的旱季。

雖然在非洲有著許多大草原,但是其中要屬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動物最多,並且只有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動物需要遷徙。這是與塞倫蓋蒂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有關,而其他的大草原上大都是亞熱帶森林氣候,這個氣候的特點是四季如春,沒有乾溼兩季的分別。

(雨季雨中的獅子)

(旱季準備集結遷徙的角馬)

旱季來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動物們的生存方式

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上,有著世界上最多的野生動物,其中以食草動物的數量最多,這裡草木茂盛,對於食草動物來說有取之不盡的資源。有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當然也不會少。從生態鏈上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草原上大多數的動物都以群居為主,比如獅子、鬣狗、野狗、角馬、水牛、斑馬等等。在雨季的這段時間內(12月到5月),草原上一片生機。除了大象、犀牛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大都沒有領地可言,它們不斷的移動尋求更茂盛的草木。

但是到了5月中旬開始,塞倫蓋蒂大草原上迎來了旱季。到了6月初,大草原上基本上就是一片荒蕪了。日漸枯萎的草木越來越滿足不了數量龐大的食草動物們的需求。

到了6月份,草原上的食草動物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尋找新的棲息地。而此時離它們棲息地約3000公里外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依然四季如春(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氣候),所以,草原上上百萬只食草動物不得不踏上遷徙之路。

(5月中旬,草木還沒完全枯萎,動物們就要集結)

旱季來臨,對於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影響哪個比較大?

01 旱季對食草動物的影響

當塞倫蓋蒂大草原迎來旱季後,對食草動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隨著草木枯萎,它們的食物變的緊張,而且水源也更加的稀缺。為了生存,它們要遠赴幾千公里外的馬賽馬拉。

此時,對動物食草動物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繁殖考驗

食草動物們在大草原上完成集結後,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它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繁殖風險問題。因為每年的6月份,是草原上大多數食草動物繁殖的季節。此時的雌性動物大都已經懷孕面臨生產。但是大部隊是不會停下腳步等待身產的雌性的。再加上此時的食肉動物正在周圍伺機而動。所以,給雌性生產的時間並不多,而且即便成功生產,食肉動物們也不會放過這個“軟柿子”。

因此,許多雌性會因為生育死亡,許多幼崽剛出生就會被食肉動物吃掉。

(剛出生的小斑馬就被獅子咬死)

▲“死亡之河”

除了在遷徙中,會被食肉動物捕殺以外。在遷徙臨近終點時,它們還要度過一條“死亡之河”-馬拉河。馬拉河位於肯尼亞境內,是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分割線,而動物們要想去到馬賽馬拉大草原就必須跨過這條河。

如果僅僅是過河,許多動物都毫無壓力。但是不同的是,馬拉河裡有著大量的“死神”-尼羅鱷。作為世界上第二大鱷魚,也是非洲最大的鱷魚,成年尼羅鱷的身長平均在4米左右,平均體重有600公斤。即使是獅子在水中都不是尼羅鱷的對手。

此時的馬拉河裡佈滿了飢腸轆轆的尼羅鱷,它們在等待一年兩度的“饕餮盛宴”。一旦食草動物們下手,它們的無腦捕殺就開始了。與以往不同,如此多的動物,尼羅鱷的目標顯然不是吃飽這麼簡單,它們會“囤貨”。所以,尼羅鱷會持續的殺戮直到動物大軍渡河完成。

這是對食草動物們最大的一次考驗。不僅如此,到了11月中旬,動物們再次遷徙會塞倫蓋蒂大草原上還需要渡一次河。再經歷一次生死的考驗。

以上就是乾旱給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帶來的影響。

乾旱對食肉動物的影響

在大草原上,數量最多的食肉動物就是獅子、鬣狗和野狗了。而且這三種動物都是群居動物,它們對食肉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在食草動物集體遷徙的前提下,它們也不得不遷徙。

在遷徙的路上,由於食草動物集中而且數量眾多,所以它們的食物並不是問題,相反的,這是乾旱給食肉動物帶來的好處。

但是,乾旱同時也給它們帶來的不利的因素。比如不同族群之間的大戰,由於它們同時踏上遷徙之路,所以獅群與獅群、鬣狗群與鬣狗群,甚至是獅子與鬣狗之間的衝突頻發,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其次,食肉動物們要想到達馬賽馬拉大草原也必須要過“死亡之河”,在馬拉河的尼羅鱷眼中,獅子與斑馬、角馬等食草動物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獵物。尤其是小獅子,在過河時,幾乎是九死一生。

以上就是,乾旱給食肉動物帶來的影響。

<strong>

(遲遲不敢下水的獅子母子們)

總結

總的來說,乾旱無論是對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有影響,食草動物以草木為食,乾旱帶走了它們的食物,而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乾旱帶走了食草動物,它們不得不緊隨其後,面臨許多生存的考驗。

所以,總的來說,乾旱對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影響是一樣的,因為它們是一條完整的生態鏈。


獵奇動物社


非洲大草原上乾旱季節的到來,意味著少吃少喝,食草動物為了尋找水源和食物就需要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對於食肉動物也只能跟著食草動物走。乾旱季節對於動物的影響是可見的,那就是會減少種群的數量,但同時這也是自然環境對於物種的考驗,適應不了的自然而然被淘汰。

旱季來臨最先影響的就是食草動物,由於缺水乾旱大量的植物枯黃等待雨水的到來,那麼動物就沒有了食物來源。同時又缺少飲用水來源,那就是飢渴難耐啊!而食肉動物至少可以進行捕獵,但也是需要飲用水的。這樣在某些僅存的水源周圍就顯得危機重重了,水中有鱷魚岸邊草叢中獅子、獵豹等蠢蠢欲動,就等待著獵物到來。一般情況下它們是不會來飲水的,但是耐不住太過於缺水,只能冒著生命危險來喝水了。這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就是把獵物送到自己的嘴邊。


但是乾旱季節持續時間也很長,食草動物不能一直捱餓挺著,因此需要跟隨水源和青草而遷徙,這樣實際上也是有好處的,可以讓一大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均衡發展,而不是可一片區域禍害。在遷徙的大部隊中分為前後三波,打頭陣的是野斑馬大約會有二三十萬頭,在中間的是近百萬頭角馬,最後就是幾十萬只的瞪羚。

可能跟隨這些食草動物遷徙的還有食肉動物,例如非洲獅等,在整個遷徙的過程中橫跨三千多公里,以角馬為例,在遷徙之路上至少有一半數量的角馬殞命,因為環境或者葬在其它食肉動物之口。有動物學家發現食草動物遷徙的季節,會有很多雌性獅子進入發情期,這在某種意義上來看食物充足更加有利於幼師成長。


實際上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一個物種的影響都是可見的,尤其是食物鏈上層動物,由於種群數量較少,受到衝擊的話很容易造成物種滅絕。而食草動物很多都數量眾多,繁殖能力也強,對於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可能抵抗能力恢復能力更強一些。



科學黑洞


非洲大草原上,旱季來臨後,對食草動物影響大。


我們先看看非洲大草原旱季來臨的基本情況:

非洲熱帶草原分佈在非洲熱帶雨林的南北兩側,東部高原的赤道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西部,呈馬蹄形包圍熱帶雨林;分佈地區佔全洲面積的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區。


非洲熱帶草原的氣候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溼季,年降雨量在500~1 00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溼季。乾季的氣溫高於熱帶雨林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4 °C~30 °C之間。大致每年5~10月大陸低氣壓北移,這時北半球熱帶草原上盛行從幾內亞灣吹來的西南季風 (又稱幾內亞季風),帶來豐沛降水,形成溼季。11月~次年4月,大陸低氣壓南移,北半球熱帶草原盛行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信風 ( 哈馬丹風 ),十分乾燥,形成乾季。南半球熱帶草原的幹、溼季節時間與北半球恰好相反。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會受到乾溼季影響,從而也造成了非洲動物的大遷徙。

但不是所有地方的動物進行遷徙,非洲大草原(主要是馬塞馬拉草原和塞倫蓋蒂草原)在旱季(6-11月幾乎沒一點雨)都是很熱的,尤其在白天,中午40攝氏度以上比較常見,不過晚上氣溫下降的也較快,溫差在10度以上。

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北上,終點是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跋涉3000多公里。


兩三個月之後,這200多萬隻食草野生動物組成的遠征大軍將再次不辭辛苦的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在這數以百萬計的遷徙隊伍中,只有30%的幸運者能夠回到出發地,而跟隨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在驚險旅途中誕生的新生命。

也就是說,如果排除新生的食草動物,70%近140萬隻食草動物將死在遷徙的路上,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食肉動物都有固定的領地,很少遷徙;;作為非洲草原食物鏈的上游甚至頂端,種群和數量相對少,面對這種情況,它們不是採取遷徙的方法度過這要命的季節,但它們也有它們的絕招。以獅子、豹子、鬣狗、狐狼為代表的食肉動物,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他們雖然兇猛,但是繁殖力相對較差,數量較少!是草原和叢林的“霸主”


影響食肉動物生存最大的問題是水源,食物大部分可以解決的掉,大多數大型食肉動物採用晝伏夜出的捕獵方式,來減少平身的能量消耗。

獅子吃一餐一週不進食可以生存下去;,鬣狗是食腐動物,其它食肉動物吃剩下的,路途死的食草動物都是它們的食物來源。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加“關注”


觀點旅遊


對食草動物影響大一些,因為所有動物生存都離不開水,而旱季水源地非常稀少,這些地方往往都是猛獸最好的狩獵地點,危險性極大,可食草動物又無法選擇只能冒險前去飲水,增加了被吃掉的風險。在旱季只要食肉動物把持住水塘就不會捱餓而且飲水也很方便,到了雨季就不同了,食草動物會分散到了大草原的各個角落,找到它們非常困難,增加了狩獵的難度。


看輕了一切


食草動物跟肉食動物都有影響,影響最大的反而是肉食動物,一個是隱蔽環境少了,捕食難度加大,二個是,食物少了,大部分食草動物遷移,食草動物的遷移只便宜了河裡的鱷魚,大部分肉食動物是分不到羹的,


碌魜甲


要說世界上最壯觀美麗的大草原,唯非洲大草原莫屬。這裡一切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且豐富多彩。這裡不僅是食草動物的樂園,亦是食肉猛獸的天堂。要不這地球最有代表性的動物明星處處可見。地球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最大的動物草原象,最犀利的牛犀牛,最漂亮的馬斑馬,最威武雄壯的非洲獅,醜八怪的狒狒,下三濫的掏肛狗……毫不誇張的說,天下的動物世界只有非洲大草原精彩。

由於赤道橫貫非洲大陸,非洲大草原廣佈南北半球,皆處於熱帶氣候地方。一年沒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草木枯黃,萬物凋零,處處蒼涼。而雨季的大草原,處處草木叢綠,水源充沛,萬象一新。茂盛的草木植物成為食草動物的天堂。正因為乾溼兩季分明,每年非洲大草原的動物遷徏,是世界上最驚天動地的壯舉。

每年往返數次3000公里的奔馳,足以說明為了生存,延續後代,只有奔向水草豐茂的雨季之地。因為非洲大草原的雨季,晚上傾盆大雨,白天風和日麗。當然也有滯留的動物,為掙瀕臨乾涸的水澤,鬧的不可開交。大自然付與食肉動物的本能就是弱肉強食。牛馬成群結隊的地方正是食肉動物風狂角逐的嗜血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