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助力“海上絲路”交融

第三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以下簡稱“海絲論壇”)開幕後,圍繞著“大灣區建設助力‘海上絲路’交融”主題,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等重量級嘉賓輪番上陣,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和對外開放的巨大潛力。

安格斯·迪頓從貧困人口的相關狀況來比較分析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從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來看,儘管美國的絕對貧困人口更少,但貧困率高於中國。”他特別提到,“世界上大部分脫貧成就是由中國取得的,是前所未有的。”

樊綱認為,“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協同工業化’。”他表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多分佈於非洲、南亞、太平洋島國,處在早期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亟需向更高層次的工業化邁進。中國與這些國家合作,不僅要共同建設基礎設施,而且要特別重視建設工業園區;不僅修路,還要建工廠,讓材料和產品在路上“跑起來”,協助當地建立自我造血的發展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工業化也可以邁向更高水平。廣東經濟實力突出,海岸線廣闊,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緊密的聯繫與合作,在此具有優勢,可以進一步發力。”

“中國正進入以創新和開放為突出特徵的新一輪發展階段。”樊綱認為,隨著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中國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力度擴大內需。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四十年就是城市化帶來的各種需求,下一個階段還是城市化。大灣區、城市群、城市帶,就是新一輪城市化的新形態、新方式。

“中歐論壇之父”高大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是改革開放2.0的標誌。毫無疑問,這裡將會成為智慧灣區,中國的現代化正在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新加坡報業控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韓詠紅認為,與廣東有傳統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認同和接受度會比較高。她建議政府部門或者相關企業商會可以進一步走出去,通過展覽等形式借力當地主流媒體進行宣傳,讓東南亞國家民眾對粵港澳大灣區有更具體的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