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現今生活節奏快速,每個人在各行各業,都要面臨殘酷的競爭。這種競爭上的壓力,很容易會給人們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壓力。

我們都知道,適當的壓力可以轉化為我們做事的動力,對工作和學習都很有益。但是壓力如果過大,就會產生相反的消極影響。

醫學研究發現,壓力導致人體釋放過多的皮質醇,影響我們的體重,導致睡眠質量變差。而且,隨著壓力的不斷累積和增強,個體的情緒就會變得越發消極、低沉、壓抑等,影響自身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面對壓力,一方面要重視和利用它的積極效應來完善自己,另一方面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將其對自己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一般來說,壓力都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的壓力;

家庭關係發生變化或遭受到阻力,致使個人心神不寧,壓力陡增。

2,人際關係的壓力;

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會讓人在輕鬆的心境下,感受到學習和工作帶來的樂趣。如果人際關係不和諧,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智能的發揮,從而使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還會導致負面情緒加大,影響情商的發揮。

3,身體出現不良狀況;

當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特別是出現明顯的威脅時,心理壓力自然會增強。

4,經濟上陷入危機;

個人不善於理財,使自身經濟陷入危機,也會導致個體壓力變大。

5,工作壓力過大;

職場競爭激烈,工作量增大,有時候工作任務還跟自己的職稱掛鉤,於是身上的壓力就自然而然增大了。

以上都是壓力產生的外因,除此之外,許多內在因素也會導致壓力產生。諸如自身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什麼都要揹負在身上,或者自我管理能力差,無法很好處理自己的事物,更甚至自己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很高等。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個人壓力超出自身負荷的程度,都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當中,失去對自身的控制,最終影響到自己無法正常發揮出應有的才能。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發現壓力的觸發點,當意識到壓力降臨,就要主動積極尋求解決釋放壓力的辦法。

哪有什麼方法,在我們發現自己家壓力過大時,正確地管理它,紓解它呢?

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壓力管理的正確方法

想要管理好我們身上的壓力,不僅對從內在入手,還需要通過外在去調整。只有全方位地將自己的壓力釋放出來,這樣才能夠形成思維習慣,變成自己的能力一部分。

而管理壓力的方法,一般都有如下這些:

(1)適當運動和調整膳食:

人的腦下垂體會在運動的過程中分泌大量腦咖,給人帶來快樂的感受,肺活量也會因為長期運動而大大增加,從而促進體內呼吸,使焦慮情緒得以舒緩。

飲食上保持均衡的食物攝取,可以使人精力旺盛。

(2)經常保持自我肯定:

對自己的需要、意見和感受應以適當、直接的方法予以表達,這樣能夠使自信心得以增加,促進溝通,使人際關係得以改善。

(3)注重時間規劃:

A:將每天必須做的工作記下來,使它們排好隊,將精力放在最先需要做的事情上。

B:將一天中最能出效率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

C:工作中難免出現各種突發或緊急狀況,因此,每天要為自己預留一些彈性時間,以應對突發或緊急狀況。

D :試著每天在相同的時段做相同的事。

E: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放鬆,在這段時間中不去處理任何事。

F:認真計算為等待某件事物所花費的時間。

(4)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當某件事呈現的狀態與你所要達成的目的出現偏差或衝突時,應該學會正確地處理:

A: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調整思路。

B:不要強求自己完美思考,允許錯誤發生。

C:改變知覺。

D:對不可行的想法不要輕易否決,嘗試一遍。

E:把兩個無關的事物串聯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為什麼要做些看似”無聊“的行為呢?

因為這些行為的背後,就是我們自身思考方式的呈現。心理學表明,我們擁有怎樣的思考,說明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如果我們懂得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就能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所以你想法偏激,你就是一個偏激的人。如果你能夠讓自己想法溫和一些,你就是一個溫和的人。

上面這些做法,就是讓自己不要用固有的方式去思考,試著用一些之前未曾試過的方式進行思考,你就不會”鑽牛角尖“,讓自己的壓力有釋放的缺口。

畢竟焦慮的產生,往往源於錯誤的思考和偏頗的看法,所以你要養成對不合理的信念進行挑戰的勇氣,從而以更合理的邏輯思考去探尋問題的所在。

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紓解壓力的技巧

除了心態上的調整,通過做一些特別的行為方式,也可以讓自己得到放鬆的。

當你感受到自己身上充滿壓力時,試著運用以下方式,把壓力舒緩出去:

第一,冥想法:

A,將頭擺正。

B,輕輕地閉上眼睛。

C,將嘴巴閉緊,舌頭頂上顎,下巴往內收。

D,使自己的肩膀微微地向外張,放鬆肩部,雙手置於膝蓋處。

E,將腰和背挺直,使腹部縮小。

F,這種方法操作時,沒有過多制約,不講究盤坐姿勢,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盤腿而坐,只要自己覺得舒適自然就好。

冥想法的調心要領是:眼觀鼻,鼻觀心,心觀呼吸。

第二,呼吸法:

A,深深吸上一口氣,在心裡默數五個數,再用力將氣吐出來。

B,再深吸氣,並在心裡默數五個數,然後放慢吐氣的速度。

C,反覆做幾次,讓氣下沉至丹田處,當呼吸變得緩慢深長時,肩膀就不會再是緊繃的狀態,會變得自然很多。

第三,肌肉鬆弛法:

A,坐下來,讓心思全部集中在放鬆上。

B,對自己身體的某塊肌肉進行快速的拉緊,保持5秒鐘,然後再慢慢放鬆。

C,肌肉放鬆動作適用於全身肌肉,可反覆練習。

以上的訓練如果能一直堅持做下去,對壓力的紓解會有顯著的效果。

不論你的壓力是來源於哪裡,只要你積極尋找方法紓解,就可以慢慢將其消除,讓自己的情緒好轉起來。

不要忽視這些方法,當你真的充滿壓力時,這些方法或許可以給你實質的幫助的!

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通過學習解決問題去解決壓力

當然,通常我們之所以有壓力,是因為問題發生了,而我們不知道怎麼解決。

所以懂得怎麼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有一個完善的思維模式,對我們解決壓力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天天有,有些能夠解決,有些則不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解決那些能夠解決的問題,學會接受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

所以學習如何運用分析力解決一些我們缺失相關經驗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種重要技能。

一般來說,解決問題的步驟,大概會用到以下這些步驟:

1,理解問題,定義問題;

理解問題,知道怎麼定義問題,觀察並找到問題的核心。

2,搜尋解決問題用到的信息;

明確解決問題的目標,瞭解到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資源。

3,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針對我們解構的問題,運用歸納和邏輯推斷的方式,設想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

4,排查和檢驗,總結問題;

運用設想出的方案,經過不斷的驗證和篩選,找到最終問題,獲得結果。

看上去,這四個步驟沒什麼大的難度,誰都知道怎麼做,其實有兩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第一,解構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有難的也有容易的。

但無論是什麼問題,想要解決它,我們必須要理解到問題的關鍵核心是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先要懂得定義這個問題,然後才知道怎麼去解決它。

因為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著重表面因素,而問題的本質,卻被表面的因素遮蓋住。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撥開雲霧”,找出問題的關鍵,定義“元問題”。

這是對問題進行解構的一種做法。

例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的電腦無法開機。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電腦壞了”。

然而這只是結表面果,為了深入找出“元問題”,這時你就要解構問題:“電腦壞”,到底壞在哪裡?什麼地方壞,才會導致電腦無法開機這一結果的出現?

是內部原因的問題,諸如內存,顯卡、主板、電池有問題,還是外部原因的問題,沒有插上電源,電池沒電呢?

運用MECE法,在對問題進行分解時,把所有你能想到的相關影響因素全部考慮到,完全窮盡,相互獨立,保證完整週密,這樣對分析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問題有了相關的解構之後,我們就能夠以此逐個檢驗和排查。這是分析力第一、二步的綜合運用。

當你有壓力時,如何有效進行調整,解決問題?醫生也建議這樣做


第二,蒐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

第一步是解構問題,獲得核心問題的有用信息,那麼第二步,就是基於這些信息,然後運用“設想推斷”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

所謂設想推理,指的就是當我們面對一些複雜的問題,要尋找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先在已有的信息上,進行合理的假設,通過這個假設點去推斷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

例如上面電腦無法開機這個例子,我們現在經過MECE的枚舉羅列,已經知道大概有哪些原因導致電腦無法開機。

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我們要假設推斷,思考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然後去嘗試,檢驗。

例如你確定電源沒問題,電池也正常,說明並不是外部問題造成不能開機的原因。這時你就要把問題縮窄到內部原因,繼續假設提出方案,嘗試把每個因素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去解決,直到你找到是顯卡的問題。

可以說,設想推斷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給你一個思考的落腳點。

因為有了一個思考的落腳點,所以你知道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去思考,當朝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後,發現問題不在這裡,就可以立刻淘汰,減省一個阻礙判斷的因素。

至於這個假設跟最終問題是否一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會讓我們獲得一個思考的邏輯過程。如果假設不成立,我們依然可以不斷修改假設,設定新的假設去收集數據信息,再去排查驗證。

第二個好處,是省時省力

因為“設想推斷”可以讓我們一直沿著導致問題發生的方向去尋覓,那麼我們就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分配在最可能解決的那個問題上。

否則失去焦點的引導,我們就很容易盲目摸索,不僅浪費時間,還有可能跟問題的核心背道而馳,到頭來什麼事都做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