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現在學校課本中,關於《三國演義》的章節,基本都是從劉備“三顧茅廬”後的部分中選出來的,因為真正“三國鼎立”大框架的出現,也正是從劉備在荊州成勢、聯合孫權阻擊曹操、並趁機取得荊州、益州而開始的,中間有個承上啟下的環節,那就是——三顧茅廬!

其實,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確實有點“將強文弱”的意思,打仗他不怕,張飛、關羽、趙雲隨便出去一個就能大殺四方,但是,打“巧”仗卻不行,遇到曹操那樣的對手,往往也是勝少敗多,因此,空有一腔抱負,卻得不到施展。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再來看咱們的主人公——諸葛亮,那在當時可是荊州青年士人團體的一個領袖人物。從諸葛的家族出仕與聯姻狀況來看,“出師表”中的那句“臣本布衣”就站不住腳,諸葛亮只是不願“出仕”而已,“布衣”和他真不沾邊。劉備重用諸葛亮之後,明確了取得天下、成就霸業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並認可了荊州士人團體的戰略發展理念,為自己後來取得南郡、進而佔領益州、漢中奠定了基礎。這就是“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歷史背景。

這兩篇文章的不同在於:“三顧茅廬”的故事基本依據《三國演義》。這部書羅貫中在創作時沒有回目之分,主要講解王霸之道。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這本書已經演化為二百四十回的章回小說,而且內容也有所增刪;到清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將嘉靖本進一步改造成一百二十回,也就是現在流行的版本。其中王霸精神被淡化,忠義色彩被突出。尊劉抑曹、神話關於、誇大孔明的傾向就是在毛本中形成的,而我們要談論的歷史還要以嘉靖本為主。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史籍原文,羅本之中將其照搬,毛本三國則對其做了主題先行的關鍵性篡改。那麼,在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中,是如何刻畫劉備的戰略轉變呢?這要先從官渡大戰前夜、劉備被曹操從禹州汝南驅趕,南下荊州投奔樓劉表說起

劉表起殺心

劉表是地方軍閥,以保境安民為志。當年劉表聯合荊州當地的豪族蒯氏、蔡氏,佔領荊襄九郡四十二縣,經營多年,相對中原,這裡比較平靜,很多中原士族門第的子弟都隱居於此。劉備來荊州時,已經是劉表在荊州統治的後期,這時,隱居於此的中原氏族子弟也已經開始形成氣候,處於呼之欲出的狀態。

劉備作為劉表的馬仔,幫劉表打了幾場勝仗,掃清周邊內患,很賣力氣,但是劉表這時卻對劉備產生了猜忌,為什麼呢?《演義》中說劉表領荊州頭面人物請劉備喝酒,劉備把關、張、趙雲推薦給劉表,希望劉表讓他們帶兵。宴後,蔡瑁讓其姐——劉表的後老伴兒蔡夫人,勸老劉剷除劉備。但劉表優柔寡斷,當時又用得上劉備,所以猶豫起來。這時,恰好劉備,把從叛匪張虎處繳獲的名馬“的盧”獻給了劉表,於是就發生了“蒯越相馬”的故事。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蒯越是荊州步兵統領,當地豪族的領袖,是僅次於劉表的實權人物。他突然來幫劉表相馬,又是怎麼評價“的盧”的呢:

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馬”也,騎則妨主。張虎為此馬而亡,主公斷不可乘之

劉備善哭,兩鬢斑白,所以蒯越名為“相馬”,其實是在影射劉備,也告訴等於在暗示劉表荊州豪族的態度:劉備不可用!劉表見蒯、蔡兩家都容不下劉備,遂將劉備閒置到了新野縣。要知道,以劉備的功勞至少可以得到一郡,但劉表只給了他一個縣,相當於打了二折。

不久,劉表又請劉備喝酒,跟劉備說起兩個話題:一件是在兒子劉琦和劉聰中間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件是想重用劉備的角色安排問題。劉備怎麼回答呢?關於繼承人,劉備反對廢嫡立幼;關於角色安排,劉備喝多了說,只要俺劉備有了穩固的地盤,庸庸碌碌之輩不在話下。這讓劉表明白了,自己死後,劉備有意輔助劉琦,這樣一來,跟蔡氏必然發生衝突,而劉備在控制了劉琦之後,更會將荊州佔為己有。俗話說“隔牆有耳”,二劉的對話被蔡夫人偷聽到,蔡夫人和蔡瑁在席後勸劉表殺了劉備,劉表默許,蔡瑁當晚謀殺劉備未遂,劉備通過安插在劉表內部的伊籍獲知情報、逃脫此劫。

很快劉表又請劉備喝酒(他請喝酒好像就沒好事過)。蒯越、蔡瑁安排伏擊,劉備又借伊籍幫助逃出,上演了馬躍檀溪的驚險一幕,並因此邂逅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水鏡薦賢

至此,劉備在荊州高層中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他必須有所行動。為自己下一步著想,劉備對水鏡坦陳了自己想幹大事、又屢遭失敗的挫折感,司馬徽趁機點撥他:你前半生沒成功主要原因,一是光會搶地盤,沒想到找能人輔佐;二是你身邊除了關、張、趙雲,就是孫乾、簡雍這樣的書生,他們形成一個小圈子,讓外面的人沒法兒跟你接近!司馬徽接著就向劉備亮出了臥龍、鳳雛這兩個荊州青年士人團體的代表人物。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歷史上司馬徽推薦孔明、龐統之後,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劉備,為孔明探路。劉備欣然重用徐庶,後者立即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但是《演義》中為了表現劉備的思想轉變和求賢若渴的決心,在前後設置了很多的曲折,詳細解釋了劉備在此前此後命運發生轉折的深層次原因。

劉備夜宿司馬徽家當晚,司馬徽密邀徐庶到莊上,二人有一番對話,是專給在隔壁燙完腳、還沒有睡的劉備所聽。徐庶的意思是劉表這個人能容人、不能用人,沒有宏圖大志,跟著他混不出頭,劉備如果真的有雄圖天下的決心,會跟著他幹。

《三國演義》中,凡依靠豪族的人都沒有遠志,但求保境安民而已,如劉表、劉璋、馬騰、陶謙等。從這時起,劉備開始學習,要利用荊州當權豪族和年輕士族之間的錯位來得到臥龍、鳳雛;孔明等人也利用了劉備與劉表間的裂痕,而達到出仕即被重用的效果。

不被看好的劉備

劉備回到新野,劉表派劉琦前來慰問,暗示不想撕破臉,劉備剛送走劉琦。化名的單福的徐庶就唱著歌兒來投奔了。用化名,代表徐庶對劉備的誠意還不託底,劉備也不點破,而且重用單福。 接下來,曹軍連番來攻,單軍師輕鬆搞定,讓劉備嘗到使用人才的甜頭,也領略到荊州士子的厲害之處。可是曹操查明徐庶的真實身份後,以其老母為人質把徐庶挖走,《演義》中的徐庶臨走推薦了諸葛亮。但後者並不領情,諸葛亮對劉備的觀察、並最終輔佐早有步驟,徐庶的“走馬鑑諸葛”顯然打亂了自己的安排,而且有“攬好”之嫌。諸葛亮很不希望自己的出山有搭車、推薦信這些降低身份的因素,優秀士子們心裡的那份驕傲是我們很難理解的,就像科考年代士子們的迂腐和固執一樣!後來龐統投奔劉備,諸葛亮就用“推薦信”的形式壓低龐統,搞得老龐很不爽,喝酒、鬧情緒好一陣子。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徐庶走後,司馬徽馬上造訪劉備,說明諸葛亮很想探明劉備的底牌,所以,劉備一問,司馬徽就把荊州青年士人團的概況介紹出來:諸葛亮出身是琅琊諸葛氏,他還有四個同學,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和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其中,崔周平是東漢太尉崔烈的兒子,石廣元和孟公威也是世家子弟,只有徐元直出身一般。後來,他們都在魏國做官,這幾位的身價都很高,劉備不出點力氣是請不出來的。而且,水鏡明言:孔明是相才,“獨觀其大略”,自比管仲、樂毅!甚至在水鏡看來,他完全可比姜子牙。

但是我們要注意,當時荊州青年才俊遠不止此,至少還有四個重要人物:諸葛瑾、龐統、劉巴和馬良!那為什麼水晶沒有推薦這些人呢?一問他們已經“高就”了。當時諸葛瑾在孫權手下,龐同在周瑜處找機會,由此可見,荊州青年士人團,並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龐統出身襄陽豪族龐氏,最初根本不看好劉備,劉巴和馬良是與荊州當權豪族走的非常近的人,所以,司馬徽也沒有推薦他們。後來,馬良是伊籍推薦的(就是多次從劉備手中救劉備那個),而劉巴一直躲著劉備,直到劉備取蜀,才不得已歸順。

“三顧茅廬”

士子們說完了,接下來說說諸葛亮出山前的關係網:諸葛氏在東漢也算是名門,曹操屠殺徐州,孔明之父、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難到荊州,投奔與劉表關係不錯的叔叔諸葛玄。諸葛玄死後,諸葛家的謹、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致力於家族的振興。孔明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琪(後來被孟達滅門,孟達與諸葛亮的樑子就此結下),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碩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兒蔡夫人。複雜嗎?太複雜了,當時諸葛家的婚姻已經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後人對振興家族的投入程度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再補充一點,孔明與黃碩完婚,媒人正是司馬徽。這下,德高望重的水鏡先生也被牽扯進去,也就不難理解水鏡為什麼竭力推薦諸葛亮了。

司馬輝把孔明的家族情況告訴劉備,以劉備的身份,很快就打聽明白了諸葛亮的背景,這提高了孔明在劉備眼中的身價,促成了劉備禮賢下士的決心,《演義》中,接下來劉備就要“三顧茅廬”了。

羅貫中為什麼要寫出劉備三顧茅廬,這麼一段佳話呢?

·一顧茅廬

劉備為了表示誠意,在關、張二人及數10個侍從、保鏢組成的大隊人馬,直奔隆中而去,結果門童卻說主人早上外出了。前面那麼多安排,到這時候卻不見面,劉備感覺很意外。他此前從沒與孔明打過交道,不知道其非常難纏,是個專注摳細節的人。張飛和關羽表現得很不耐煩,覺得很沒面子,關羽比張飛細膩,看出孔明是有意不見。回新野路上,突然殺出個道袍人物,劉備以為是諸葛亮,那人卻說“在下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在羅本《三國演義》中,劉備誠意邀談,二人席地而坐,崔州平有一番高談闊論。

崔州平談論的大意是:天道輪迴,漢朝氣數已盡,劉將軍想光復漢室,其實是逆天而行,就算拉上孔明恐怕也難有作為。劉備聽他高論,心下有氣又不便發作,等小崔說完,也不反駁,直接告辭。崔州平一番話等於白說,也就離開了。

其實,崔州平是有意來與劉備談話的,是要用自己的觀點來激劉備,讓他亮出真正的意圖。劉是老江湖,自然不上當,崔州平的話未必不是其真意。後來,崔果然到曹魏做官,孔明與崔州平他們常在一起,後者“天道輪迴”的想法肯定對諸葛亮也有沾染,或多或少都會增加諸葛亮投靠劉備的疑慮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告別崔州平,關羽問劉備對崔州平言論的見解,劉備便說了自己的志向,是“安能不治亂扶危”,要知其不可而為之!關羽見劉備幹事業的決心沒有動搖,這才放心。

回新野數日後,常駐臥龍崗的下人來報:孔明露面了。於是“二顧茅廬”就隨之產生

歷史上,諸葛亮是訪問過劉備的。《演義》中,諸葛亮撞見劉備“編帽子”而加以質問的情節,正是歷史中現成記載的移用。後來諸葛亮“出師表”中說,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並沒有說他不曾回訪劉備。劉備畢竟是大人物,而且是諸葛亮的長者,按照正常禮節,即使確實不願出山,諸葛亮也必須回訪或回書劉備。書中為突出劉備的轉變與誠心,特地這樣寫,使諸葛亮顯得很小“器”,也沒有禮節概念。

·二顧茅廬

二顧時,已經是隆冬雪下,劉備再來,只帶了10數人。上次大隊人馬去訪問,在排場上已經給足諸葛亮面子,這次再帶那麼多人沒有必要。

這次劉備在路上遇見了正在路邊酒店裡唱歌的石廣元和孟公威。劉備邀二人去孔明莊上共敘,哪知二人很拽,根本請不動。石、孟很不認同孔明向劉備靠攏的“賭博式”做法,而且很明顯表達出來,這比崔州平的做法更加激進。

至此,孔明身邊的幾位高人全部露面。羅貫中寫他們的意思,是要說明,諸葛亮如果想出仕,可行的選擇很多,而劉備的市場面就不如孔明寬了。所以,劉備再困難也要請孔明出山,實有他的無奈。

劉備這次到孔明莊上,不見孔明,卻見到孔明之弟諸葛均在唱歌,歌詞裡都是急於建功立業的意思。劉備問諸葛均:孔明在哪裡?小諸葛說二哥孔明被崔州平勾走了,同時他還有意無意地提醒:大哥諸葛瑾如今是江東孫權的紅人。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劉備深恨崔州平,問他們行蹤何處,小諸葛說他們去遊山玩水了,行蹤不定。亂世之中、又是大冬天,有什麼地方可以遊玩呢?而且書中暗示,當時已經到年底了,諸葛亮幹嘛不在家裡籌備年關、反而到處亂竄?他又不是黃世仁,收租子去?諸葛均到底是嫩,話裡盡是破綻,很明顯孔明再次避而不見。

張飛惱火,口出怨言,劉備也有火,表面罵了張飛,其實也是當眾發發小脾氣而已。小諸葛受家兄之命周旋,見劉備發火,怕自己把事情搞砸,只好說改日定去回禮。劉備見他說的虛假,乾脆給諸葛亮留書一封,讓諸葛均轉致,便離開了。

諸葛均後來因為二哥的關係,在蜀漢做到長水校尉。劉備回新野路上又碰見一人——孔明的老丈人黃承彥,自稱是來看孔明和女兒的。劉備恍然大悟,原來孔明離家是為了躲老丈人的。對於黃承彥出場的安排,正是為了讓劉備此行不至於太“走空”。

孔明莊上門庭若市、來來往往,這哪裡是隱居的氣氛?

·三顧茅廬

劉備回新野過年,轉年開春,劉備又來新野請孔明,這就是“三顧”。注意,三顧與二顧之間隔的時間,遠比二顧與一顧之間的時間長,劉備是給諸葛亮充分的時間考慮,也給他有可能的回訪留下餘地,諸葛亮果然沒有回防。

這個舉動說明什麼呢??如果孔明回訪,很可能是回絕劉備的邀請;不回訪,則說明孔明已決定輔佐劉備,他“躲避”的舉動是為了自抬身價而已,因為劉備來訪兩次、又留了書信,孔明卻既不回訪、也不回信,這是非常反常的。劉備不是大奸大惡、人神共憤之人,孔明沒有必要表現的避之不及,唯一的答案是孔明已經決定出山了。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劉備這次“三顧”前,關於、張飛勸他不要去,張飛還說俺們兄弟三人縱橫天下怕過誰,。劉備受司馬徽的點撥,知道此前他不能縱橫天下正是因為自己堅持玩“小圈子”、沒有接納能人,才導致事業無法做大,所以,舉出姜子牙的故事。明確表示自己請諸葛亮出山就是要讓他當軍師、日後當丞相。

這次諸葛亮終於沒有躲,卻又裝睡,讓劉備客串了兩個小時的門童才出來拜見。孔明為什麼要反覆考驗劉備的誠意呢?原來此前他對劉備的背景也已經掌握,知道劉備是梟雄,但也是個很反覆的人,而且有排斥陳登、激殺呂布、出賣袁紹的例子,所以,他要考驗一下劉備的決心。劉備用常人所不能的隱忍通過了考驗。

然而,在相見之後,諸葛亮先不說同意出山與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對》

《隆中對》

《隆中對》什麼內容呢?主要精神是稱霸天下要以人為本。以往看《隆中對》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荊州、奪益州、連吳抗曹、然後攻取中原上面,其實那都是遠景規劃。當時持這個戰略構想的人,還有甘寧、魯肅、周瑜、龐統,他們的意思大體相同,只是執行細節和執行主體有變化而已。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在當時的荊州和江東,這是一種很流行的戰略構思,不是諸葛亮獨創的,而且這個願景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漏洞:

其一:劉備兼有荊、益兩州後,勢必威脅江東孫權,孫權不可能放任劉備恢復中原;

其二:孫權要統一長江上、下游,又必須從劉表頭上踩過去,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但從總體上來說,設計出三國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對於一些急於建功立業的年輕士人們而言,總比被曹操一統天下、撤掉新人們的舞臺要強。

劉備對這個規劃也不見得是真信,但是,這是荊州很大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識,劉備只有首肯《隆中對》,才能讓他們為己所用;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劉表沒有遠圖,所以,他們才會捨近求遠,到曹操和孫權的麾下去效力。劉備必須表現得“遠謀”,才能吸引諸葛亮、才能籠絡更多的人才前來。再說了,當時劉備還有其他選擇嗎?他只要表現出絲毫質疑,諸葛亮肯定會來個“拜拜,恕不遠送”,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再然後劉備又抱著張、關哭的死去活來。劉備不傻,肯定《隆中對》,已經是他唯一的選擇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幹大事一定要有遠大目標,這樣才有凝聚力。《隆中對》後半部分的遠景規劃,只不過是先樹立這麼一個遠大目標,目標是可以因勢利導、加以調整的,關鍵是現在怎麼做?

為什麼說《隆中對》的實際宗旨是以人為本呢?你看《隆中對》怎麼分析曹操、孫權的強大: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計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大亂時,一心搶地盤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曹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

這句話更明確,曹操是“得道多助”,雪球越滾越大。這個“人謀”包括兩個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賈詡那些謀臣出來為他計劃;其二,是他兼容了當時各門各派各層面的力量。這一點很重要,就像得陳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獻帝,得田疇而服烏恆...其他還有李典、張繡、張燕等,都是帶著自己的部眾投靠了曹操。而曹操從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夠做大、做強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不可圖也

這句話是在分析孫權和東吳,明確指出孫權的根基在於“賢能為之用”, 《演義》中,緊接著“三顧茅廬”的下一節就是孫權“廣納賢士、重用謀臣,開設賓館於吳會”。劉備得了一個諸葛亮就樂得不行,孫權呢?嚴峻、薛綜、程秉、龐統、呂蒙、陸遜、徐盛、甘寧等,得了文武數10人,孫權還不得興風作浪?人才是事業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眾智,孫權在這一輪的收穫遠遠大於劉備。

也許羅本之中,孫權不需要“三顧”也能得到鳳雛,與劉備“三顧”才得到孔明的對比顯得太刺眼,所以,毛本之中把龐統從孫權招賢納士的人才名單中刪去了。

《隆中對》下面孔明怎麼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這是再明白不過的意思:要先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地盤將來自然會有的,先後秩序不要搞錯;

緊接著孔明拿出一幅圖——西蜀五十四州圖。繼續強調“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唯有人和可圖”,諸葛亮出示“西蜀圖”的意思,是看劉備有沒有決心幹掉佔據益州的“宗室同姓”劉璋。至於荊州劉表,孔明說“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於人世”。其實哪裡是什麼夜觀天象,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老劉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時發作的事,孔明比劉備知道的更早更快而已

劉備為何“三顧”諸葛亮?因為其他人不“鳥”他,他沒有選擇

諸葛亮的戰略主張,劉備全部接受,這時孔明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所以,不是諸葛亮先出山,再說《隆中對》、獻“西蜀圖”,而是他先說《出隆中》,在劉備表示全接受了,孔明才同意出山。《演義》中這個設置與歷史記載正好相反,羅貫中就是要藉此強調劉備思想的轉變、態度的轉變、事業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改變他之後命運的關鍵。

有意思的是,這張“西蜀圖”諸葛亮獻過一次,後來張松獻過一次,但是劉備沒有能夠用這個圖拿下益州,而是張飛招降了嚴顏,老嚴做嚮導,又有法正、孟達等做內應,劉備才取得了益州,這個對比也同樣揭示了成大事需要人謀,而不是什麼藏寶圖。

尾話

“三顧”中,諸葛亮這麼擺譜後才勉強出仕,除了因為他確實有水平,還在於他要考驗一下將來的主子任用自己的決心和重視程度。

當時的人物,司馬懿善於裝病,劉備善於裝哭,周瑜陸遜善於裝嫩,魯肅裝醇厚,諸葛亮裝神弄鬼,張飛裝瘋賣傻,劉表裝請人喝酒...亂世中的人物都是善於通過偽裝而幫助自己達到目的的,這一點上,羅貫中並沒有讓諸葛亮成為例外

三國鼎立,實質上是三個人才集團的鼎立和比拼。曹、劉、孫先後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最後能夠形成那個“英雄群起”的局面。得到荊州之後,曹操怎麼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也”!在他看來,能得到荊州各方面實權人物的支持,勝過得到八個郡地盤的意義。

“三顧茅廬”的典故,表面看,是劉備的禮賢下士,其實,更像是孔明和劉備之間的一種暗中博弈,劉備因為形勢所迫,能拿到檯面上的籌碼太少,被諸葛亮佔據了主導而已。如果說“三顧”是對劉備“求賢”態度的考驗的話,那《隆中對》就是對劉備長遠規劃的探析,這不但決定諸葛亮未來在劉備賬下的位置,也決定著兩人能否就長遠發展達成共識,同時,對劉備“招賢”的勸導也為荊州士人在劉備集團的崛起做好鋪墊,可以說,此時,諸葛亮就已經開始佈局自己的“荊州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