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我曾經聽到兩個故事,聽完不勝唏噓,不禁感嘆起了人間百態。

第一個故事:一位七十多歲的繼父大清早從家走了一個小時黃泥路,才來到搭車的地方,只為了能坐上早上唯一的班車,之後又轉了兩次車,顛簸了五個小時只為了去看一下繼女,結果對方連門都不讓進,聽見敲門聲,過來開門看見是繼父,直接當面摔門關上了。

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奔波了幾乎一個白天的時間,水米未進,就被那“砰”的一聲關在了門外,老人無奈只得原路返回。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背影

後來我見到故事中的老人,老人已經老年痴呆了,剛開始還能走路,後面癱在床上了,沒辦法能用成年紙尿褲了,因為衣服被褥實在洗不過來,這樣過了三、四年吧。

反正直到這位老人辭世,這個繼女也只是過來看過幾次,大概是因為人言可畏,她家的村上可住著繼父的一個妹妹,而且人丁興旺,且在村子裡面很有威望,如果她不來看,會被親戚口水沫淹沒的。

後來吧,她家發生了一些事情,老公死了,兒子進監獄了,她才又想起這邊的孃家來,開始又走動了起來,其實她和繼父的家族沒有一絲血緣關係,之所以靠過來,是經過了一番權和利弊的,夫家人不善,不要說幫了,沒直接上手搶就已經不錯了,想著兒子不成器,這邊親戚都是和善人,其他不說,好歹也能幫襯些,所以就如同失憶般地忘記了昔年是如何對待自己繼父的事情了。

這邊親戚也是知情的,但怎麼說呢,“見面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而且當事人都已經去世了,真實內情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也沒人拿這件事出來說了。

聽了知悉內情人的講述之後,當我圓滿地梳理好整個故事之後,我體會到了。

重組家庭的尷尬在於,養育之恩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張吹彈可破的薄紙。

要了解這個道理,還是從頭說起,六十年前,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女兒嫁進了一戶人家,之後又生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那是解放初期,那時候條件非常苦,怎麼說呢,明知道吃觀音土會肚子脹,土在肚子裡面成石頭,沒有辦法排洩出來,最後就有人吃得太多活活憋死了。

有人說了,明知道會這樣為什麼要吃呢,那是因為不吃死得更快,本來想少點吃,但是實在沒得吃。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痛苦的回憶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家裡面多養一個跟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小女孩兒,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而且很快又發生了一個悲劇,這位母親因為村裡的大隊來人把自己家的醃菜缸給收走了,一時想不開,居然上吊自盡了,這個時候兒子還只有十個月大,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就永遠失去了母親。

當然有些人會不相信,覺得是荒謬之談,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在那個吃大鍋飯的年代,所有東西都要上交,自己家不允許藏私,但其實這很難做到。

特別食鹽是稀缺品,小孩兒沒有鹽吃就難以存活,大人不吃鹽就沒有力氣,貧窮老百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來獲取鹽分,而蔬菜經過醃製形成醃菜的時候,菜汁裡面會含有鹽分,所以醃菜缸真的就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這下這個繼女在這個家裡面的地位就越發尷尬起來了,但即便生活如此艱難困苦,她也沒有被拋棄,平安長大,然後出嫁......

這邊的禮節是小孩過週歲,過十歲,如果這時候沒有孃家人來(特別是舅舅一定要到場的)撐場面,那這家人可以說臉都沒處擱,這時候繼父己經年邁,出面的是她同母異父的弟弟,但凡她家有大事都會去幫忙,從沒有說在禮節上虧欠過她。

可以說她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漸漸地她也忘記了昔日母親身死,自己害怕被拋棄,那種內心極度的惶恐,最後得到繼父接納的溫暖心情了。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養育之恩於她或許曾今重如泰山,但是隨著時間的消磨,漸漸地輕薄成了鴻毛之輕。

我曾見過這個女人,只見她若無其事,熱絡地應酬著來自於繼父家族,於她無任何血親關係的人們。

我的內心在為那位老人不值,要知道他晚年之所以患上老年痴呆,很大原因是因為當年為了三個孩子不再續絃,以三十幾歲的盛年之時成了一位鰥夫。

滴水之恩,即便不能湧泉相報,但最起碼應該對得起良心,連烏鴉都有反哺之恩,不能因為沒有血緣關係就可以推卸責任。

第二個故事是近幾年發生的,狀況類同,一個六、七歲的女孩隨媽媽來到繼父老家,後面母親生了一對雙胞胎,顯得她的處境越發尷尬,鬱悶苦熬了五年,母親和繼父在外地買了房子,終於她可以搬離這個讓她窒息的家了,不過從此以後就很少能看見這個女孩了......

離異家庭的孩子確實要敏感得多,而且女孩子比較早熟,而且她覺得自己在繼父家頗為尷尬,特別是雙胞胎出生之後,越發明顯了,原因無他,她長得像自己父親,倆雙胞胎一個像母親,一個像繼父,簡直是少兒版的三角戀直播現場了。

村上的人即便沒有說出來,內心難免要嘀咕幾句,揹人處互相交換觀點,說得是熱火朝天,連細節都給編出了好幾個版本。

繼父家裡是三世同堂,都是和和氣氣的人,和左右隔壁鄰居都很不錯,也從來沒有把這個小女孩兒當做外人來看待。

這邊民風淳樸,看見人先就是一張笑臉相迎,所以那些說農民沒素質的人,才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在這個大環境下,其實她只要放下心防,也是能過得和她妹妹們一樣的開心快樂,但在我看來,她沒有。

她總是很少出現在人前,即便出現臉上也很少見有笑容,總是一種介乎於疏離和戒備的神情,所以即便外人看著是個不懂事的小姑娘,憐憫她,不去計較這種禮節上的不足,但說句實在話,也跟她熱絡不起來。

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這樣,小姑娘越覺得別人可能嫌棄她,臉色越發緊繃起來,別人的憐惜和理解,也不是無限制地會投射在一個和自己無關的人的身上。

我覺得這方面可能是母親沒有給孩子做好心理疏導,抑或是說了也不管用,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如果這孩子能正確看待這件事情,那麼她最起碼能得到一個快樂的少年時代,和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也能更和睦些。

按照這種趨勢發展很難不讓我聯想到第一個故事,總之是隨著她年齡的增長(現在已經讀完高中了),越發看不到人了,最起碼今年春節就沒看到人影。

或許也要給小孩兒成長的時間吧,不應該武斷地下判決。

但是請不要忘了曾今得到過的溫暖,即使不願回想也不能否認它存在過。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苦惱的青春期

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希望在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當下社會,希望那些為人父母的夫妻雙方,在考慮愛情、經濟的同時,也請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因為從他們一出生,他們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了獨立的靈魂了,不能因為年幼就剝奪他們的選擇權利。

因為離婚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其實是孩子,粗懂人事的小孩兒受傷最深,懵懂無知或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還有時間給他們傷口痊癒,那些粗懂人事的孩子們剛剛對這個世界有了粗糙的瞭解,就被動地接受這個慘烈的現實,可能從此陰影揹負一生,大人尚且受不了,何況是他們呢?

所以追求愛情也好,自由也罷,請成年人要記住要先行使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有享受權利的資格。

今日你在孩子心中種下一根刺,或許孩子將來會永遠拔不出這根刺。

當然我也不是挑起離異重組家庭的內部矛盾,我只是就我見到的事情發表一些看法,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何況是人呢?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也有很多錯誤的婚姻是因為錯誤的人造成的,如果在不幸的婚姻中,讓孩子感受到錯誤婚姻悲劇的陰影也是一種錯誤選擇。

也有可能轉角就能遇上真正的愛,追求真愛無錯,但願在這過程中儘量減少各方受到的傷害。

因為每一個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家庭穩定了,社會才能安康,我們的國家才能夠進步和發展。

親眼所見:重組家庭的尷尬,養育之恩就像一張薄薄的紙

幸福的一家人

我之所以囉囉嗦嗦寫這麼一大堆,是因為曾今我的一篇悟空問答,閱讀和評論不少,贊同和反對聲也挺多,因此我覺得在頭條上發表意見想法,其實是件需要謹慎的事情,因為文章一旦發表就不是你私人的事情的,不能誤導別人,不能散播錯誤的言論,所以我一直以此為發文的準則。

真愛無錯,唯願無傷。

家庭和睦,社會穩定。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