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武就,林世榮

文成武就,林世榮

林世榮


清末民初,廣東武林人才濟濟,各地都擁有一批武術師傅,例如,中山唐家六、韋東暄,澳門金公濟、蕭崑山,江門張炎,佛山陳盛、錢維芳、梁贊,肇慶周泰廣州顧汝章、傅振松、陳鬥、陳鐵笙等。他們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武術運動中都起過一定作用,但大都是局部性的,沒有起到更大的社會效應和推廣。因為他們大都不能著書立說,公開問世,傳之後人的。這也是傳統武術的一大損失。然而有一人卻獨樹一幟,不僅自己的武藝超群,登堂入室,還打破陳規把自己所學所練進行總結,去偽存真,化繁為簡,著書立說傳之後人,那人就是林世榮。

林世榮是廣東南海縣平洲人,生於滿清光緒年間,終年八十一歲。幼年跟隨他的祖父學習武術,少年曾在屠豬店裡當夥計,後來拜過南北拳師為師,最後在廣東名師黃飛鴻門下習技,刻苦練功,長達三十年之久,技藝大成,然後在廣州開館授徒。

林世榮胸襟磊落,待人誠懇。但當時廣東武術界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思想籠罩下,大多"老子天下第一",各立門戶,固步自封。他主張:廢除門戶之見,共收切磋之效;拳師之間,要以禮義相讓,不可以拳頭相對。他的提議不錯,但由於傳統觀念太深,一時不為太多的人接受。由於他品格清高,武德純良,技藝精湛,教授得法,甚為門徒聽敬重,但亦引起同行的妒嫉。每次有人上門挑戰,他都用自己精湛的技藝折服來人,也得到了同道的讚許。

文成武就,林世榮

《虎鶴雙形》中的拳架圖

林世榮教導學生,素以品德為重,不得恃技逞強,招事生非。可是門徒眾多,良莠不齊,也不是人人都能遵守教義的。一天,一個徒弟因去戲院看"霸王"戲而受到懲戒,他老羞成怒回館"班馬"(拉起隊伍〉,意圖報復。林世榮回到館裡聽得此事,曉得必將闖禍,趕忙奔往戲院制止。那知到達現場,他的七八個徒弟,已被數以三、四倍計的守閘打手圍住鬥毆。林世榮看見這種情況,連忙上前排解——林雖出自好心,但對方卻以為是師傅親自到場助戰,不由分說,拳棍交加當頭劈來。這時林世榮真個是 "有理說不清",只好一邊招架一邊奪門出走。那知閘門突然封閉,彼此圍在大廳裡混戰,險象環生,林世榮知道眾寡懸殊,喝令徒弟趕快脫險,他自己且戰且走,直奔二樓,然後跨過鄰屋安然脫險。但在這場鬥打中,互有傷亡,造成命案。追究責任,林世榮遭受通緝。他為免受不白之冤,便隻身到香港去了。

林世榮到達香港,依然設館授徒。晚年時他和他的徒弟朱愚齋、張士鑣、李世輝等人立下決心,著書立說,寫下《伏虎拳》、《鐵線拳》和《虎鶴雙形》等書籍,公開發行,傳之後世。開闢了拳術套路寫作之先河,為廣東武術界之創舉。何以稱為"創舉"?因為當時武術界大多固步自封,不輕以技示人:有的三更起練,五更收場,生怕人家偷看了;有的只教男孩子,不教女孩子,生怕傳到外家去了;有的教六留四,生怕人家全學去了。所以千百年來,廣東武術套路書籍,真是鳳毛麟角,縱使寫出來了,也視為秘本,你要他公開問世,無異要他老命一般。林世榮與此相反,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他在編寫套路時,全部公開,一點不漏,連其要點和對拆方法都寫進去,絕不自秘,使學者便於掌握,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過去,一般人認為,老師傅所教的,不得有絲毫更改,否則就是離經叛道,欺師滅祖。林世榮卻截然不同,他在編寫《虎鶴雙形》時,吸取洪(拳)、佛(拳)的精華,自成一體。因而結構新穎,路線寬廣,動作輕快。打破原有沉滯、狹隘和重複動作過多的陋習,使拳法為之一變。這套《虎鶴雙形》,當時幾乎風行全省,遠傳澳門、南洋一帶和美國、加拿大等地。流傳至今,歷久不衰。這套拳還被列為全國高等體育學院武術教材內容之一。

文成武就,林世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