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中國是世界上物業和業主衝突最激烈的國家。

在中國,只有一類人不會抱怨物業,那就是沒有物業的人。

隨便進入任何一個論壇,你會發現,即使最為中立的物業員工也會抱怨業主,即使最中立的業主也在控訴物業。

是什麼讓中國的物業行業產生了這樣的衝突呢?

作為海外房產機構,我們自然希望在海外各國的物業發展經驗中尋求解決方案。

然而,當雙極的分析師回憶了自己在海外生活的全部經歷,訪問了大批仍在海外生活的朋友,查閱了大量的行業資料,居然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

中國物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是全球第一了。

即使我們仍有千般不滿,中國的物業已經超過了世界上的全部的國家。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同一個行業,中國向左,世界向右

中國物業領先世界的根源,在於我們跟絕大多數國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這種發展路徑的差別,也是當前中國物業公司和業主衝突的核心癥結。

首先是增長模式。

中國的物業管理面積的增長,主要有五大通道:背靠關聯開發公司,交付新房;依託服務品質,爭奪新房;收併購增加管理面積;存量市場更換物業公司;互聯網+開拓新市場。

這其中,前兩大新房市場是整個行業的增長核心。

雖然中國已然進入了存量房時代,但不論是新房銷售規模,還是新開工的二、三層存量,已有住宅存量面積,都遠超同樣物業發達的美國和日本,更是遠超歐洲諸國。

2018年,中國商品房銷量17.2億平方米,以每套100平米進行粗略的估算,在中國的新房成交量達到1720套,而美國僅有61.7萬套,僅為中國的3.58%。

新開工的預估存量方面,中國2018年新開工面積20.9億平方米,按照每套100平方米估算,有2090萬套。

美國總計新開工住房125萬套,日本總計94.5萬套,歐洲第一的法國41.9萬套,英國僅有14.96萬套。整個歐洲,雙極分析師能找到的13國統計數據加在一起,也153.96萬套。

美國、日本、歐洲加在一起,新開工住房的套數,也才到中國的17.86%。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中國天量級的新增住房,決定了中國物業公司的管理面積存量完虐掉其他所有國家,也奠定了中國物業市場規模第一的地位。

整個行業增長那麼快,哪來那麼多專業人才儲備?管理項目的來源主要靠開發商,對業主哪來那麼多敬畏之心呢?

即使對比存量住房面積,中國存量住宅面積253億平方米,美國148億平方米,日本45億平方米。

我們依舊超過了美日總和,存量市場也是全球第一。

這也就引出了道路發展的第二點不同:商業模式的不同。

根據7月發佈的消息,仲量聯行計劃退出歐洲物業管理市場,歐洲荷蘭的物業公司MVGM宣佈購買歐洲大陸各地仲量聯行的物業管理。

一次性把業務從原先的荷蘭、德國,拓展到了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波蘭,捷克共和國,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

管理面積也從之前的640萬平方米,上升到1200萬平方米。在歐洲也算是有數的大物業集團了。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而中國第一大物業萬科,管理面積高達5.3億平方米,歐洲頂級的大物業在中國的頭部物業面前,管理的面積連個零頭都沒法比。放在全中國來說,剛剛踏入到全國百強的行列。

這種管理體量決定了,全球只有中國的物業管理公司能夠在物業管理的單一領域長線深耕。

如果看全球其他物業管理公司的收入結構。即使是物業管理權重偏高的仲量聯行,物業管理的收入也僅佔到總收入的54%。房地產開發服務和出租服務分別佔到收入的16%和15%。

第一太平洋戴維斯,房屋管理收入僅佔收入比重的32%,商業地產交易和住宅交易佔比分別達到了36%和11%,顧問收入佔到了17%。

即使是已經把諮詢、商業地產拆分成高力國際獨立上市的First Service,也有30%的收入來自於裝修、傢俱等延伸產業。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而與之相對的中國市場,2017年,基礎物業收入佔比高達82%,增值服務佔比僅為18%。

其實,中國百強的物業公司毛利率僅為22.3%,淨利僅為7.3%,而國際一線的物業公司,毛利率都在30%以上。物業利潤最薄的基礎收入,佔比過高。

就這18%的增值服務,也在中國被拆分成了大量的細分領域。

其中非業主增值服務,也就是國外物業主要營收的案場服務、工程服務、顧問服務,在2016年時,僅佔增值服務的8%。到了2018年,飆升到了17%,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而業主增值服務則被拆分成了10個大類,分別是:空間運營22.33%,房屋經紀18.35%,電商服務13.9%,其他服務10.43%,社區金融10.17%,家政服務8.01%,養老服務5.39%,社區教育4.71%,家居服務3.81%,汽車服務2.9%。

而在國外呢?

除了日本為首的部分亞洲市場,歐洲和美國物業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招租、收租、趕租客;維修、報稅、賣保險。

而這,也就引出了中外物業道路之爭的第三個關鍵點:社區形式差異。

很多人說,外國都是開發式社區,各種公眾號簡直要把這種社區組織形式給吹爆了。

但事實上,外國也有封閉式社區,這種像國內一樣有安保、有綠化的社區在國外叫做Gated Community,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增長,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為什麼普及率低?因為真的很貴!

在美國,我們看到的最便宜Gated Community,每月的物業費也要超過200美元(1400多人民幣),高檔社區的物業費動輒要每月上千美元。

一旦形成封閉式社區,物業就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國百強企業的成本結構中,人員成本佔到了55.8%。

這就決定了,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歐美髮達國家,封閉式社區終究是少數有錢人的選擇。

全美國僅有30,000個封閉式社區,大概有1000萬人居住在封閉社區當中。英國,最近的統計數據在2004年,那時的數據僅有1000個。

而中國,單單是“四老一差”改造上報的老舊小區,數量就達到了17萬個。

在外國版的知乎“Quora”上,如果你搜索Gated Community,最多的問題就是住在“Gate Community”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然後在下面,有很多答主會炫耀自己住封閉社區的幸福生活:深夜出來遛彎不用擔心安全,無需修剪就能享受花園的景觀,長期外出不用擔心自己的房子,在社區內就有超市和診所。

最有趣的是一個印度班加羅爾大叔的回答,他住在一個每平米每月大約1.1元錢物業費的封閉式社區。他很自豪的說,自己的社區有充足的井水,還有雨水收集裝置。

外國的物業更好嗎?事實上,中國已經世界第一

想起自己在北京的小區,連個水井都沒有。不由得感慨,還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誠然,我們在國外也見過服務高端的社區,業主去外地會有接送機服務,在業主回來之前,會打掃房間,換上鮮花,在冰箱放上你最喜歡零食,將室內空調調整至你喜歡的溫度。

而這種管家式物業的背後,無非是一個字:錢!

我們聽過一個美國物業從業者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觀點:“從來不漲價的物業,一定是一家不好的物業。”

在他的觀點裡,所有的成本隨著時間都在提高,如果一個物業不漲價,那麼他們一定削減了某些必要的支出。

而在國內,物業漲價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

我們的社區組織形式,讓城市中相當大比例的居民,自動選擇了運營成本最高的物業服務方式。

但是,也有相當大比例的人並沒有習慣為優質的服務花錢。如果能夠選擇,仍有相當多人寧願沒有物業,也不願繳納物業費。

我們已經習慣了全球一流的房價,但是還沒有習慣全球一流的物業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