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是最早的中原土著人嗎?為什麼?

wg1592654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一)

沒錯,苗族是最早的中原人,可以叫「中華族」。苗族、瑤族、畲族的特徵血統,是O3d-M7。幫助苗族蚩尤打仗的夸父,特徵血統是O3d-M159。在5000年前,蚩尤和夸父,被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聯軍,驅逐到南方,所以成了「南蠻族」。

3萬年前,盤古向北遷徙、抵達山東泰山,血統O3。盤古在泰山打獵,生育伏羲。伏羲原名庖犧,是煮牲口的廚子。伏羲生育太昊、太昊生育少昊,血統O3γ-F11,繼承地盤、留在泰山,為東夷族。伏羲的其它後裔,只能向西遷徙,散播到各地去。

其中,蚩尤夸父O3d,遷徙到中原,到1萬年前,農業興起、種植小米/粟,物產豐饒。O3α-F5遷徙到西安,從西域學會小麥,法號神農,為西戎族。O3β-F46遷徙到北京,從漠北學會馬車,法號軒轅,為北狄族。

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聯軍,戰敗中原的蚩尤夸父聯軍,於是乎,苗族、瑤族、畲族,成了南蠻族,不再是中華族。經過堯舜禹的多次南征,目前,蚩尤夸父血統,已經流落到了湘西湖南、廣西廣東、東南亞柬埔寨。

(二)

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不保證完全正確。

苗族的基因中,O3M7幾乎佔到一半。

而O3M7不是中原的基因,是從西南進入黃河長江流域後,才出現的。

有些專家考證,O3M7是苗族的祖先進入湖北西部山區後突變出現的。

在鄂西一些少數民族基因中,就能發現O3M7。但中原的民族,尤其是漢族沒有O3M7基因。

也就是說,苗族的祖先應該進入長江或者黃河流域,但沒有站住腳,很快被擊敗又退回了西南。

在今天西南的苗族瑤族等民族,O3M7基因很尋常。

基因的分析,也符合歷史的介紹。

苗族早在原始社會,就從長江上游的四川省,逐步沿著長江到中游地區,進入漢江平原。

此後,苗族的祖先在這裡繁衍,形成了“九黎”。九黎共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9個氏族,蚩尤是他們的大酋長。

結果和炎帝黃帝決戰中,九黎打敗,蚩尤被殺,苗族的祖先被迫逃離中原,有的逃回西南,有的則逃到南方建立三苗部落聯盟。

所以說,苗族是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和漢族有相對親密的關係。

苗族也算是中原的土著,不過只是中原邊緣的土著而已,很早之前就已經離開了。

(三)

東亞大陸早期人類遷徙史與今天的狀況有很大不同,南方族系曾經深入北地,後來又出現回遷,都存在世界史背景,需要用很廣域的視角才能看清。

早期中原土著:中華田園

這些民族在文獻上最早見於夏代,被稱為“九夷/九黎”,九泛指數量多,實際上見於文獻的多達12種,由北向南分別是:鳥夷、堣夷、畎夷、萊夷、淮夷、島夷、和夷,以及《竹書紀年》所見的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等等。可以肯定的說,這些就是最早的中原土著居民,他們過著田園農耕生活,按照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還有家庭畜牧(禽、犬、豬等),還有米酒,甚至還有音樂(賈湖骨笛和五聲音階)。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成了幾千年中國人的文化背景輻射。

《史記·夏本紀》:禹行自冀州始。……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海。……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海岱及淮維徐州:……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古本竹書紀年》:帝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

但是需要看到,夏人跟這些中原土著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比較緊張的。九夷納貢稱臣,但也時常反叛,即所謂“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後漢書東夷傳),竹書紀年記載,夏桀時,畎夷曾經攻入岐地。

苗人與九夷

苗人與九夷是什麼關係呢?文獻上僅有“苗民”一詞,《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苗民是一種長著翅膀的民族,姓釐,其祖先為顓頊。這就暗示苗民是北方族系,與通說的南方民族有了矛盾。《國語》提到苗人時,與九黎並稱,西漢時期的學者就認為三苗是“九黎之君”(皇甫謐)。先不管荒誕的傳說,比較可信的說法,苗、黎是並存於世的南方族系,很可能三苗的地位還稍高一些,且德性、勇武亦有過之。

《國語·周語》: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國語·楚語》: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複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

問題是,從顓頊帝開始,苗黎民族就與軒轅氏發生了嚴重衝突,繼黃帝與蚩尤大戰之後,顓頊、堯、舜、禹都先後與苗黎作戰,將苗黎族群壓縮到荊襄、洞庭一帶,稍後又從川東和沅江進入雲貴。另外,又將苗人分為三部,流放於三危之地(今河西敦煌一帶),融入西戎之中。

因此,說苗族是最早的中原土著並不完全正確,應該說早期的中原廣泛分佈著南方族系,進入歷史時期之後,大部分融入了華夏族,少部分南遷長江和西南地區。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不保證完全正確。

苗族的基因中,O3M7幾乎佔到一半。

而O3M7不是中原的基因,是從西南進入黃河長江流域後,才出現的。

有些專家考證,O3M7是苗族的祖先進入湖北西部山區後突變出現的。

在鄂西一些少數民族基因中,就能發現O3M7。但中原的民族,尤其是漢族沒有O3M7基因。

也就是說,苗族的祖先應該進入長江或者黃河流域,但沒有站住腳,很快被擊敗又退回了西南。

在今天西南的苗族瑤族等民族,O3M7基因很尋常。

基因的分析,也符合歷史的介紹。

苗族早在原始社會,就從長江上游的四川省,逐步沿著長江到中游地區,進入漢江平原。

此後,苗族的祖先在這裡繁衍,形成了“九黎”。九黎共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9個氏族,蚩尤是他們的大酋長。

結果和炎帝黃帝決戰中,九黎打敗,蚩尤被殺,苗族的祖先被迫逃離中原,有的逃回西南,有的則逃到南方建立三苗部落聯盟。

所以說,苗族是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和漢族有相對親密的關係。

苗族也算是中原的土著,不過只是中原邊緣的土著而已,很早之前就已經離開了。


薩沙


首先要說,咱們這裡,只是對民族源流做追溯考證,所有人不應該亂說任何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其次,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民族後裔,上古時期,其先祖可能發源於中原,但後來很長時間裡,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一代。

苗族ABC。

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共有942.6萬多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苗族,大多居於東南亞地區,皆來自中國,總數應該超過300萬人。

在國內,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湖南及廣西、四川、廣東等地。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有文字;還有湘西、黔東、川黔滇三種方言;部分地區使用侗語或瑤語。新中國建立後,創立了使用拉丁字母的三套苗語拼音文字。 苗族的族源,可遠溯至中華遠祖的炎黃時期。一說,苗族為蚩尤後裔。堯舜禹時代,“三苗”曾是三大部落集群之一中苗蠻集團的主要力量。殷周時代的“髳人”,據說也是苗族的祖先,因為協助周武王伐紂。

秦漢時,居於今湘西、黔東一帶的“五溪蠻”和“武陵蠻”,亦被認為是苗人。公元3-9世紀,苗族陸續西遷至川、滇、黔、鄂。

唐、宋時,住在沅水上游雄、樠、酉、潕、辰五條溪流流域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苗”。

苗族,由於歷史悠久、居住地域分佈廣、方言差別大,所以也有了多種稱謂——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一帶,分別自稱為“果雄”、“模”和“蒙”;有些則以居地、服飾而得名,如“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高地苗”等等。

宋、元時,苗族開始確立封建領主制。明清改士歸流後,逐步發展成為地主經濟。 在長期封建統治下,苗族的反抗連年迭起。清代鹹、同年間(1855-1873)的張秀眉率領的苗民大起義,規模最大,時間最長。1936-1938年,湘西又爆發過大規模革屯運動。

苗族族源考證。

1,在一些苗族居住區域內,很早就流傳著蚩尤是苗人祖先的傳說。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先秦史》中認為,黃帝與炎帝打仗,又與蚩尤大戰於阪泉,其實,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不在涿州而在現在江蘇銅山的彭城之南。呂老先生被稱為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他有他的一套論證。按此說,苗族先祖,當為炎帝。

2,《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固炎帝之族。祝融曾是三苗集團的首領,後面會說到。《大荒北經》說,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黎姓——這應該是九黎之族說法的源頭。《潛夫論.五德志》說,苗民即蚩尤之後,亦姜姓——就是說,還是和炎帝同姓。

3,據徐旭生先生考證,我國上古部族大體可分為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個集團,三苗是苗蠻集團中重要的一支。這個劃分,是按照生存和活動的地域劃分的。《戰國策》對三苗的活動區域,有一個描述。徐先生說,大致“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諸山脈間”。《呂氏春秋》記載,堯曾與三苗作戰,“遷三苗於三危”——三危是現在的岷山。舜也曾和三苗打仗,其崩於蒼梧,葬於九疑,應該是現在湖南的九嶷山,亦名為蒼梧山。史書對於“禹徵三苗“多有記載。近些年,對湖北天門的石家河遺址的發掘,不少學者認為,應該屬於“禹徵三苗”的考古驗證——碳十四測定其年代距今4200-3900年。湖北博物館館長方勤認為,“長江中游一帶是古史傳說的‘三苗’部落所在區域。……後石家河文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當與‘禹徵三苗’有關”。

可以大致得出的結論。

1,不管苗族先祖是炎帝還是蚩尤,總之是和黃帝同時代人的後裔。史書記載,黃帝早大禹三十世,約1000年,就是在距今5000年的時候,苗族的先祖生活於中原地帶,按呂思勉先生的說法,是居於河南一帶。從血緣上,亦與中原華夏族沒有區別。

2,黃帝打敗炎帝或者就是打敗蚩尤後,其後人南遷了,遷至現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堯舜禹和三苗作戰時,基本是在這個地域。

3,司馬遷在《史記》裡,給出了另一種例證。他說,顓頊帝的後代有一個叫吳回的,稱之為祝融,子孫中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蠻夷。後代中叫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祖先,是苗裔。由此可見,第一,從血緣說,同為炎黃後代;第二,從居住地來說,可分華夏和苗蠻;第三,楚國因在南方而曾被看作是苗蠻。司馬遷下面的記載,因為楚國參與春秋戰國的爭霸,又不被看作是苗蠻了。

4,所以,可以說,苗族本與華夏族同祖同宗,只是屬於不同部落和部落集團;在部落聯盟爭做古國共主過程中失勢了,所以才向長江中下游遷徙;當時處於強勢的部落聯盟共主,逐漸形成了“華夏”和“中國”的理念,同時也形成了周邊蠻夷的理念,於是有了苗蠻的說法;苗蠻不是一個而是眾多的部落和諸侯國;後來進入中原爭霸的又被看作是華夏一族,如楚國;稍為弱小而定居於西南地區的,成為了後來的苗族。


一老沈一


關於苗族的說法有很多,而且時至今日還無法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有一些專家認為,苗族其實進入中原的時間比較長,而漢族是後期進入中原,從那時起苗族和漢族之間就出現了矛盾和分歧,併發生過三次戰爭。在經過這些戰爭後漢族取得了勝利,而苗族失敗了。

在中國歷史上苗族和漢族之間的戰爭比較激烈,而且當時苗族為了可以和漢族進行長期的抵抗,防禦漢族入侵苗族,還修建了長城,這座長城叫做苗疆長城,位於湖南。但是無論如何,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民族,戰爭失敗後就要屈服,而漢族因為在苗漢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就霸佔了中原,而苗族從此被驅逐出去。很多專家和歷史資料中都比較支持這些觀點,不管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都不能否認的是苗族確實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

另外有的史學家認為,苗族和漢族本來就是同源,當時中原出現了三個比較強大的部落,其中比較強大的部落就是東夷部落,實力稍弱的是華夏部落,其次就是南蠻部落。而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炎帝黃帝就來自華夏部落。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當時秦國的君主就是來自於商代的惡來,這個族群的祖先源自東夷部落,當時的齊國就位於東夷部落的區域,而楚國的土地上生活的是苗族和楚人。

所以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早在兩千多年前,苗族和漢族其實就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以說苗族和漢族屬於同宗。而且包括苗族在內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是歸屬於我國早期的本部民族,而非外來民族。只不過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發生了很多次的融合和分裂,戰爭頻發,這些矛盾引發了民族間的差異,而且中國古代比較重視北方地區,這樣也加劇了南方少數民族和北方漢族之間的矛盾,當然這也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但是除去苗族和漢族之前的分歧和差異,大部分的史學專家都認為苗族和漢族是同宗,也是關係緊密的存在,苗族和漢族在信仰和文化方面都是相同的,對於苗族是否是早期的土著已經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苗族和漢族都是源於中國本土的本部民族。


漠外孤舟


苗族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據傳說,苗族的先祖就是上古時期,赫赫有名的戰神蚩尤,而那時候的苗族就是蚩尤手下的九黎各部。

炎黃時期及之前,苗族都居住在今天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被炎黃部落稱之為東夷。隨著社會和人口的發展,炎黃集團與東夷集團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而發生逐鹿之戰。


最終,蚩尤戰敗,大部分東夷人融入炎黃部落,因此華夏民族的普通民眾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說法,而其他的東夷人則向南遷徙到江漢平原,苗族的歷史進入“三苗時代”。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中來,苗族是中原最早的土著嗎?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是不是中原土著,要看從什麼時間段說起。

如果就炎黃部落進入黃河中下游為節點來看,苗族可以算是當時的中原土著;但如果按照人類遷徙的過程來看,或許就算不上了。

因為在苗族的先祖進入中原以前,中原地區生活的都是正宗的土著小黑人,而苗族的先祖則是來自非洲的智人。


智人從東南亞進入中國後,一部分向東北繼續前進,發展成後來的東夷族群,一部分繼續向北,經過橫斷山脈到達青藏高原東部,發展成為古羌族群,而後來古羌族群繼續從青藏高原向東遷徙,到達黃河中下游並與東夷人展開戰爭。

東夷人戰敗後又不得不沿著祖先來的路線而往西南遷徙。

在智人到達中國之前,中國的土著就是人們熟知的元謀人,山頂洞人北京人等,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如今的中國人,幾乎就沒有元謀人與北京人的後代。


也就是說,這些正兒八經的土著,被後來到來的智人給消滅融合了。

因此說,苗族是否為中原土著,要分時間節點來看,如果就以智人到達中國後,並爆發逐鹿之戰前的中間這段時間來看,苗族就可以看做是土著了。


Mr與川


苗疆一直以來給人就是很神秘的感覺,而苗族的蠱毒也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迷。加上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裡,很少與外面的有聯繫,所以 就更加的更人以神秘感。

苗族一開始確實是起源在黃河流域,我們都知道三皇五帝世代,炎帝黃帝大戰蚩尤,苗族人就是蚩尤的後代,而蚩尤部落就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地區。是不是很多人覺得錯了呢?苗族不是南方嗎?怎麼跑到北方去了。

蚩尤部落一開始確實就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炎帝黃帝是在黃土高原,但是之後黃帝炎帝部落一直沿著黃河向下發展,也就導致了這三個部落之間也是戰爭不斷。之後炎帝黃帝聯合大戰蚩尤,蚩尤被打敗,當時蚩尤的九黎部落也就開始南遷,這個也是苗族一開始的由來,其實一直到現在苗族人都還流傳著蚩尤的傳說。

再說中原,中原地區我們現在一般比較認為河南就是其代表,而前面說了蚩尤的九黎部落當時就是在河南,山東地區,而苗族人就是蚩尤的九黎部落的後代,所以從這點來說,苗族人就是中原土著人,之後南遷才發展成為了現在的苗族。

南方我們都知道山區比較多,而苗族人南遷之後也就成為了這些大山的主人,據說現在很多雲貴,湘黔地區的一些民族都是和苗族有分不開的關係,比如就說土家族,據說土家族其實就是苗族的一個分支。

現在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那就是中華民族。


中國歷史研究所


東亞大陸早期人類遷徙史與今天的狀況有很大不同,南方族系曾經深入北地,後來又出現回遷,都存在世界史背景,需要用很廣域的視角才能看清。


早期中原土著:中華田園

這些民族在文獻上最早見於夏代,被稱為“九夷/九黎”,九泛指數量多,實際上見於文獻的多達12種,由北向南分別是:鳥夷、堣夷、畎夷、萊夷、淮夷、島夷、和夷,以及《竹書紀年》所見的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等等。可以肯定的說,這些就是最早的中原土著居民,他們過著田園農耕生活,按照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還有家庭畜牧(禽、犬、豬等),還有米酒,甚至還有音樂(賈湖骨笛和五聲音階)。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成了幾千年中國人的文化背景輻射。

《史記·夏本紀》:禹行自冀州始。……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海。……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海岱及淮維徐州:……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古本竹書紀年》:帝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

但是需要看到,夏人跟這些中原土著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比較緊張的。九夷納貢稱臣,但也時常反叛,即所謂“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後漢書東夷傳),竹書紀年記載,夏桀時,畎夷曾經攻入岐地。


苗人與九夷

苗人與九夷是什麼關係呢?文獻上僅有“苗民”一詞,《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苗民是一種長著翅膀的民族,姓釐,其祖先為顓頊。這就暗示苗民是北方族系,與通說的南方民族有了矛盾。《國語》提到苗人時,與九黎並稱,西漢時期的學者就認為三苗是“九黎之君”(皇甫謐)。先不管荒誕的傳說,比較可信的說法,苗、黎是並存於世的南方族系,很可能三苗的地位還稍高一些,且德性、勇武亦有過之。

《國語·周語》: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國語·楚語》: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複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

問題是,從顓頊帝開始,苗黎民族就與軒轅氏發生了嚴重衝突,繼黃帝與蚩尤大戰之後,顓頊、堯、舜、禹都先後與苗黎作戰,將苗黎族群壓縮到荊襄、洞庭一帶,稍後又從川東和沅江進入雲貴。另外,又將苗人分為三部,流放於三危之地(今河西敦煌一帶),融入西戎之中。


因此,說苗族是最早的中原土著並不完全正確,應該說早期的中原廣泛分佈著南方族系,進入歷史時期之後,大部分融入了華夏族,少部分南遷長江和西南地區。


歷史咖啡


沒錯,苗族是最早的中原人,可以叫「中華族」。苗族、瑤族、畲族的特徵血統,是O3d-M7。幫助苗族蚩尤打仗的夸父,特徵血統是O3d-M159。在5000年前,蚩尤和夸父,被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聯軍,驅逐到南方,所以成了「南蠻族」。

3萬年前,盤古向北遷徙、抵達山東泰山,血統O3。盤古在泰山打獵,生育伏羲。伏羲原名庖犧,是煮牲口的廚子。伏羲生育太昊、太昊生育少昊,血統O3γ-F11,繼承地盤、留在泰山,為東夷族。伏羲的其它後裔,只能向西遷徙,散播到各地去。

其中,蚩尤夸父O3d,遷徙到中原,到1萬年前,農業興起、種植小米/粟,物產豐饒。O3α-F5遷徙到西安,從西域學會小麥,法號神農,為西戎族。O3β-F46遷徙到北京,從漠北學會馬車,法號軒轅,為北狄族。

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聯軍,戰敗中原的蚩尤夸父聯軍,於是乎,苗族、瑤族、畲族,成了南蠻族,不再是中華族。經過堯舜禹的多次南征,目前,蚩尤夸父血統,已經流落到了湘西湖南、廣西廣東、東南亞柬埔寨。


醉哪吒


沒辦法斷判,如有民國前的老照片可作出判定的,中國各民族並不血統溶合,僅生產製造技術相溶合,但掌握成自己的技能後,用自身邊材料製造自用品的。

判定一個民族由哪遷去已經不可能,所以只可認同人家自創世史的所述。

但中塬某王朝被替代後其貴族遷入西南區域,用房屋式樣仍可辨出的。另是其民族尚色,也可由王朝更替中五行色相生克推斷是哪王朝貴族的。然而必須是中華民國初期及以前的照片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後移風易俗太重,不可為據為憑了。即土司統御各民族的的房屋式祥與尚色,可為憑證判斷是中塬哪王朝貴族的。

而西南各少數民族除原土著及羌族外,都由盤古.女媧.有巢.燧人.神農.夸父.后羿.共工.刑天.蚩尤.堯.舜.禹.夏.商.周.秦.宋.元構成,而東及東南由夷.越.粵人與秦人.唐人.宋人.明人構成。西北由鬼.戎.胡.匈奴.突厥.西域人構成。北及東北由因紐特.鄂倫春.狄.女真.突厥.金.遼.蒙.滿等人構成。他們圍成的中間地帶為:中塬.中州.中廓.中原.中國。中間地帶的人朝代替更,一波波的來,一波波的走離,永沒周邊各方固定。即居中塬者是爭王得勝者暫居之處,新王入駐老王遷出。

中央王居地域由:

崑崙西麓.崑崙中部.賀蘭山.歧山為先古地。

中古以嵩山為中,但這時嵩山是天地之中了,只可建觀星臺,人王不得居了,從而人祖炎帝居嵩山東的淮陽,再換王中與東不得居,只可居於嵩山西了,王陵也在安西的西安。

武則天自封自是天照大神又是蘆舍那佛,而遷都京入洛陽帖近嵩山,且唯一封嵩山者,只不過用罪己誥表達,且現有金冊為證,王陵建於北氓,意為頭枕嵩山腳踏黃河,構成山水全攬態。日本人仿唐也將皇稱天皇及天照大神續任者。

宋立都京與嵩山與淮陽之間的開封,開封為開了封禁的意思,且將墓園建於貼近嵩山的鞏縣,鞏縣是根基鞏固意。金侵入遷京都於蘇杭。

元蒙建夏都京於燕州,現稱北京處。

明原想建京都於淮陽東的安徽鳳陽,地下水太大,而建都京於長江南岸的南京,奪王權者遷都北京。朝鮮人仿明朝但接漢朝式的官帽與服飾。中華民國用南京為京都。

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用北京為京都。

由此可見:帝都建於嵩山的東西兩向上,元朝後改成偏南北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這只是個100多年前流行的故事而已。

苗族原住說、漢族外來說,是19-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起源論。

如同漢族以黃帝為始祖一樣,苗族普遍以蚩尤為始祖。

在中國古史的文獻記載中,黃帝與蚩尤是互相敵對的,最終黃帝戰勝了蚩尤,蚩尤的部落只好向南、西遷徙,黃帝“竄三苗於三危”,成為中原的統治者。這個故事成為苗族原住說的基本母題。

苗族原住說的起源是100多年前,這個觀點之所以能夠流行,其實是為了推廣另外一個觀點——漢族西來說。

晚清民初,中國遭到列強的嚴重侵略,一種劣等種族的思維在中國蔓延。

晚清的漢民族主義者為了能使中國人躋身於優等種族之列,極力烘托漢族的始祖黃帝也是殖民者的身份——來自西方巴比倫的黃帝,擊敗原住民蚩尤和苗族,最終統治中原。他們希望通過這個故事,使得黃帝及漢族擁有與歐洲殖民者等同的歷史。

提出這個觀點的是法國學者拉克伯裡(Terien de Lacouperie),隨後被梁啟超、蔣智由以及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民族主義者所採信。

古史的傳說其實是不可考證的。只是這些故事在特殊時期,發揮了特殊作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