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國由“大學擴招”變成“技校擴招”,資源傾斜技校,能培養出德國那樣的優秀技工嗎?

蕭子北


只會好一點點,但絕對不可能,我已經多次談過我國之所以出現技工荒、之所以沒有德國那麼多優秀技工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國存在幾大嚴重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是不可能跟德國相提並論的。

我國缺少像德國那樣的優秀技工的主要原因如下:

1、職業教育薄弱。一個以製造業立國的國家,理應重視職業教育,理應與高等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可現實是大家都削尖腦袋考大學,認為讀大學才有出息,而技校則沒人願意讀,而技校都是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學生迫不得已才選擇的,像這樣的現狀,哪會有什麼工匠呢。

2、社會地位低下。在國內,做一名技術工人是沒有地位的,被國人認為是沒出息的象徵,當別人問起自己職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願意說自己是一名技術工人,因為總覺得做一名技工就是矮人三分,可見,做一名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既然大家都這樣看待技術工人,那年輕人又怎會願意讀職業技術學校、又怎會願意做一名技術工人呢。

3、浮躁的社會心態。現在的企業家,大多都只講求眼前利益,對技術沒有半點敬畏之心,企業家只認為管理重要,認為銷售重要,唯獨技術不重要,認為只要自己有錢,什麼都可以買來,包括核心技術和技術人才,所以不注重對技術人員的培養,結果就換來了技術人員用腳投票了。

4、畸形的人才觀。月薪9000的高級技工被辦公室文員鄙視;一個3000元的辦公室職位被無數大學生哄搶,而月薪8000的技工工作則無人問津,種種現象說明,國內的人才觀是畸形的,大家認為坐辦公室吹空調的白領才是人才,而覺得在車間幹活的人就是沒出息。而人家德國呢?全社會都非常尊敬和重視技工人員,德國前總統就說過:“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師”,可見,人家是多麼的重視技術工人,這也是原因之一。

5、薪資待遇太低。在國內做一名技術,只能用“吃不飽,餓不著”來形容技工的收入,雖然最近經常鬧技工荒,媒體經常說月薪8000元都招不到一名合適的技工,可實質是大多數的技工人員工資只停留在4000-6000的水平,要求那麼高的工作,再加上又苦又累,但工資只有那麼一點點,誰願意幹呢?可人家德國的技工就不同了,他們的收入遠高於社會工資平均水平,一些有經驗的技工的收入有可能高於醫生和大學教授,具有特殊才能的技工的收入堪比總經理,有這麼高的收入,大家才願意一輩子做技術,才願意終身不換東家。

以上五點才是導致我國培養不出像德國國內那樣優秀的技工的主要原因,而由“大學擴招”變成“技校擴招”只能解決五大問題中的其中一個,所以只能說有一點點作用,但並不能完全解決技工荒問題,也難以培養出如德國技工那麼優秀的技術人才!


設計製造迷


不可能,我是32年前技校畢業的,在國企唐山鋼廠是鉗工工人技師,每月扣除五險一金,技師費500元加在一起,只到手3000多塊錢。正科級幹部,每月1萬多,獎金是我們工人平均獎金的10倍。處級每月2萬多元。差距太大了。年輕的學生沒人想在一線工作,都是想當領導,專營怎麼拍馬屁找後臺送禮。這就是現狀。


用戶4471568929397


我國的大學擴招已經進行了2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已經世界第一。所以,從數量上來說,我國的大學擴招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是,當我們在評估這段擴招歷史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的大學生就業並沒有想象那麼的好,也就是說,大學擴招只是讓大多數人進入了大學,但是他們可能沒有獲得他們預期的成果:找到一份好工作,成就一段好人生。而且,社會上需求的人才,大學也好像沒有培養粗來,特別是職業人才。於是,國家採取了轉向的措施,從大學擴招轉向職業教育擴招。

當然,我並不認同題主所說的“技校擴招”,因為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都有,其中最低的是技校,其次是高等職業教育,再就是職業應用型本科教育,還有應用型碩士、博士。這些都是職業教育的範疇。因此,我們國家現在講的職業教育的擴招是對現有大學擴招的修整,也是針對社會需要的修整。

我國能否培養出德國那樣的優秀技工,我覺得短期內還很難,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思想的轉變困難

我國對於職業教育的思想總是覺得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得很多優秀人才不願意從事職業教育,最後從事職業教育的都是非優秀人才。這會使得培養成本和培養過程更艱難,而且成功率會降低。所以,目前思想不變,要想成為德國那樣優秀的技工是很困難的。

第二,良好的師資缺乏

職業教育需要的是雙師型的師資。這些師資既能夠講好理論課,更重要的是能夠帶領學生到生產一線進行指導。但是,當前,我國雙師型教師缺乏,主要原因是國家相關政策不到位。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橋樑好沒有完全打通,在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等方面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制度體系。

第三,實習企業缺乏

職業教育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實習,在德國,國家有相關的法律,企業必須接受學生的實習。而且國家會根據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數量和質量,給於一定的稅收方面的見面,從而增加企業的積極性。但是,我國目前企業對於學生實習意願不強,即使去實習,也是隻讓學生參觀,很少真正參與到一線的工作,從而讓實習變成了參觀。效果不佳,這除了安全考慮,也有其他因素,企業不能從實習中獲取更更多的利益,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


綜合來講,我國現在這種改革思路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我是義哥,歡迎關注“義哥說教育”,一起探討教育問題。


義哥說教育


不是學校培養的問題!一個技工的成長是積年累月的,當他從學校出來工作,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穩定的環境是不可能成長的,更不用說是一個群體啦!過去在大學讀了工科的,畢業後分配工作基本都到國企,然後會有個師傅帶,慢慢才能成長起來,生產部門的領導都必須是技術型的。現如今的社會這樣的幾乎沒有了。所以很難出優秀的“工匠”!


阿豪133925451


我是文革後78年進的技校。當時學風很濃,夜上都上自習課到9點半。我們這一屆基本上都能快速溶入車間,成為生產一線的新生力量。但我們後面的學弟學妹真的難以言盡。車工連基本功磨刀都彆扭,銑工連不同的刀具轉速都弄不拎清。唉都是這個社會現實害的。進廠當工人,一無地位,二無前途,三無待遇保證,在當今社會中打工的是社會的最底層,能夠養家餬口就燒高香了,那還能靜下心來當工匠噢!


雪山龍11


我是一名70後,一線工人,我現在拼老命的在我兒子身上投錢,不管他今後如何,就是不讓他幹工人,這就是現實,工人地位低,工資不高,無任何可以保命的資本!工廠垮了就失業,再有技術不會拍馬,國企裡面都是底層,有點門道的都到二線享福了,有後臺的都成職員了,有關係的都當中幹了。幹工人真的看不到明天。我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是我還是覺得不能讓我兒子幹工人!


用戶5317676615209


你說的只能是個想法或者以後的發展方向,德國的技術工人到我國工作,我們稱他們為裝配工程師,,他們的技術水平真的是高,當年在三峽大壩工程工作的德國人,就在我國最多幹半年就回去,他們自己說如果不回去,他們就會跟不上德國的工作水平了,他們自己就有危機感。我表弟當年就給三峽工程送燃油。


通化市傢俱美容


我是高校的,我們學校從4個專業(文革前)到80年代未9個專業。90年代未12個專業,在校生約6000人左右。2000年到2004年短短4年時間,合併,擴招在校生近40000八,增加了近7倍,2O10年至今,專科停招,在校生也在30000萬人以上。大學擴招以近20年,硬指標(學生數)達到了,可是質量差太多了。專業設置更是與社會脫節,藝術類(表演,音樂,戲劇,播音主持,舞蹈,美術……。體育,計算機)除了專業院校外,每所綜合類大學都有這些高收入學科,且佔到總數近三分之一強。畢業證到手了,沒有適應社會的生存技能,就業難了,找個服務行業的低收入工作(沒面子)不想幹。找個技術含量高的體面崗位,幹不了。另外基本上是驕生貫養的獨生子女,父母捨不得,父母的父毌更是捨不得,寧可讓他在家啃老,也不願讓他去做他能做(沒面子)的工作。若不是這些面子文憑,而學的是社會需要的電工,化工,機械工(車,鉗,焊……。),木工,建築工,汽車修理工,製造……。這樣畢業即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已所學才華,學為所用,各盡其才。國家若能把大學不且合實際的專業撒消,所用資源(人,錢,物)轉投名符其實的技工專業,對提高就業,穩定社會,是非常必要,切實可行的。


用戶104958476273


大學擴招多年,確實讓很多年輕人拿到了大學文憑,但是有文憑並不見得有能力,結果就導致大量高校畢業生成了新的“剩餘勞動力”。除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就業相對容易外,其他非重點大學畢業生要相對難多了,儘管也可能會暫時就業,但是職業流動性非常大,這就說明目前大學擴招後遺症是明顯的,即專業實踐性很差,導致大學所學的專業理論,與工作實踐有著很長的距離要走。

按題主假設,如果把大學擴招變成技校擴招,資源傾斜到技校這塊,是否能培養出德國那樣優秀技巧呢?如果僅從目前社會風氣和年輕人擇業觀來看,顯然不可能達到德國培養技巧人才的水平。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高校畢業生之所以在就業方面比較難,恰是因為現在很多用人單位都過度看中學歷,甚至是否為雙一流高校的文憑,這才導致絕大多數普通高校畢業生在擇來方面沒有任何優勢。同時,在實際用人單位選擇高校畢業生時,明明需要側重於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卻沒辦法實現所願,因為如今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很多都缺乏實踐經驗,更不要說有很好的專業素養了。而這種供需矛盾將會長期存在,因此,近幾十年內還真難改變。

技校擴招雖然有可能,但是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目前也正處於探索階段。儘管現在已經有一些大型企業在嘗試和技術進行聯合培養人才,但是問題在於這些人才能否留得住?從目前就業流動性很大的特點來看,有多少企業願意與技校深度合作呢?但是有一點目前已經從市場需求看出急需,那就是高校畢業生從大學畢業後,如果能進入技校進行專業的重點培訓學習,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然而,從社會用人觀,家長和孩子的擇業觀來看,都有一種急功盡利的不良心態,用人單位不願意花大力氣培養人才,而年輕人從高校畢業後急著想找一份既能掙高薪又有較好的工作環境,哪還有精力去技校再培訓專業呢?如此說來,即便技校再擴招,如果全社會都不營造先看能力,後看學歷的良好氣氛,很多年輕人也瞧不上技校,更不願意去技校學習。


寒石冷月


技校還用擴招啊,不要錢敞開大門都沒有家長想把孩子送去。前程灰暗,一輩子底層,家家都是一個娃,誰捨得親手把孩子送到那種學校?

話說技校也不是沒有輝煌時刻,我1989初中畢業,當時很多學習中上的孩子上了技校,因為包分配,因為考上了技校就有鐵飯碗了,不僅不交學費國家還發生活費,那會兒很多孩子寧肯上技校不肯上普高。後來呢?這一批人經歷了什麼?下崗,失業,再就業……有些人四五十歲了四處打工,交不上社保……有這些經歷的人,誰會讓孩子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