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朝沒有出現七國復辟?

明天壞女人


長空澹澹孤鳥沒,

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

五陵無樹起秋風。

—唐·杜牧《登樂遊原》

漢朝,一個被後世兩千年來的中華子孫們最廣泛認同與讚許的偉大時代,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最重要的發端之一,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源頭之一,樹立起了中華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心。

中華民族何其有幸,在自己的童年時代就擁有了一個極其輝煌的強盛時代,並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天佑中華,天耀中華!<strong>

為何漢朝在開國後沒有出現七國復辟?

為何漢朝在開國後沒有像秦朝滅亡後出現了短暫的分封諸侯現象?

首先筆者從政治制度層面做一個分析。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評論漢代政治制度時說:“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

錢穆又說過 “兩漢吏治,永為後世稱美”。

漢朝整體的政治制度被歷代諸多帝王將相和學者精英推崇倍至,很多制度經過了完善改進,沿用至今。

漢朝“簡單實用,廉潔高效”的政府作風,成為兩千多年來知識分子心中“最好的士人政治時代”。

漢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帝國之一,必定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和優勢。

大家細心觀察漢朝政治制度,尤其是漢初,就會發現制度化的政府,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現代政府和國家概念,也被我們的祖先簡單使用著。

在漢代的中央政府裡,有所謂的“三公、九卿”,這是當時政府裡的最高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strong>

在當時,丞相主管行政,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主管軍事,雖與丞相尊位相等,但卻不干預其他政事。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所以說他是副丞相。

中央政府分成九大部門,稱之為“九卿”,九卿有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這些官員俸祿都是二千石,又稱中二千石,以區別於郡太守地方行政長官。

漢代的地方政府,分郡與縣兩級。行政區域劃分而講,漢制是非常值得後世稱道的。

漢代全國劃分為一百多個郡,一個郡下轄十到二十個縣。漢代地方行政區域劃分與近代相比較小。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中央政府的九卿平等。

漢代每郡每年都有向中央上呈計簿,計簿就是各項統計表冊,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績。在九十月間呈報中央,這叫上計。

中央還會下派特派專員刺史到地方督察指導。這些刺史,隸屬於御史丞。

漢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刺史區,刺史的調查項目主要是漢政府規定的六條考察,六條之外也就不多管。<strong>

地方實際行政責任,是由太守負責的。在皇宮裡還有十五個侍御史,專門劾奏中央乃至皇宮裡的一切事情的。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見,都報給副宰相御史大夫,之後報告給宰相。

我們可以看到,漢朝皇帝和政府的關係,皇帝代表著國家,而丞相則代表政府,皇帝給予丞相組織政府的權利,皇帝和丞相有各自的職權範圍,不能互相干涉。

古代說“拜相”,就是王或皇帝,將國家託付給某個人。漢朝皇帝有“內廷”,漢朝丞相有“外朝”,除非有事關國家安危的大事,其他一切政務都交於丞相處理,當然軍事和監察除外,軍事歸太尉,監察歸御史大夫。

簡單說就是皇帝只是作為最高權威和國家統一之象徵,將政府委託給丞相,將軍隊委託給太尉,將監察權委託給御史大夫。丞相類似於現代社會的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太尉就是軍隊的總參謀長,御史大夫就是最高檢察長兼副首相。

丞相自己有有一個秘書處,叫“十三曹”,也是主要辦事機構,上面所說的九卿和十三曹諸位長官就是中央政府最高端。

漢朝地方有郡縣兩級政府,郡長官同中央九卿長官同為食慄兩千石,保證地方和中央的平衡。

<strong>

郡管縣,中央管郡,漢朝如此廣大卻一共只有三級政府,卻高效廉潔,將漢初由於秦朝的暴虐統治和秦末大規模戰爭造成的混亂,經濟頻臨破產的不利情況逆轉,並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在廢墟中重建一個強盛帝國,漢朝政治制度的優越可見一斑。

好的制度必有其公正性,壞的制度則多為私心和私慾,好的制度造福於大眾,壞制度只會讓某個利益集團得到他們的利益。

漢朝一開始輝煌,就在於幾代帝王尊重傳統制度,後來的兩次社稷傾覆則就是後世帝王出於私心和私慾破壞這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最終招致亡國。

正是因為漢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優越性和合理性,使得自漢建立後任何諸侯國以及野心家們妄圖裂土分封、實現獨立的企圖從制度上被限制和消滅了。<strong>

其次我們來看看漢朝的官員選拔制度如何保證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漢朝開始,除了天子即皇帝之外的一切封建世襲制度都已推翻,龐大的國家靠誰來管理呢?

答案是,靠各級官員。

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一個最主要的大題目——選舉制度。

漢代關於選舉制度,要到漢武帝以後才漸趨定型。

漢代已有了太學,學生考試畢業分兩等,當時稱科。

甲科為郎;乙科為吏。郎官是屬於光祿勳下面的皇宮裡的侍衛。遇到政府需要人,就從這裡面挑選分發。

當時定製,太學畢業考試甲等就得為郎,則郎官裡面便進入許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卻不都是貴族子弟。考至乙等,回到起本鄉地方政府充當吏職。吏是地方長官的下屬。

漢代的選舉制度,歷史上稱為鄉里選舉。當時各地人選舉人才到中央,大體有舉賢良、舉孝廉等方式。

自漢武帝開始舉孝廉逐漸形成一年一度的制度性規定。自漢武帝后,做官的人漸漸都變成了讀書出身了,仕途只有孝廉查舉一條出路。

漢代從昭宣以後的歷任宰相,幾乎都是讀書人,他們的出身,也都是有地方選舉而來的。

漢代官吏的任用規定,地方長官必須由中央委派,太守如此,縣令也如此,但郡縣的掾屬,必得本地人充當。這一方式為後世歷史王朝所沿用。

正是因為漢朝開始將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的選拔任用權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杜絕了地方官員、地方豪強勢力插足官員選拔,干涉朝廷官員行使職權的可能性,地方諸侯即使想要搞獨立也因為沒有當地官員的支持,無法將之變成現實。<strong>

第三個方面,從漢朝的兵制來看中央政府如何防止出現諸侯國軍事實力過大進而威脅國家統一。

漢代兵制是全國皆兵。一個壯丁,到了二十三歲才開始服兵役。壯丁二十受田,可以獨立謀生,但要他為國家服兵役,則應該顧忌他的家庭,所以當時規定,從二十三歲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儲蓄來抽身為公家服務了。

漢代的兵役,分為三種。一種是到中央作“衛”兵;一種是到邊郡作“戍”卒;一種是在原地服“兵”役。

漢代中央軍隊有兩支:一直稱為南軍,是皇宮的衛隊;另一支稱為北軍,是首都的衛戍部隊。各地壯丁輪流到中央作一年衛兵。衛兵的待遇是極優的,來回的旅費由中央供給,平時的吃穿也不用衛兵自己花錢。

當戍兵一切費用都要自己負擔。在先秦封建時代,國家規模小,所以要到邊疆戍邊,只要半天路程,來回不過五天。漢代戍邊,沿襲傳統只要三天。可以不親自去,只要一天出一百個錢,三天三百錢,交給政府,便可以免戍。政府用錢另僱一人,這是一種變通的做法,保證了勞動力不會因為服兵役而流失,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駐軍“戍兵”的素質,使得地方駐軍不可能擁有太大的戰鬥力,只要夠維護地方治安即可。

漢朝郡長官除了有行政長官太守,還有軍事長官都尉,地方駐軍“戍兵”都由都尉管轄和統領。

漢朝除了規定外的兵役,民間還有志願從軍的義勇隊。報名從軍,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這風氣在北方邊郡特別盛行。

當時全國最精銳的士卒基本上讀集中到了南北兩軍,保證朝廷擁有對地方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威懾地方妄圖獨立分裂的種種勢力。

第四個方面,從財政稅收制度方面看看漢朝如何防止諸侯國做大。

西漢初年漢高祖一度施行抑商辱商的國策,據史書記載“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呂后時期,“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到了漢文帝時期因為匈奴的威脅導致邊患加劇,而駐防所需要的軍人與日俱增,擺在西漢政府眼前的是迫在眉睫的軍糧問題,為了抵禦外患朝廷只能對外開始賣爵位,“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

漢景帝時期也執行這個政策,基本滿足了政府的需要,商人地位獲得一定提升,政府也得到了需要的糧食。

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四面出擊。東南“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西南“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裡,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東北“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北面“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

大規模的征戰、徵發兵役、徭役、賦稅,導致“藏錢經秏,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漢武帝開始不僅賣爵位,還開始賣官職。<strong>

“置賞官,命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餘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為了應對社會危機,漢武帝最終採取了兩項措施進行整治:

第一就是幣制改革,《史記·平準書》記載:“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造錢幣以澹用,而摧浮淫併兼之徒。”通過不斷製造和淘汰貨幣來打擊商人。商人的應對方式是“積貨逐利”。

第二:“算緡”改革,就是開始徵收商人的財產稅即“算緡”。漢武帝又發佈告緡令。所謂“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

漢朝廷縱容官吏對財產稅進行打擊性徵收。據記載這次行動的成果很大,“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

與此同時,根據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建議實行鹽鐵專賣,“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

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法,“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通過以上措施, “縣官有鹽鐵緡錢之故,用益饒矣。”

漢昭帝始元六年初春,諫大夫杜延年“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後”向大將軍霍光建議:

“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明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

會議爭論雙方一是儒家代表人賢良文學,另一方就是這些政策的策劃、執行者桑弘羊。這次會議對後世影響極大,此次會議通過對鹽鐵酒榷政策的討論。大會結束後,西漢朝廷做了一定的讓步,“罷榷酤官”,但是繼續實行鹽政專賣制度。

“鹽鐵專賣”等一系列財政措施,使得漢朝中央政府和郡縣兩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終於得以解決,國家財力大增,財富的絕大部分掌握在漢朝廷手中,地方政府以及各分封諸侯國所得相當有限,基本上靠朝廷下撥解決地方政府運轉和各級官員俸祿的開支,各諸侯國財力有限,發動叛亂分裂的本錢極其有限,難成大事。<strong>

最後一個方面,漢朝廷自建國開始,持續不斷的削藩政策,使得各分封諸侯國最終喪失了一切獨立復辟的可能性。

漢高祖劉邦在建國後,就實行周朝的分封制,還是實行秦國的郡縣制,多次召開廷議,大臣們議論紛紛。

周朝實行分封制,延續了八百年;秦朝實行郡縣制,延續了短短的十三年。

劉邦就想到了他自以為是個絕妙的好方法——郡國並行制,同時實行兩種制度,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分封了九個諸侯王和其他一些異性諸侯王。

隨著漢朝朝政的穩定,劉邦發佈了“非劉氏不得稱王,否則天下人共擊之”的政策。

隨著時間的增長,日益膨脹的的諸侯王成為了威脅漢朝中央的一股重大勢力。諸侯王與中央的關係日漸疏遠,有些驕奢淫逸至陰謀造反,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漢文帝時期,文帝在賈誼的建議下,對諸侯國採取強硬政策,削減過於龐大的領土,重新調整他們的疆域版圖,縮小他們的勢力範圍,便於控制。

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接受晁錯的建議,進一步削藩。<strong>

晁錯太過激進,削藩政策一出便引起了諸侯國的反抗。最終爆發了名為“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的“七國之亂”,晁錯也因此被斬,但是“七國之亂”最終被漢朝廷平定,削藩政策進一步的進行了下去。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的推恩令成為了漢武帝的削藩之策,也是最受諸侯王子們歡迎的政策。

推恩令就是諸侯王讓自己的恩澤推廣,將自己的的封地不僅僅分給自己的嫡長子,其他世子也有封地。

推恩令看似沒有什麼,但實際上大大削弱了諸侯的勢力,各諸侯國已經沒有實力與朝廷對抗。

漢朝還在諸侯國之間設置了郡縣,把守各軍事和經濟要地,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到漢朝建國八九十年後,曾經強大的各諸侯國已經不值一提,對大漢王朝再也構不成任何威脅了。<strong>

經過施行以上幾個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漢朝徹底杜絕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避免了分封各諸侯國的獨立分裂傾向,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保持了國家的高度統一,秦亡後山東舊六國復辟的局面再也未曾出現。

這是漢朝國家各項制度的巨大成功,也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其中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千秋萬世的後人仿效和學習!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strong>


落日蒼茫風才定


七國復辟的可能被劉邦消滅在種子狀態,芽都沒有發,談什麼復辟!

七國指的是戰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秦國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原六國貴族蠢蠢欲動,隨後紛紛復國。

然而,隨著項羽西楚政權的崛起,為了便於號令諸侯,又將各諸侯勢力重化分。

由於秦國是眾矢之的,秦王子嬰投降後被殺,原秦國關中之地被一分為三,分別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佔領,秦國徹底滅亡,自沒有復國的希望。

其餘五國只有魏王豹被封西魏王,臧荼被封燕王,韓成被封韓王,田都被封齊王,但是它們原勢力範圍都被分化,現勢力縮小。趙國不在項羽的封分之列。

隨著楚漢戰爭的發展與結束,天下勢力重新劃定

魏國被劉邦消滅。

西楚國滅亡。

齊國最終由劉邦長子劉肥掌管。

張耳被封為趙王。

韓王信被調往馬邑,抵禦匈奴。

韓信被封為楚王,都下邳之地。

燕王臧荼仍統領燕地。

到此,原七國除秦國、魏國外,其餘五國以不同的形式與性質,又一次悉數登場。

劉邦稱帝之後,除齊國不變,餘四國又重新洗牌。

燕王臧荼謀反被滅,燕王之位先是由其盧綰繼承,後改為劉邦七子劉建。

韓王信投降匈奴,後被劉邦消滅。

張耳之子張敖因罪,封國被除,趙國由劉邦三子劉如意掌管。

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以謀反罪被殺。

至此,原戰國七雄的陰影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劉室宗親,也就是劉邦的兒子紛紛成為新的諸侯王。按年齡排列如下:即劉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外加唯一的異姓王——長沙王吳芮。

如此一來,漢朝徹底擺脫了原七國陰影,天下完全由劉邦把控,所謂的七國已經成為歷史塵埃。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個問題所涉及到的應該是出現在“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這場在西漢初期所出現的“諸侯王”叛亂事件。

當時,西漢在位的皇帝是“漢景帝”,而直接導致“七國之亂”發生的導火索,便是當時擔任“御史大夫”的晁錯提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的諫言。

於是,就在漢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便採納了晁錯後來所呈上的《消藩策》,先後下詔削奪了楚國、趙國等諸侯國的封地。

要知道,削奪封地也就意味著,諸侯王就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完全沒有了實權,更進一步來說的話,那就是侵犯了當時各位諸侯王的既得利益。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那些被削奪封地的諸侯王當中,自然會有人忍不住站出來“搞事情”,也果不其然,在被削奪封地之後不久,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除了被剝奪了既得利益,叛亂的七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地抱團,主要源自於自劉邦以來“混亂”的“封王”政策。

我們都知道劉邦在入主關中,建立西漢王朝之後,為了嘉獎有功之臣便大肆封王,除了自家“劉氏皇族”依照倫理綱常進行“封王”之後,還封了很多的“異姓王”。

但是,在經歷了“英布之亂”後,劉邦便收回了所有之前封過的“異姓王”的封地,並且留下了“異性絕不封王”的祖訓。

所以,在劉邦去世以前,分散在各地的諸侯王基本都是“劉氏皇族”,然而,讓劉邦所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強勢的“呂后”又佔了出來,她不僅大權獨攬,還大肆地封賞她的“孃家人”為諸侯王。

因此,在呂后干政的那段日子裡,又出了大量的“呂姓”諸侯王,而且這種局面直到漢文帝劉恆登基稱帝之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為,劉恆當時是以“庶子”的身份登基稱帝的,而他在稱帝之後,手中並沒有很大的實權,所以,也沒有足夠的能量立刻調整當時的“諸侯王”局勢。

而也正因為劉恆是“庶子”,所以,當時由劉邦所分封的那些“諸侯王”大部分跟劉恆都不是直系血親,而是屬於不同的“分支”,因此便不會跟劉恆“一條心”。

而且,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也出現了很多“諸侯王”叛亂的事件,只是都沒有“七國之亂”的規模大而已。

漢文帝通過平定叛亂,削弱甚至徹底剷除了一些諸侯王的勢力,讓權力和底盤有過新一輪的“洗牌”,即便如此,那些選擇明哲保身的“諸侯王”們對劉恆而言,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夠可靠的。

而等到“漢景帝”登基稱帝之後,又經過了一代人,各地“諸侯王”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大到甚至連“天子”的話都可以不聽,或者軍力和財富都可以跟朝廷想抗衡的程度,而這也“漢景帝”的父親所沒有能夠收拾好的“爛攤子”。

當然,那些“諸侯王”在政治方面,必然也是有自己野心的,只是由於他們當時“各自為政,互相提防”,並沒有實現“抱團”,所以,便呈現出了一種“相安無事”的局面。

而等到,他們當中一些的既得利益一起被剝奪的時候,為了爭奪失去的利益,他們自然便能夠“抱團”反叛。

殺晁錯以平七國之怒,大錯特錯,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力挽狂瀾

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聯軍”,原本下了極大的“消藩”決心的漢景帝也慌了,於是,他便向大臣詢問對策。

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並且由他來坐鎮京城,要知道,御駕親征並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漢景帝並沒有立刻採納晁錯的建議。

後來,漢景帝在召見曾經在吳國當過丞相的袁盎時,袁盎便向漢景帝獻策讓他殺掉“晁錯”以滿足七國聯軍所提出的“清君側”的要求。

而沒想到的是,漢景帝還真的就採納了袁盎的建議,腰斬了晁錯,然而,結果卻是並沒有讓“七國聯軍”停下反叛的腳步,甚至七位諸侯王全都恥笑“漢景帝”軟弱無能。

見此狀況,漢景帝才知自己走了一步“錯棋”,並且下定決心要“出兵平叛”,於是,便派遣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以及朝廷大軍,分別去抵禦分散開來的“七國叛軍”。

最終,朝廷大軍先是擊敗了吳楚聯軍,而後又平定了齊、趙等各個諸侯國,這場歷時兩個多月的叛亂,終於以漢景帝劉啟和朝廷的勝利而告終。

叛亂平定之時,直接領導叛亂的七位“諸侯王”皆被誅,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了僅保存楚國另立了新的“諸侯王”之外,其餘的六個諸侯國皆被廢除,諸侯國的封地也全部收歸西漢朝廷所有。

說到這裡,也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了,參加叛亂的“七國”,僅有楚國得以保留,而且另立的新王,也就是元王子劉禮,跟之前叛亂的楚王劉戊還不是“直系血親”,那麼自然就不存在為劉戊報仇雪恨之事了。


冒牌東方朔


之所以沒有出現七國復辟,原因有三:

首先,經過周亞夫的軍事打擊,齊國不敢輕舉妄動。周亞夫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各個諸侯國被打怕了,認識到了中央政府的實力,之後不敢輕舉妄動。

其次,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很優秀的皇帝,國家處於上升期,諸侯沒理由也不敢反抗。漢景帝、漢武帝都是非常優秀的帝王,國家處於上升期,諸侯沒理由反叛;漢武帝時期,匈奴都敢打,區區的幾個小諸侯又算得了什麼?

最後,漢武帝實施推恩令,諸侯實力不斷減小。推恩令是溫水煮青蛙,對諸侯的削弱是一步一步進行的;況且有的諸侯還很願意: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後代淪落街頭,希望他們都過上好日子;等回過神來後,已經完全不是中央政府的對手了。

綜上所述,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大漢王朝一直在走上坡路,之後政策溫和、合理,諸侯國就不願也不敢再反叛了。


小楊品史


跟當時的漢朝統治政策有關……

畢竟對於老百姓而言,只要日子過得還可以,誰願意去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為那些所謂的貴族奮鬥呢?


葉慕舒華


應該說華夏大一統文化的認同在漢代得到了重建和鞏固,秦朝之前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華夏分崩離析的苦難,在那之前,有繁榮昌盛的大一統的商周兩個中原王朝,那是何等壯觀高貴文明時代,漢人終於可以好好恢復和發展華夏文明瞭,這是當時整個華夏民族的人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