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是個焦慮的時代,信息化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卻也給每個人套上了一層焦慮的枷鎖。

為了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從巨大的人群中突破出來,每個人都費盡全力,甚至在孩子身上費盡全力。

這就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直升機式家長”、“鏟雪車式家長”,都恨不得自己來替孩子走完接下來的人生路,正因為不能,所以父母們的焦慮一重接一重。

處在當下的每一個點上,你不會知道焦慮帶來了什麼?但如果你能跳出幾年或幾十年,就會發現越焦慮越無用。何必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也讓孩子成為一顆高速運轉的陀螺呢?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01關於焦慮的那些事兒

1)聊娃成了焦慮的主戰場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只要家長們聚到一起,聊的話題一定是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

哪怕原本沒什麼想法的家長,在聽到其他家長報出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名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從心中生出一股巨大的焦慮。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技多不壓身,反正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別浪費了時間。

乍一聽這好像很有道理,可這樣的看法是基於什麼層面上呢?這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把其餘的東西都拋卻開,只考慮孩子學什麼有利這一件事。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個孩子可能同時出沒於好幾個興趣班,英語、舞蹈、奧數、少兒編程。因為每一個都很重要,家長無法做出取捨。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當他在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他就喪失了做另一件事的機會。

就像大人在面臨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考慮哪一種選擇是最好的一樣,育兒時也請不要迷失本心,考慮一下對孩子而言,究竟用時間去做什麼更好。

最好的成長,難道真的是課本上的幾道數學題、幾個生僻的英語單詞?這樣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

我們常說,教育不是為了讓人獲得知識,而是為了讓人獲得學習的能力。難道相比這些,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力、想象力、社交能力不是更重要嗎?但這些能力有幾項是坐在課堂中學來的呢?

我沒有不鼓勵家長送孩子上興趣班的意思,孩子學一兩項特長,的確是有用的,但不能讓孩子揹負過多的壓力,這樣不僅浪費了機會成本,也會讓孩子樣樣不精。

其實有時候,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玩耍這件事。

在諸多科學研究中都證實:玩耍才是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方式。

在這樣的自由活動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哪怕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玩耍,也是件一舉多得的事情,既鍛鍊了身體,又培養了社交能力。

不是所有收益都是在眼下能看到的,父母要理性考慮。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2)把目光放在別人家孩子上

在一些喜歡比較的家長眼裡,世界上只有兩種孩子。一是別人家孩子,二是自己家孩子。

而通常比較的方面,是所有別人家孩子擅長的,其實有的孩子本身挺優秀,但父母永遠不滿足。因為他總覺得孩子沒有A的鋼琴彈得好,沒有B畫畫畫得好,沒有C那麼愛說話、活潑。

家長只看到了別人家孩子擅長的某一個方面,就認為孩子在這方面存在不足。

其實一個人身上哪能聚集那麼多的優點?家長不能把所有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優點集合起來,來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這是不公平的。

就像家長在買車的時候,都會考慮到每一個優點,綜合性價比。為什麼到孩子身上,就看不到了呢?反而以偏概全。

3)焦慮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增長

還有些家長,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操心的命。對於孩子,他每個階段的焦慮都不一樣。

很小的時候,擔心孩子挑食長不高;

上幼兒園的時候,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著;

上小學了,擔心孩子基礎打不好,適應不了上學的節奏;

上初中了,又擔心孩子學習成績跟不上,考不上重點高中;

哪怕考上了重點高中,又擔心孩子不能考上好大學;

以此類推,好專業、好工作、好伴侶、好家庭、生孩子等,孩子未來一生中將要遇到的所有問題,父母都提前考慮到了。

如果要這麼算,父母的焦慮何時休?有必要嗎?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02如果能想通這幾點,父母的焦慮就能不攻自破

1)家長眼裡的缺點,都是孩子正常的表現

孩子生來就是愛玩的,並且大腦要在逐步發育之後才會越來越成熟,還要經歷好幾個敏感期、叛逆期,才能逐漸擁有自己的認知。

他們不是不聽話,也不是隻知道玩,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他們在遊戲中學到的東西,也是日後生存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並對這個世界運作的聯繫越來越瞭解。

還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內向。可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外向一樣不分好壞。

也許,他不像外向的孩子那樣能說會道。但做事情往往會更加理智,深思熟慮後才會正式去做,並且具備較強的觀察力。

還有些孩子,他們的內向只表現在某一個階段。比如兩三歲的平行遊戲階段,這時他們的表現就是喜歡獨自玩自己的遊戲,等到過了這段時間,就會主動對社交性的遊戲產生偏好。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包括孩子撒謊的問題,都是孩子發展認知的一個必經階段。

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只需要加以引導,而不是憂心忡忡地擔心孩子從此變壞。

2)不要對自己和孩子雙標

很多父母對孩子抱有較大的期望,都是希望他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要重蹈自己年輕時的覆轍。

可家長有沒有想過,把一些自己尚且做不到的事,強行加到孩子身上,是不是有些雙標?

很多人長大之後,都會對自己小時候遇到的困難缺乏感同身受,好像孩子做不到就是他不夠努力、不夠聰明。

實際上,這是種在正常不過的現象。世界上本就沒有一個完美的人,對孩子的過高期待,只會讓他走向毀滅。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接受他是你的孩子,鼓勵他儘可能地奮鬥,而不是強迫,這才是父母的愛呀!

3)孩子擁有無限種可能

父母總是會想,是不是孩子按照我所說的這條路去走,就會成為我理想中的那一類人?

可事實是,生命成長本身,就是一件具備不確定性的事情,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

就像父母想讓他學醫,可孩子偏偏就喜歡畫畫;父母想讓他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孩子結婚,可他偏偏愛上的人就很平庸。

孩子的生命本來擁有那麼多的可能性,父母憑什麼認為自己想的就是最好的呢?

現在的年代已經不比從前了,從前的消息很閉塞,人的眼界也很窄。如果一個農民不會種田,就會餓死,一個秀才如果永遠也不能及第,就只能一輩子碌碌無為,窮酸度日。

可現在機會比以前更多,擺在孩子面前的有無數種選擇,只有他真正感興趣的,心甘情願選擇的,才會願意為之奮鬥,家長的焦慮反倒更像攔路虎了。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父母的焦慮一重接一重,如果能夠想通這幾點,就可以不攻自破


​​03如何區分哪些是需要的焦慮,哪些是不需要的焦慮?

實際上,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是沒必要焦慮的。

比如孩子說話晚,只要不存在生理上的疾病,到一定時間就會學會的。孩子上課不主動發言,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之後,整個的人生走向。

焦慮並非完全是件壞事,但要看父母焦慮的是什麼。在該焦慮的時候焦慮,才是有益的。

如果要考慮什麼是值得焦慮的話,要將其危險程度與焦慮程度進行匹配才行。

就像孩子厭食、不吃飯,身體就會變差,影響到健康問題,屬於非常危險的程度。

孩子學習不好,可能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但他這輩子仍然可以幸福快樂地活下去,這只是中等危險。

而孩子期末考試沒考好,只是當時的一種狀態,只要孩子願意努力一點,就能把成績提上去,這屬於一般危險。

家長沒有必要把不應當焦慮的事情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不僅給自己添堵,也常常會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做出不應該的事情,將孩子越推越遠。

說到底,家長的這種過度焦慮其實更像是一種病,一種對現在自己的人生不滿意的病,因此希望孩子來達到理想的狀態,結果殺死了孩子本身的無限種可能。

有句古話說的特別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家長如果能放寬心,親子間的問題也就不會那麼多了。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