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長豐: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稻香蝦肥,讓造甲鄉雙河社區農戶的腰包鼓起來;“奶油南瓜”掛滿枝頭,讓安徽省長豐縣吳山鎮樓西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香甜……又是一年金秋時,長豐大地接連上演貧困戶摘下“貧困帽”,推開“致富門”的精彩故事。2019年10月17日,記者踏上長豐縣鄉村田野,探尋脫貧“密碼”。一路前行,一幅幅幸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稻蝦共養”實現“一田雙收”

一大早,造甲鄉雙河社區村民崔斌便在家門口曬起了剛收割不久的稻子。“今年收成比去年還要好!”說話時,他黝黑的臉上掛滿笑容,“過段時間把稻子加工成大米,一斤還可以多賣幾塊錢哩。”

地上曬著稻,地下藏著寶。崔斌的近50畝農田收完稻子後,還“埋”著數不清的龍蝦,此刻正在洞裡孵卵。“過幾天就要往田裡灌水了,到時候龍蝦就會出來繁殖,等到明年3月下旬就可以收穫。”

正是這種“稻蝦共養”模式,讓崔斌的年收入從過去幾千元錢,增加到如今的十一二萬元,真正甩掉了“窮帽子”。而在雙河社區,依靠這一農業新模式脫貧的貧困戶有上百戶之多。

“是崔興文把養蝦技術教給村裡人的,他可以算得上是大家的師傅。”雙河社區相關負責人說。原來,“稻蝦共養”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背後不僅有當地村委會的支持,更離不開崔興文的辛苦付出。

圍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因殘致貧的崔興文養過泥鰍、黃鱔,最終都以失敗告終。2014年,在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下,他成功將水稻種植與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在保證水稻收成的同時,十餘畝田小龍蝦還賣了4萬多元。隨後,崔興文將這一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貧困戶。2016年,他發動成立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向上級扶貧部門爭取扶貧資金,建成“稻蝦共養”扶貧示範(試驗)基地53畝,16戶貧困戶率先嚐試,並於當年全部脫貧。

如今,“稻蝦共養”已成為造甲鄉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雙河水庫沿岸的雙河、雙豐、六方等社區興建了稻蝦共養基地逾萬畝。與此同時,該地還修通環湖綠道,開闢鄉村觀光一日遊,專門舉辦龍蝦節,同時打造“互聯網+農業”電商平臺,成功走上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培育“小南瓜”贏來“大收入”

與造甲鄉雙河社區不同,步入吳山鎮樓西村,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南瓜地裡,茁壯的藤蔓爬滿了溝坡地塊,目之所及皆為綠色;一棟棟鋼筋塑料薄膜大棚比鄰而立,棚內小南瓜掛滿枝頭,長勢喜人……

在安徽岸念現代農業產業園,70歲的羅守柱正在打掃園區衛生。把土地流轉給產業園後,他選擇就近在園內務工,方便照顧患病的妻子和兒子。“現在的日子幸福多了!在這裡做些保潔、除草的碎活,一個月就能拿到2000多塊錢,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雖然上了歲數,但是羅守柱依然精神十足。作為低保戶,他每年還能另外領到6000多元。

“南瓜基本都成熟了,就等著採摘上市了!”走進吳山鎮樓西南瓜科技園,負責人高秀武正在察看南瓜長勢。過段時間,這些南瓜就將銷往企業、酒店……“看情況,這季收成應該還不錯。”高秀武笑著說。

樓西村有著種植奶油南瓜的傳統,但一直以來農戶缺乏種植技術,只重產量不重質量,導致收入一直提不上去。“幫助貧困戶脫貧也是我的願望。”高秀武說。除了流轉貧困戶土地,讓他們來自己的園區工作,他還為農戶帶來了高質量的新品種,提供技術支持。據介紹,普通小南瓜5毛左右一斤,新品種均價能達到每斤4塊左右。

“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起到了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樓西村第一書記陳光明介紹說,近年來,吳山鎮樓西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奶油南瓜產業,建立扶貧產業園,引入並培育龍頭企業,進行新品種培育展示、新技術示範推廣。如今,奶油南瓜種植面積近2000畝,貧困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多種扶貧模式鞏固脫貧成果

“因地制宜興產業,脫貧步伐才能更加堅實。”長豐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長豐縣圍繞現代農業“310”工程,大力實施“紅草莓”產業扶貧引領工程,實現“一畝大棚,脫貧一戶”,通過務工及資金資產入股,發展草莓瓜菜、稻蝦共養等特色產業,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至30000元。該縣還加大“四帶一自”模式推進力度,建成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73個,45個重點貧困村產業扶貧全部達標。

與此同時,該縣積極引導電商企業探索農村電商新模式,大力實施“電商+基地+合作社+農戶”電商扶貧新模式,全縣貧困村線上銷售額1200萬元,帶動374戶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此外,該縣還實施旅遊扶貧“八個一”工程,舉辦“蝦趣節”“瓜瓜節”“農耕健身大賽”等扶貧活動,創新開設“格子鋪”等,帶動貧困戶增收。

“下一步,長豐縣將按照省、市要求,聚焦目標任務,緊盯短板不足,突出政策落實,夯實工作基礎,鞏固現有脫貧成果,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該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