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安史之亂”的話題經久不衰,關於這場歷時近8年的重要戰爭唐朝最終取勝和前期失敗的原因也被很多史學家抽絲剝繭的分析,但我認為在接觸的所有論斷裡,“三打睢陽”這場戰役的關鍵性作用被忽略了。“安史之亂”能夠平定的兩大原因,我認為一是安祿山死於非命,叛軍內部爭權奪利給了唐朝喘息的機會,二就是“睢陽之戰”帶來的重大轉折,那麼“睢陽之戰”為何會成為“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叛軍和唐朝之間的最重要的勝負手?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慘烈的睢陽之戰

一.“三打睢陽”的戰略背景:長安失陷,江淮危急

1.唐玄宗數次失誤導致長安失陷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安史之亂”中,唐朝方面和安祿山的叛軍都出了不少的豬隊友。在“安史之亂”初期,準備了十幾年的安祿山帶著近20萬精兵攻城掠地,幾乎所有唐朝的高級將領達成共識——只能堅守不能硬拼!這時候唐朝方面最大的豬隊友出現了,就是唐玄宗本人。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佔據天險的潼關

此時的唐玄宗夢還沒醒,怎麼我對安祿山這麼好他還要反我?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內滅掉安祿山這樣的叛賊,我的面子還要不要了,其他節度使看到了心裡又會怎麼想,會不會也生出異心?懷著這樣的憤怒和擔憂,唐玄宗下令要求堅守潼關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主動出兵作戰,高仙芝等人據理力爭被唐玄宗下令直接斬首...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高仙芝等》:玄宗聞常清敗,削其官爵,令白衣於仙芝軍效力。仙芝令常清監巡左右廂諸軍,常清衣皂衣以從事。監軍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撓奔敗之狀。玄宗怒,遣令誠齎敕至軍並誅之。

陣前殺帥,又一意孤行的讓守軍放棄地理優勢出城作戰,結果就是不出兩月潼關被破,安祿山兵鋒直指長安,唐玄宗這時候又做出了第二個決定,逃跑!前一天告訴大臣們要“御駕親征”,晚上偷偷帶著楊貴妃就跑了,長安陷入一片恐慌。結果安祿山松就拿下了長安,至此天下人心浮動,唐朝的真正亂局開始了。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唐長安大明宮遺址上的表演

2.江淮成為唐朝實際大本營,睢陽是江淮最後屏障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長安也被攻下,唐朝的江山可以說丟了一半,這時候睢陽的戰略意義一下就提升到了第一位,可以說睢陽守得住,唐朝就還有機會,睢陽守不住,唐朝就站在滅國的懸崖邊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安史之亂”叛軍和唐軍攻守地理圖

睢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唐玄宗時期它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是作為江淮地區的屏障,第二它是黃河和淮河連接的紐帶,同時也是東南和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哪怕長安被攻下,江淮憑藉財政重鎮的資源,唐朝軍隊依然有和叛軍周旋的空間,但是如果睢陽沒了,江淮也要失陷,沒有錢沒有糧的唐軍,要反攻真是難如登天。

江淮地區作為唐朝最為重要的財政來源,就是老虎的牙齒,拔了牙的老虎自然就失去了威脅;所以作為江淮屏障的睢陽,它的得失也關係著唐朝未來的走向。

二.慘烈的“睢陽之戰”,守軍4萬人打到僅剩36人的絞肉機戰爭

1、叛軍的關鍵性決策,迅速集結直指睢陽的10萬叛軍

“睢陽之戰”之前,叛軍內部出現內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和嚴莊等人合謀殺死,但這並沒有延緩叛軍進攻睢陽的步伐。叛軍將領尹子奇率領十幾萬大軍直逼睢陽,可以說這個決策是又準又快,可見叛軍中也有高人,並不是唐朝和今天的我們所想象的“胡漢雜軍”。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弒父奪權的安慶緒

此時駐守睢陽的郡守是許遠,雖然他愛民如子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可是卻不會行軍打仗,這時候許遠的一種遠見和胸懷就展現出來了,他親自寫信給駐守在寧陵的張巡請求他來幫助守睢陽。張巡不僅同樣的愛民如子,而且文韜武略無所不通,是個非常有名的基層官員,他帶著3000人進入睢陽,前腳剛進城,叛軍將領尹子奇的先鋒部隊就到了,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2、3次“睢陽之戰”,張巡許遠堅守至最後1人

“睢陽之戰”開始前,唐朝駐軍這邊包括張巡帶來的3000人,滿打滿算不過1萬人,城中百姓3萬人,即使算上所有的百姓,也不過4萬人。叛軍那邊粗略估計10萬人,結果讓人沒想到的是,勝多敗少的著名將領尹子奇帶著10倍於唐朝駐軍的兵力,竟然久攻不下。雙方打了十多天,尹子奇丟下2萬多具屍體戰略撤退,第一次的防衛戰睢陽終於是守住了。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河南商丘的張巡廟

等到尹子奇率兵第二次來到睢陽,形勢對張巡等人更為危急。叛軍在城外收割麥子,準備長期作戰,張巡讓人擊鼓假裝要進兵,割麥子的叛軍聽到鼓聲都急忙戒備,哪想根本沒看見有人出來。如此再三,叛軍放鬆戒備,張巡讓神箭手南霽雲帶著人馬衝殺過去,大勝而回;之後,足智多謀的張巡設下計謀精準找出了叛軍將領尹子奇的位置,讓神箭手南霽雲施行“斬首戰術”,結果距離太遠尹子奇只瞎了一隻眼睛,但也因傷被迫後撤,叛軍的第二次進攻被打退了。

《資治通鑑.唐紀》:“吾志吞逆賊,但力不能

但是,懸殊的實力對比沒有改變,不久,傷愈的尹子奇再度領兵來襲,叛軍此後多次攻打睢陽,張巡許遠等人據城而守,從一萬多人打到僅剩600人,而且此時睢陽城內缺衣少糧,每個士兵規定每天只吃“一合米”,混合著樹皮、草紙和其他雜物一起下肚,睢陽的軍民到最後也沒有投降,等到尹子奇登上睢陽城頭,他看到的只有張巡在內的幾十人,其他人盡皆戰死,這場戰爭到底打的有多慘烈,《舊唐書》記載,張巡殺妾分食,城中居民相互啃食,吃人成為絕境下的常態!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上》:霽雲泣告之曰:“本州強寇凌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慘烈的睢陽之戰

3、唐朝守軍和叛軍共留下10萬具屍體,誰都沒想過後撤或者繞道

“睢陽之戰”,可以說打的異常慘烈,雙方至少在這裡留下了10萬具屍體,那有個問題就比較奇怪了,打的這麼狠,張巡和對面的叛軍將領都沒想過後撤或者繞道嗎?實際上,雙方都想過,但是都有不得不死磕到底的理由。對於張巡來說,是沒有退路,我們看他怎麼說的。

《資治通鑑.唐紀》:“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

張巡看的很明白,睢陽沒了江淮也就沒了,大概率唐朝也要玩完,所以張巡退無可退,已經是心存死志了。而對於叛軍將領尹子奇來說,睢陽是必須要攻下的,因為此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久久沒有拿下江淮的叛軍和得到江淮、巴蜀支援的唐軍已經僵持住了,雙方勢力犬牙交錯,繞過睢陽孤軍深入江淮很可能就會被直接吃掉,所以尹子奇也是沒有辦法。

就這樣,一方死守不退,一方也是孤注一擲,於是這場“睢陽之戰”打的血肉橫飛,雖然最後唐朝失去了睢陽城,但尹子奇的軍隊也幾乎被打殘,再也無力進攻江淮。

三.“睢陽之戰”對於扭轉戰局的重要作用

1、長達10個月的戰鬥為其他唐軍和百姓的組織反抗爭取了寶貴時間

“睢陽之戰”從唐肅宗的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初,一直持續到這一年的十月初九,睢陽守軍憑著1萬餘人拖住了叛軍十幾萬的有生力量,大大減小了其他戰區的壓力,而且睢陽城的長時間相持也向各方宣告了一件事,就是叛軍並沒有多可怕,這也給唐朝其他地方軍民傳遞了信心,變相的推動了唐朝全國地方的起義。

2、江淮1年稅收超770萬兩,保住江淮就有源源不斷的資源

“睢陽之戰”最為重要的意義,是保住了唐朝的財政來源江淮地區。在唐玄宗的天寶末年,江淮就已經成為唐朝最重要的財政稅收來源,沒有之一!江淮富到什麼程度?當時唐朝一年的稅收是1500—1800萬兩(貫)之間,江淮地區就獨佔770萬兩(貫),從經濟角度看,江淮就是一半的唐朝。

《大唐國要圖經》: 唐朝應管諸院,每年兩浙場收錢六百六十五萬貫,蘇州場一百五萬貫

實際上隨著商業的繁榮和交通的便利,江淮已經取代長安所在的關中成為經濟中心,“安史之亂”只不過是加快了這個過程,“安史之亂”期間保住江淮,就是保住了唐朝的經濟命脈!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富庶的江淮地區

3、每3年江淮供糧700萬石,沒有江淮支持的長安只是“空城”

保住江淮的第二個作用,則是讓安祿山前期攻下長安變得沒有實質意義。因為長安常年依靠江淮地區的漕運運糧至長安,僅僅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記載,就曾運糧100萬石(唐朝1石等於53KG)至長安,曾有過3年供糧700萬石的記錄。可以說長安絕大部分的物資,都是通過漕運由江淮提供。

《舊唐書.食貨志》: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傭四十萬貫。舊制,東都含嘉倉積江淮之米,載以大輿而西,至於陝三百里,率兩斛計佣錢千。此耀卿所省之數也。明年,耀卿拜侍中,而蕭炅代焉。二十五年,運米一百萬石。

雙方在這留下10萬具屍體還在死磕,因它是“安史之亂”勝負手

江淮四通八達的漕運

到了開元二十九年,陸運和水運都已經跟不上不了關中地區(長安以及周邊)的物資需求,為了從江淮運送錢財和物資,居然需要鑿開巨大的三門山來擴大漕運,可見江淮地區對長安的重要性,沒有江淮豐富物資的支撐,長安絕無可能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舊唐書.食貨志》:二十九年,陝郡太守李濟物,鑿三門山以通運,闢三門巔,逾巖險之地,俾負索引艦,升於安流,自齊物始也。

可以說,“睢陽之戰”雖然最後城坡人亡,但實際上是大勝。它讓重傷的唐朝得以喘息,也讓唐朝等來了叛軍內訌的時機。

“睢陽之戰”有感

歷史的“蝴蝶效應”真的讓人驚歎。我們總是放眼於一些特別出彩的歷史大事和人物,卻往往忽略一座城池和一個小人物對於歷史關鍵的推動。對於“安史之亂”,個人認為影響它發展和結束的除了唐玄宗的錯誤決策和安祿山的暴死以外,最關鍵的就是“睢陽之戰”。

希望今天給出的新的角度能幫助我們更多的瞭解唐朝和“安史之亂”,方便我們對盛唐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高仙芝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上》

《舊唐書.食貨志》

《資治通鑑.唐紀》

《大唐國要圖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