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淮海經濟圈?

諾楓


徐州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各有各的小九九,目前徐州一門心思在做的是帶領曾經的老八縣一起發展,包括現在的地鐵公路高鐵什麼的都是鏈接曾經的老八縣,很少通所謂的淮海經濟區其他更遠城市。我們自己發展,不帶你們玩了!我們江蘇的跟我們江蘇自己玩,向南看融入上海都市圈向蘇南學習。


從陽向暖


淮海地區畫圈簡單,形成經濟圈很難!最早在1986年成立的淮海經濟區,橫跨三省二十個市,純粹就是攤大餅,也看不出誰是核心城市,由誰來引領。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先劃塊地方試點,還沒有周全的規劃。之後陸續有十二個市退群,現在其實已變成了徐州都市圈,淮海經濟圈也就剩個高大上的叫法,下面附的兩張圖能看出前後變化。

淮海經濟圈已成立三十多年,都談不上發展緩慢,可以說是毫無進展。這和中心城市徐州的自身實力不強,領導力不夠,輻射帶動能力弱有關。從一些退群城市分析,鹽城向滬蘇南靠攏,淮安進入南京都市圈,萊蕪已經並給了濟南,合肥吸走了阜陽和蚌埠,青島吸走了日照和臨沂,這些中心城市都比徐州強的多,像拔河一樣拔走了一群。

現在的徐州都市圈比較靠譜,畢竟在留下來的城市中徐州非常突出。應該說希望與難度並存,目前核心城市的自身實力還須進一步增強,最難的還在跨行政區域的協調發展,這牽涉到三省各地區方方面面的利益。當務之急應該是儘快協調,起草產業統一佈局規劃。發展都市圈是為了合理利用資源,優勢互補,共同進步,要的是一加一大於二,決不能變成簡單的報表合併。





漂飄12


徐州濟寧臨沂三城呈三角形佈局,棗莊市位居三角形的中心位置。棗莊市實力在這四個城市之中目前最弱。但是棗莊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要積極作為,首先推動以棗莊為中心的交通建設。徐濟臨三城都很強,棗莊人口和城市規模都無法與三城競爭。但是把自己做成徐濟臨三城聯繫的紐帶,發展休閒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會非常有潛力。把棗莊市打造成生態精緻宜居特色城市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龍泉橡樹灣


淮海經濟區位於蘇魯豫皖交界處,包括蘇北、魯南、皖北以及豫東部分城市,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3億人。有三個印象:

1.經濟落後,生活貧困。該區域屬於平原,人口稠密,但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基本靠農業。有些地方還屬於國家級貧困縣,人民生活貧困。可以說,“窮”是第一印象。

2.行政管理分散,思想觀念落後。該區域分屬四省管轄,行政資源分散,也沒有建立區域間協調合作機制,無法集中力量辦大事。且無論政府還是民眾,思想觀念落後,靠天吃飯,創新意識和動力明顯不足。有些地方甚至腐敗嚴重,營商環境不佳。

3.發展空間巨大,但艱難中求發展。該區域區位優勢突出,人多,發展前景大。尤其蘇北、魯南發展較快,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但由於思想觀念落後、行政資源分散等缺陷,大發展、大進步並不容易。區域內也無足夠強大的中心城市帶動,只能是在艱難中求發展,未來較長時期內仍然會屬於落後地區。



風雲26610126


其實當前雖然有淮海經濟區這一概念存在,不但是在民間有討論淮海地區的說法,天氣預報等相關部門,在介紹這一地區時,也經常會以淮海地區為範圍名詞。但是當前淮海經濟區的概念,已經沒有前些年那樣提起的次數多了,可能也就淮海地區以及淮海地區所涉及的省份,對這一經濟區比較關心,其他地區,可能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首先可以肯定,淮海經濟區區別於我國當前傳統的各大經濟圈,比如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經濟圈,京津冀或者環渤海。因為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有代表性,而京津冀和環渤海範圍特別大,概念也比較明顯。淮海經濟區與當前的成渝經濟圈,關中平原經濟圈,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經濟圈,可能有些許相似性,但又有很大的區別性。

在我國經濟圈的概念基本上都會有一到兩個大型城市進行引領,而周邊城市共同發力,共同去打造地區強勢經濟。但是淮海經濟區卻有一個區別於這些經濟圈的概念,就是所包含城市基本上處在各個省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比如江蘇北部,山東南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這些城市在各個省份內部來看,並不是最發達的,所以組成的經濟圈概念,不是特別有優勢。當然經濟圈概念除了與地理因素有關以外,也與相關政策有很大關係,並且當前淮海經濟區內的一些城市發展勢頭也很強勁,比如山東的臨沂,江蘇的徐州都是地區代表性城市,未來如果有政策賦予,那麼淮海經濟區還是相當有潛力的,畢竟這一地區的人文風俗,方言體系都有趨同性,有港口有平原,在共同發展經濟上也肯定也會有向心力。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淮海經濟區概念範圍,從行政區域上來講,處於蘇魯予皖四省交界處。從我國幾大經濟經濟圈來看,這個區域又處於長三角和京津兩大經濟高地結合部的低凹地帶。兩大高地都輻射不到的地方。經濟、政治力都不具備優勢,不落後才怪。要改變這種局面,沒有經濟上的優勢,就需要強有力的政治力介入,實施資源整體整合。所謂政治力介入,就是建省,雖然一時改變不了經濟凹地的境地,但改變了四省邊緣城市的尷尬境地。以徐州鐵路中心的地理位置,連雲港的出海口,南有蚌埠,此有濟寧,西有商邱。兼具上億人口,豐富的煤碳、土地資源。將在若干年後形成新的經濟高地也說不定。


手機用戶51893668090


考慮這個問題,要把兩個因素排在首位,一是區域內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即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發展結構;二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他的誰當老大誰當老二的都不重要,都要靠這兩個因素來說話。至於把哪個城市升格為直轄市,也是沒有必要的。當然升格為直轄市對行政機關有利,可坐地升級了。但這是不現實的,蘇州當了多年的省內經濟總量老大,連個副省級的單列市都不是。所以,不要多想,想了也無用。那是國家統籌考慮的事。

搞經濟圈目的是統籌區域內的資源,提高發展速度,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改變落後現狀,提高生活水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家級經濟圈,在這方面已經作出了樣板。


Ukola瞭望哨


如果把這些窮地方聚在一起,徐州為老大,國家重視投入,中國又多了一個好地方,為何不做呢?


手機用戶93707818316


不要做夢了,全國城市群太多,國家承認的太少,淮海的概念也就是存在於古代,說句不好聽的淮海經濟區處於“三不管地帶”(我說的三不管是打引號的,具體意思大家明白,不明白的不要瞎噴),中心城市徐州中心感不強,區域內大部分基礎條件不夠標準,教育,交通等,提到交通大家可能會說徐州,但是交通是個大概念,不只是鐵路,而且就算鐵路也要看他的客運量,而且大家看歷史也會知道徐州鐵路的樞紐位置越來越弱了,最關鍵的是淮海經濟區沒有吸引人才的點,有些人說設立淮海省,這點就更不要想了。


咄咄愛叨叨


還淮海經濟圈呢,活在夢裡呢,大清早就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