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從經濟歷史角度聊社會現實,講金融故事,談投資方法

在華語樂壇曾經有兩句話用來形容兩位歌神。

第一句叫做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第二句叫做年少不聽張學友,聽懂已是獄中人。

第一句大家都能理解,第二句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從2016年到2018年底的兩年間,張學友已經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開了233場世界巡迴演唱會。

同時也有80多個逃犯在他的演唱會上落網。

看看這個排期時間表。

去年底的時候張學友唱歌幾乎是連軸轉。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要知道他已經58歲了,一場演唱會幾乎是從頭到尾不停息的又唱又跳,鐵打的人也受不了。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近年來維持這麼大的工作量並不是因為張學友單純熱愛音樂,而是因為10年前的那場金融風暴。

2008年初還在表示準備淡出歌壇退休的張學友,在年底突然以香港迪士尼名譽大使的身份出現滬上,開始了復出的第一場活動,從此開啟了連軸轉的生涯。

當時大家都覺得驚訝。

後面在吳君如節目裡,張學友曾經透露:“我原本什麼投資都不做的,都是把錢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今年演唱會結束之後,和一些銀行家朋友聊做投資,買了雷曼的一些金融產品和累積期權(accumulators),結果…血本無歸。”

同樣掉進坑裡的還有曾志偉,2008年12月11日和女兒曾寶儀參加《舞林大會》的曾志偉表示,他們投資雷曼債券損失巨大,面臨破產。曾寶儀更是在自己博客中寫到,“這回真的血本無歸,恐怕連人生都要重新開始。

很多人都知道雷曼的倒下是08年金融危機的標誌事件,但多數人卻不知道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大家又為什麼虧了錢。

今天想講的就是這個事兒。

次貸成因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我們知道,08年的金融危機標誌性事件是雷曼兄弟倒下,之前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事件讓雷曼倒下呢?

這得從次級房貸說起。

2000年開始,美國樓市蓬勃發展,來自亞洲和拉美的新移民瘋狂湧入美國,讓房價水漲船高。

當時的美國和兩三年前的中國有點像,因為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到處都在搶房。

不光是新移民,美國本土有錢人也都在琢磨著怎麼投資跑贏通脹。

哪裡有利潤哪裡就有熱錢湧入,大量的熱錢開始進入這個市場,進一步推高房價。

經歷幾年地產牛市之後,從2002年開始,地產商和金融機構發現,好的客戶基本消耗殆盡了,剩下的幾乎都是資質不佳的窮鬼。

畢竟一個國家條件好,資質不錯的貸款主體就那麼多,該買的也都買了。

沒有合格的貸款主體咋辦?自己創造唄。

當時美聯儲利率降到了史無前例的低位,而且依然在下降。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為了把房子賣出去,投資銀行開發了一種低利率環境下針對低收入人群的金融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次級貸。

啥是次級貸呢?02年以後因為美國利率史無前例的低,某些金融機構一邊從市場發行債券融入資金,一邊拿融來的資金給資質不佳的客戶提供貸款。

當然,次級貸的利率一般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金融機構在中間能賺到更大的利差。

也就是這些次級房貸,讓美國扇動翅膀,給全球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

放貸這事兒看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挺難,難在沒有足夠的合格貸款人。

好的貸款人得手裡有錢付得起首付,還得現金流好還得起月供。

在國內買過房貸過款的人都知道,你想貸款買房首先需要足夠的首付,多數是兩三成起步。

這是房價下跌時候金融機構的安全墊。

還得審核你的還款能力。

一般來說,銀行的要求是你的收入是房貸的至少兩倍。

搞這麼複雜是怕你貸款以後因為房價下跌不還房貸,或者現金流不夠還不起,給銀行帶來風險。

次級貸就牛逼了,不但推出可調節利率貸款幫低收入人群降低每月還款額(允許借款人前幾年只付很低利息不還本金),還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貸款。

可調節利率貸款前幾年執行超低利率使得借款人還貸負擔遠低於正常貸款。

眼前的低利率讓一些中低收入者紛紛入市買房,埋下了幾年之後無力還款的炸彈。

零首付零文件更不用說了,借款人可以在完全沒錢的情況下購房,條件是僅僅需要自己申報一下收入,根本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比如工資條,稅單。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次級貸一推出,想象力的大門打開了。

次級貸創造了完美的新貸款主體。

在資質不錯的貸款人消耗殆盡以後,大量的次級貸款流向了打零工的無業人員,脫衣舞娘、拉美移民等等。

不管資質多差,都能貸款買房。

市場供需開始失衡,房價開始加速上升。

房價天天漲,自然更多人開始關注房價。

本來淡定的也忍不住了,紛紛著急上車,市場熱度又起來了。

我們以前的文章一直說,中國樓市是政策市,限購限貸是大殺器。

看看國內2015年開始的房價上漲就知道,需要你買房去庫存時候,兩成首付,利率下調,限購限貸放開。

再買不動,貨幣化棚戶區改造給你加槓桿。

一旦大殺器被限制,房價就漲不動了。

為啥呢?因為房價是錢推起來的,這個錢不是老百姓口袋裡用作首付的錢,而是銀行那部分加槓桿的巨量資金。

當時的美國也一樣。

可以看出,2002年起,美國房價的上漲速率在次級貸推出以後加速了。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因為房價持續上漲,當時所有人心裡都有個念頭,買房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要加槓桿多買。

比如一個沒有穩定收入的脫衣舞娘就買了五套獨棟和一間公寓房。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更牛逼的是,當時因為貸款人可以用貸款買的房子再抵押貸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抵(二次抵押貸款)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二抵對抵押品再估值以後,如果估值上升,可以把升值的這些錢貸出來。

這個業務其實國內也有,比如最近杭州就放開了。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理論上,只要房子不斷上漲,即使沒收入也能拿到貸款用新債償舊債,完全沒有違約風險。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個龐氏騙局?

條件一降再降,到處一片祥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錢,美滋滋的。

有人問這些人貸這麼多款就沒想過還不起咋辦麼?

還真想過,只不過因為大家的預期都是上漲,多數人的想法是,如果還不起,那就賣掉唄,反正利息這麼低,拿幾年賺個差價也是好的。

說到利息,我們展開說下可調節利率貸款,這是一個開始利率很低,過了優惠期利率倍增的產品。

電影大空頭裡也講過這個事兒。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不知道是因為文化程度低還是因為房貸經紀人誘騙,脫衣舞娘認為可調節利率貸款是還款利率可以自行決定,更加自由。

實際上可調節利率是一開始以一個很低的固定利率還款,但優惠期過了,利率會翻幾倍。

多數低收入人群拿到的都是零首付零文件和可調節利率疊加的產品。

後面大家陸續過了利率優惠期同一時間會增加幾倍月供,結果可想而知。

有毒資產擴散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如果僅僅是次級貸款,其實危機不會這麼嚴重,因為損失畢竟有限。

厲害的是投資銀行家們在次貸基礎上開發出的金融衍生品,也就是所謂的次級貸款證券化。

美國搞住房貸款證券化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那時候不是經濟危機嘛,到處不景氣,所謂的金融業不過就是幫人買買股票,賣點保險,更像是拉皮條的行業。

一個叫Ranieri的銀行家改變了這一切,他破天荒的想出把住房貸款證券化以後包裝成理財產品去銷售。

銀行放貸-->貸款證券化包裝成理財產品-->銀行賣理財賺手續費,買理財的人賺房奴的月供利息-->賣理財收回來的錢繼續放貸-->繼續包裝成理財賣給投資人。

完全就是一個完美閉環。

這個閉環裡,唯一的問題就是房奴還不上錢,還不上錢買理財的人就沒有了,後續資金也就沒了,閉環也就被打斷了。

在當時看來,個人房貸利率穩定,而且誰又會不還房貸?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不管收益率還是安全性,這玩意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評級也能做到3A。

因為信用評級高,不光民間和金融機構,美國各州官方各州養老金都在大量買入。

次貸證券化產品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區別是之前證券化優質貸款現在證券化垃圾貸款

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你以為他們不知道這玩意是垃圾麼?當然知道。

不過知道手裡是狗屎就不拿狗屎賺錢了麼?怎麼可能。

像優質房貸一樣證券化打包成理財產品賣出去把風險轉嫁給投資人不就得了。

風險一轉嫁,炸彈就到了接盤俠手裡,自己的錢收回來還賺了差價,美滋滋。

文章開頭說的張學友和一票香港明星,就是其中的部分接盤俠。

評級機構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們明知道這是一堆垃圾,卻依然給了3A優質低風險評級。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在高評級的背書下,不光普通投資人,美國成堆的銀行、養老金、保險公司、大型金融集團這些專業機構也天量購買了這些有毒資產。

大家都以為自己買了個高收益穩健理財產品,收益和P2P一樣10%,風險和國債一樣都是3A級,矇在鼓裡的大家都爽得不行。

因為看起來收益高風險低,市面上的次貸理財產品居然因為購買力太旺盛不夠賣了。

不夠賣咋辦,肯定不能斷檔啊,加大藥量多放貸款唄,放不出貸怎麼包裝賣理財啊。

為了放出更多貸款,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了放貸的門檻,零首付零文件的低收入人群可調節利率貸款佔比越來越高。

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天量的資金湧入買進這些“低風險高收益”理財,回籠的資金又貸款給更多的窮人。

就像我們前面講的閉環一樣,每個人都獲益了。

買不起房的底層擁有了自己的住房

房地產公司賣出了大量房子

銀行和金融機構先是放出貸款,後面證券化又賺了一筆

有錢人和大機構則買到了高收益理財產品

後面不光是美國人自己買,有毒資產通過金融網絡擴散到全世界。

歐洲,日本,香港,甚至靠近北極的冰島都在大量購買這種“穩健”理財產品,隔著太平洋給美國人買單。

這樣的美好生活持續了好幾年。

危機爆發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2004年6月,美聯儲為抑制通脹開始加息。

開始的加息幅度不大,每次25個基點,可架不住次數多呀。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三年時間一共加息了17次。

從2004年的1%一口氣加到了2006年的5.25%。

加息以後房貸月供開始暴漲,如果僅僅是房貸暴漲,房價也依然在漲,那泡泡也不會破這麼快。

因為可以通過二次抵押貸繼續以貸養貸,雖然是龐氏,但是遊戲依然可以繼續。

遺憾的是,2006年底開始,房價也開始掉頭向下了。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為啥這時候房價轉折點突然就出來了呢?

道理很簡單,一些窮人加息以後還不上房貸直接斷供了。

這批斷供以後的房子被金融機構收回拍賣,同一時間出現在交易市場上。

但凡有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啥,短期大量賣盤湧現,承接不足,供需不平衡,所以價格開始掉頭了。

因為大量劣勢貸款人是零首付,所以銀行根本沒有安全墊。

一旦他們發覺樓價下跌以後我的房子價值還不如貸款。比如一個零首付貸款一百萬買的房子可能市價只有八十萬,他們就會選擇違約放棄房子。

更多的房子被拋給了金融機構,賣盤更多了,供需更不平衡了,下跌也更快了。

2007年1季度開始,違約率直線上升。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爆發點是2007年8月16日,美國康特里懷特金融公司(提供了美國17%的住房按揭貸款)在這天因為資金週轉困難,動用了115億美元的銀行信貸額度。

資金數目其實不大,但是大家一下就毛了。

因為主導金融市場的一般有兩種情緒,貪婪和恐懼。

之前上漲時候是貪婪,現在後者的時間到了。

如果你不明白什麼是恐懼,那就回顧一下2018年10月的A股市場,那時企業債券到處違約,質押爆倉。

07年底的空氣裡瀰漫的就是這個味道

在恐懼的情緒下,大家不計代價發瘋似的拋售手裡的不安全資產。

這使得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越跌越沒人要。

房價暴跌加上房奴們大面積違約,開始讓這些次級貸款包裝成的理財產品變得一文不值。

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雷曼崩潰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隨著資產價格螺旋下跌,金融市場的另一個神奇武器“槓桿”開始出場了。

關於槓桿,你可以理解為保證金。

假如有一億的股票,我想買下來,其實可以不用花一億,只需要花100萬作為保證金給你。股票上漲時候,所有收益歸我。股票下跌時候,只要跌幅超過100萬,你就可以把這筆錢沒收,我也失去了股票的所有權。

這是個100倍槓桿的交易,股票波動1%本金翻倍,下跌1%,定金歸零。

童叟無欺,公平合理。

當然,你也可以向賬戶追加保證金,但對多數金融機構而言,因為槓桿巨大,保證金和實際資產之間的坑根本不可能填上。

美國大的投資銀行一般都是幾十倍槓桿。

2008年3月10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中最熱衷於高槓杆次貸業務的貝爾斯登賬戶還有180億美元的現金及高流動性資產。

然而在市場的恐慌情緒下,它只用了三天時間就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現金。

貝爾斯登也嘗試過用資產抵押換取流動性。

不過市場的回應是,對不起,我們對一個即將破產的公司沒有興趣。

這個在2007年11月29日還有4000億美金資產規模的投資銀行走到了窮途末路。

幸運的是,貝爾斯登在美聯儲的幫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購了,這大大緩解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不過因為次級貸款的違約率持續上升,另外一家巨頭雷曼兄弟倒下了。

雷曼倒下並不是因為次級貸,他持有的次級產品總量很小,而是因為豪賭商業地產。(未來有興趣的人多可以展開講一下)

在次貸違約影響下,商業地產的流動性越來越差。

當時雷曼兄弟借貸超過自身儲備金30倍,也就是用了30倍槓桿。

在這個前提下,3%的損失就會讓雷曼失去全部資本金。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初美聯儲開閘放水剛剛穩定的市場情緒被雷曼倒閉刺激瘋了。

你特麼連雷曼都不救,我還能指望你救我們?紮緊自己的錢袋子才是硬道理!

雷曼倒閉讓市場的恐慌情緒達到頂點,大家的想法是連雷曼都完犢子了,別人還好得了。

這也是美聯儲整個金融危機裡犯下的最大錯誤,在雷曼兄弟瀕臨崩潰的時候,他們沒有伸出援手。

這天以後,大家突然發現誰也借不到錢了,誰也不敢借錢了,金融機構之間的“信用”憑空消失了。

金融業的基礎是信貸,大家彼此之間沒有信用,也沒有借貸,那還玩個屁啊。

而且這些有毒資產不光賣給美國人,而且賣給了全世界,大家受到損失以後,都不約而同的收緊了信貸,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都沒錢了。

跟著倒黴的還有很多大的保險公司。

華爾街這批聰明人早就有人看出次貸理財產品不安全,所以一邊炒作,一邊給自己買了保險。到時候萬一損失了,保險公司得補上。

沒出事的時候保險公司high的不得了,每年沒啥事兒,年年收保費。後面等出事了大家來要錢了,保險公司哪兒撐得住這麼大規模的衍生品,也哭著喊著要破產。

後面的操作大家也知道了,大家都借不到錢沒流動性經濟不就冰凍了嘛,只能美聯儲出來救場了。

先是連續降息降低資金成本,後面又釋放天量美元給華爾街投行填坑,最後在幾輪量化寬鬆里美聯儲甚至親自下場干預直升機撒錢買資產,終於救活了經濟。

尾聲

08年那場牆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啥

故事講到這裡差不多也該結束了。

最近因為美國10-2年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很多人又在鼓吹危機,危機確實越來越近了,但不是現在。

如果你相信統計,會發覺過去幾次曲線倒掛以後12-18個月左右危機才會來,而這段時間標普500的漲幅平均是13%。

回顧歷史,每次危機都是消滅一批,崛起一批。

槓桿巨大的,現金流脆弱的被消滅,一批新貴會崛起。

真巨頭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危機從來不是大家一起死,而是大魚趁機吃小魚。

不信你去看看萬科,每次都是高喊活下來,最後別人都死了,它越來越強大。

一些個人也會在危機裡搶到超級低估的資產,過上十來年不錯的日子。

危機從來不是大家一起倒黴,是多數人的危,少數人的機。

每次危機大資本都會吞併中小資本,就像封建社會災年大地主乘機搞土地兼併一樣。

好笑的是,危機最終打擊最大的一般是無辜的中產階層。

比如08年金融危機,大批美國中產失業還不上房貸被銀行收走了房子,後來這些房子都被黑石這類大公司當不良廉價買走繼續租給中產。而這批破產美國中產有生之年再也不可能買得起房子。

後面要來的危機也是一樣,有人會衰落,也有強人會崛起。

巴魯克有一本《全身而退》講的非常好,真正厲害的老錢在資產價格吹泡泡時候就已經在規劃泡泡破了的時候要買什麼了。

強人都是牛市賺現金,熊市收資產,到最後被宰的都是豬,因為豬啥也不會,只會哼哼。

文章到這裡就收尾了,希望大家在未來危機到來的時候都有強人的好手段。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