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故事」重慶市南岸區:群眾事兒 商量著辦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劉源隆 “三事分流”在很大程度上釐清了大事(政府公務)和小事(社區公共事務)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政府和社會責任共擔的格局。不過,南岸區的探索並未停止。重慶市南岸區委書記鄭向東直言,政府和社會組織如何對私事特別是家事進行更加有效的服務,是個有待深入解決的課題。

提起重慶市南岸區,很多人想到的形容詞是:鍾靈毓秀、璀璨奪目。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南岸區,西部、北部臨長江,與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隔江相望,東部、南部與巴南區接壤。這裡不僅擁有優美的自然風景,璀璨的人文歷史,還獲得了許多閃閃發光的榮譽:國家衛生城市(區)、全國文明城市、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等。

面對社會治理,南岸區一直有著自己的實踐與創新。土廟子片區,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海棠溪街道轄區,是個上世紀80年代末建設的農轉非安置小區,佔地23畝,樓房6棟,居民328戶,產權面積共2.1萬平方米。由於這裡違章搭建較多,流動人員也多,管線混亂,管網及消防安全隱患嚴重,解決這裡社會治理難題的方法唯有整體搬遷,但是因為徵收拆遷矛盾很大,協調困難,自2011年起,重慶市政部門、拆違部門曾4次拆遷進場,4次被迫撤退。

徵地搬遷一直都是全國各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難題,只要處理稍有不慎就可能會釀成重大的群體事件。重慶市南岸區委書記鄭向東對《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表示,面對社會治理,南岸區曾一直有“三個疑問”:為什麼民生投入越來越多,群眾的滿意度卻難以隨之提高?為什麼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卻難以隨之提升?為什麼政府管得越來越細,居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會和諧度卻難以隨之增強?

“究其原因,在於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未形成良性互動。” 鄭向東說道。

轉變社區職能,把群眾組織起來

民心是影響搬遷工作進展的關鍵因素。2014年,海棠溪街道通過摸底調查瞭解到,土廟子片區大部分群眾搬遷意願強烈,搬遷改造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為此,政府充分抓住群眾基礎這一關鍵因素,將很多難以進展的搬遷發動工作交給了搬遷意願強烈的群眾去做,變“要我搬遷”為“我要搬遷”,實施“自治式搬遷”。

「小康故事」重慶市南岸區:群眾事兒 商量著辦

以群眾為根 在“三事分流”實施過程中,南岸區將商談對話機制廣泛引入基層群眾自治實踐中,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基層協商活動

事實證明,效果出奇地好,僅兩個月時間,該片區不僅95%以上住戶簽字明確搬遷意願,而且還民主推薦出18名群眾代表,以協助做好搬遷工作。

讓基層迴歸民主,不等於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為明確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個人在基層民主自治中的責權利邊界,南岸區創造性地提出了“三事分流”,即在基層議事協商時將群眾訴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進行分類處理。“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如執法監督、人口和計劃生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事項,主要由政府負責解決;“小事”即社區公共事項及公益服務,如關懷幫扶孤老、社區樓道衛生、社區停車管理、廣場舞擾民等事項,主要由村(社區)“兩委”主導,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單位等共同協商解決;“私事”即居民個人事務,如衣食住行、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家庭事務,主要通過引導居民群眾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服務。

比如關於清潔衛生方面的反映事項,如果是市政所屬的公共設施和公共地帶的,根據相關規定屬於“大事”的範圍,居民可以提出建議,由市政等職能部門開展調查後進行相應處理;如果是樓道清潔問題,根據“門前三包”規定屬於“小事”的範圍,可以由村(社區)“兩委”出面召集協商解決;如果是個人家庭衛生問題,那就是“私事”,居民可以通過市場服務尋求解決。

“以群眾為根,注重民主協商是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鄭向東說,在“三事分流”實施過程中,南岸區將商談對話機制廣泛引入基層群眾自治實踐中,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基層協商活動。

以黨建為引領,讓群眾參與進來

21世紀以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買車的人越來越多,不過由於停車位有限,小區內車主亂停亂放、人車爭道問題、小區停車難開始成為很多地方的普遍問題。

「小康故事」重慶市南岸區:群眾事兒 商量著辦

解決 “小事” “三事分流” 中的 “小事” 主要由社區 “兩委” 主導, 社區自治組織等共同協商解決

為了解決南岸區長生橋鎮桃花橋社區今福小區停車難問題,桃花橋社區黨支部和自管會多次召開小區院壩會和小區車主協商座談會,形成了小區停車管理方案,方案經由小區業主 “一戶一票”進行實名錶決,最終以96%高票通過。項目實施後,小區將空地劃為停車位70餘個,大門處安裝智能車閘,刷卡進出小區,車主則按每車每年220元繳納停車佔道費。通過收取車輛佔道費,小區每年增加了近2萬元的收入,這個收入全部用作小區設施設備的購置、維護等方面。通過社區協商形成治理方案,今福小區停車難的問題順利解決,這既提升了居民群眾的自治意識,增強了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也讓居民群眾分享了創新社會治理帶來的紅利。

鄭向東對此直言,“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把基層黨建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有機結合,發揮好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才能為市域社會治理導好航、定好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進發展。”

“三事分流”工作法為黨建引領以及基層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參與渠道。在鄭向東看來,南岸區長生橋鎮按照“三事分流”基層治理原則創新性提出的“131”老舊散小區自治模式,就是黨組織領導的居民自治的一種有效的實現方式。何謂“131”自治管理模式?即黨組織領導+議事會民主商議、業委會決策執行、監委會全程監督+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將黨組織建在網格里、小區裡,組織領導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並實行黨員分片聯繫居民,引領群眾參與社區物業自治與自我服務,從而讓眾多無人管、無錢管、無法管的事有了著落。

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會組織專業作用

“群眾的積極性起來了,發現的問題也就更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就更多了,怎麼讓群眾形成解決問題的共識,找到群體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於是,鄭向東把目光投向了社會組織。

“我們認為,統一群眾思想、集中群眾智慧,也要用群眾的方法,也必須要發揮好社會組織的作用,讓大家把意見端出來PK一下。共識從來都是在爭論中形成,優秀從來都是在比選中產生。”鄭向東說道。

鄭向東以南岸區依託益友公益發展中心這個社會組織為例向記者做了進一步說明。據其介紹,該組織在南坪街道探索開展了“V益案”活動。活動啟動期,益友公益發展中心聯合13個社區公益站,在社區廣場和小區開展居民宣傳活動23場,發動居民關心身邊小事,立足周邊環境、鄰里關係、弱困救助等社會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徵集居民有效公益方案300多份,不僅解決了居民關心的社區環境、鄰里關係、扶老助殘等問題,並且充分發揮了社會組織的服務載體作用,聯動社區、轄區單位和群眾共同參與、實施社區治理項目356個。

為了進一步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2018年6月,南岸區民政局和南坪街道合力打造了南岸區社區治理創新中心(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採取“政府資金支持、社工人才培養、社創項目投放”的運營模式,彙集了13家專業社會組織,搭建政府購買服務平臺。

據鄭向東介紹,目前南岸區社區治理創新中心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第一,政府資金支持,整合各部門購買服務資源,加大行業主管部門資金投入;同時,積極鏈接社會資金,支持社創項目落地。第二,打造了“社創營”“青創營”“研學社”等品牌項目,培訓專業社工近200人。“社創營”以社區社工為培養對象,提升專業能力和社區治理水平;“青創營”為高校社工專業畢業生、公益團隊骨幹及有公益創業意願的青年人提供專業輔導,為社區治理創新不斷輸送“新鮮血液”;“研學社”為社會組織提供平臺,分享交流創新社區治理實踐經驗。第三,圍繞全區社區治理目標,鏈接公益資源,策劃專題性、融合性、多樣性的創投主題,並持續發佈創投項目。比如針對“家、校、社”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的缺失,2018年,南岸區舉辦了德育創投項目發佈活動,發佈13個項目,全區多所學校與中心社會組織達成合作協議。

鄭向東說:“目前,我們正在打造全市首個校外‘德育教育公益實踐基地’,以學校帶動學生參與的方式,解決社會組織德育教育公益項目落地難、參與人群不均衡、效果不顯著的問題,成為優秀德育社創項目的最佳展示平臺。”

提升辦事效率 一平臺受理所有事務

社區服務開通線上服務、電話熱線服務,新的技術手段應用也為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道路兩旁亂擺凳子車位被佔怎麼辦?小區居民養家禽影響其他住戶如何解決?路邊窨井蓋存在安全隱患該哪個部門解決……一系列關乎居民生產生活的問題,在南岸區,只要撥打服務群眾綜合信息平臺下的“96016”服務熱線,就可以得到解決。

“96016”南岸服務熱線通過“一號對外、集中受理、分類處理、統一協調、部門聯動、限時辦結”的工作模式,對各類民生訴求實現了“統一交辦、統一督辦、統一回復、統一回訪”。目前“96016”已整合了區長公開電話、市長公開電話、區行政服務中心熱線、市政熱線、區環保熱線、南岸不動產登記中心熱線等投訴諮詢熱線,建立起與水電氣、城管、環保、物價、工商等多部門的聯動機制,建成了集諮詢、求助、投訴、建議為一體的政務服務平臺,形成了24小時電話與網絡雙軌運行服務機制。

同時,2019年,在業內領先的科大訊飛AI技術的專業保障和支撐下,“96016”南岸服務熱線全新升級為智能化語音服務平臺,用戶撥打“96016”,只需說出自己的需求,即可獲得所需的信息與服務,充分享受自然語音交互的流暢、高效。

“三事分流”在很大程度上釐清了大事(政府公務)和小事(社區公共事務)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政府和社會責任共擔的格局。不過,南岸區的探索並未停止。“大量家事私事所需的服務,如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提供,還沒有全然進入社會治理的領域。”鄭向東直言,政府和社會組織如何對於私事特別是家事進行更加有效的服務,是個有待深入解決的課題。鄭向東表示,未來,南岸區將不斷深化“三事分流”工作法,繼續總結提煉“三事分流”典型案例和創新社區治理經驗成果,為社區治理提供鮮活的經驗和樣板。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道)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10月下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