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難農家女到性別學學者

我的婦聯歲月 | 從逃難農家女到性別學學者

從逃難農家女到性別學學者

■劉旭金

我的妇联岁月 | 从逃难农家女到性别学学者

劉旭金(中)深入基層開展婦女工作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個時代。我既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又是時代成長親歷者和參與者。回首70年,慶幸自己能與國家命運同生共存,與時代的脈搏相伴相長,能與祖國同甘共苦,一起長大、變老。

01 2次逃難、10載求學、37年工作、13年科研

我“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1937年我呱呱墮地之時,正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的一年,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災難之中。歷史決定了我童年的苦難。小的時候,我跟父母逃過荒、捱過餓,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離顛沛的生活。

8歲那年,日本侵略者在投降之前垂死掙扎,來到我的家鄉打砸搶燒殺,父母只好帶著一家五口逃到10多里外的夾寶老家。

全國解放前夕,父親外出挖礦謀生,哥哥出外師範求學,家裡留下了常年患哮喘病的母親以及我和妹妹三人,耕種著租來的10多畝水田過日子。自古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被逼休學,一方面照顧患病的母親,一方面和妹妹一起包攬了全家所有的家務,砍柴、擔水、洗衣、做飯、挑秧、插田、割谷,我們姐妹倆樣樣都是母親的好幫手。

12歲那年,國民黨大勢已去,但我的家鄉還沒有解放,白崇禧的部隊還盤踞在廣西的不少地方,而我家門前的公路是南寧到梧州、廣州的主要通道,國民黨的部隊來來往往反覆踐踏。我們母女三人驚恐萬分,母親只好抱病帶著我和妹妹再次躲避到夾寶老家。兩次逃難的驚恐和貧病交加、缺醫少藥、飢寒交迫的苦難生活至今仍歷歷在目。

1949年12月,解放軍來了,我們的家鄉解放了,我經歷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少年人生。

我的父母勤勞、樸實、開明。雖然是世代的農民,但在劉氏家族濃厚的讀書氛圍中,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不惜舉債讓我們兄妹三人讀書。他們認為“男女都一樣”“男女都應當讀書”,具有樸素的男女平權思想。這為我們三兄妹日後從政、從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2年,經過兩次休學的我小學畢業,在讀初中無望,陷入可能再次失學的彷徨和迷茫中時,岑溪縣中學開設了初師班。父母馬上張羅讓我報考,我順利被錄取,這為我打開了10年師範學習的幸運之門。初師畢業後我被保送升中師,中師畢業又以5%的指標被保送升大學。我在學校入了團、入了黨,當過班幹、團幹。在黨的培養下,10年堅實的師範教育,使自己從容不迫地實現了從農家女到教師、從教師到教育工作管理者、從物理專業向婦女性別學學者的大轉變。

1962年大學畢業,到退休前總共工作37年。這37年中,我有17年進入黨政群團機關工作,20年從事中學、技工、婦女幹部教育工作。面對時代的變化、工作變動,自己無怨無悔迎難而上,不忘師範生的初心,不忘黨和人民的培養。我在教育崗位上特別是婦女幹部教育和研究的歲月裡,堅持教學相長,既教育了學生也教育著自己,既研究了婦女也研究了自己、認識了自己。

1999年5月我正式退休。我自己申請,得到自治區婦聯領導盧玉娟、蔣培蘭的支持,專門從事廣西婦女理論研究會的工作,直至2012年。13年來,先後獨編或合編專著,教材、科普知識等書籍7本共140多萬字。除了完成自治區婦聯交給的第一、第二次廣西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以及以及其他6項課題外,還牽頭申報有關婦女/性別研究的課題項目10多項,爭取經費100多萬元,推動廣西15所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課程、對高校學生開展性別平等和諧發展教育。推動高校成立女子研究中心,開展高校校園性別文化建設,凝聚數十名教師加入婦女學科的建設,形成了黨校(婦幹校)、社科界、高校、婦聯四位一體的婦女理論研究的組織網絡。廣西婦女理論研究會5次獲得廣西社科聯先進學會,10名會員獲得先進個人。

02 無意中和婦聯結下不解之緣

1973年,我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身份,代表縣委參加了由梧州地委書記張容林掛帥、地委部委辦局工青婦負責人等40多人組成的工作隊,在蒼梧新地題甫大隊蹲點。在兩年多的農村三同(吃、住、勞動)工作中,認識了梧州地區婦聯的謝日妹、歐家瓊及小鄧、小李等幹部,在朝夕相處中,她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不計較個人得失、和農村婦女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令自認為是“知識分子”的我很是慚愧,又很是佩服。從此,我與婦聯開始結下了緣分。

萬萬沒有想到在1980年底,接到地委的調令:任命我為自治區婦聯駐梧州辦事處主任。當時我已從縣委宣傳部調到廣西第二糧食技工學校擔任首任校長剛滿兩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學校發展很快,正當各項工作走上正軌的時候,我卻離開學校,不情願地進入了當時被人們嘲笑為“苦菜花”的婦聯工作。由於在心理上有些無奈和被動,加上對群團工作陌生,面對工作人員少、經費缺乏、工作面廣線長、黨的中心任務重的局面,非常煩悶,一愁莫展。正在自己苦苦追尋解決辦法時,得到自治區婦聯主任趙明堅、副主任劉碧清等一批老大姐的言傳身教,她們手把手地幫助和指導我如何維護婦女權利益、促進男女平等。在工作方法上她們教我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找準婦女工作的位置和結合點,主動配合;學會協調、聯合,抓典型,樹樣板,以榜樣的力量推動婦女工作。

劉碧清大姐還親自帶領我們去廣東高州縣、我區博白縣等地參觀考察開展“五好”家庭創建的經驗,在維權工作中指導我如何配合公檢法司做好維護婦女人身權益、打擊拐賣婦女犯罪、解救受害婦女工作。在黨中央將少年兒童工作作為婦聯工作重點後,大姐們又及時指導我們做好全區托幼園所建立和發展等工作。這使我很快熟悉了婦聯工作特點,並親自到鄉鎮蹲點,搞好“五好”家庭建設。

1983年5月,在婦聯工作剛剛站穩腳跟的時候,地委又一次調我到富川縣科委工作。當年冬天,劉碧清大姐到富川縣參加瑤族自治縣成立大會,縣委派我去接待她。她還是那樣樂觀、熱誠、平易近人,關切地問寒問暖,與我促膝談心,鼓勵我發揮物理學的專業知識做好科委的工作,我感到非常溫暖。

03 落足婦女教育 夢圓教師夢想

2019年春節前,我去看望90多歲高齡的程月桂大姐,她十分高興地把我拉到身邊說:“你是我推薦給區婦聯黨組來辦婦幹校的。”這讓我非常意外,過去我只知道她是自治區婦聯婦幹班的班主任,婦幹校是在她退休前開始籌辦的,沒有想到我到婦幹校還和她有關。

原來,1982年,我還在自治區婦聯駐梧州辦事處工作時,曾帶領梧州地區八個縣的婦聯主任到自治區黨校參加由自治區婦聯舉辦的婦聯幹部培訓班,學習時間三個半月。除了黨校老師外,我還聆聽到來自全國婦聯的羅瓊大姐講解婦女解放理論和婦女運動史。我對學習特別有興趣,在培訓班上很認真又很活躍,討論時積極發言,引起了當時擔任班主任的程月桂的注意。1985年自治區婦聯籌辦廣西婦女幹部學校,她第一個想到了我,並推薦給了自治區婦聯黨組,得到了黨組支持。1985年5月,我再次走進學校大門,這時我已經48歲了,夢圓教育的初心由此再次被喚醒。

當時的情況是“糧草未備,兵馬已到”:參加婦幹脫產大專班學習的100多名各級婦聯幹部已經在廣西民大成人教育處補習文化課,準備參加6月的全國成人高考,但這時一無確定辦學的地址,二缺婦女專業課的教師,三無學歷大專的教材及教輔資料,四無充足辦學經費。我很焦急,積極謀劃,根據學辦的經驗、規律和婦女幹部成人教育的特點,瞭解廣西婦幹教育的歷史沿革和人、財、物、時間、空間的現狀,在趙明堅、劉碧清兩位老領導和自治區婦聯同仁的支持鼓勵下,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終於圓滿完成這次大專班教學組織任務。

我的妇联岁月 | 从逃难农家女到性别学学者

劉旭金為婦幹校女學員授課

1988年,自治區婦聯黨組決定任命我為婦幹校的校長。我和大家以“一靠、二請、三送、四寫”的辦法,開展婦幹校的各項工作。

“一靠”,就是緊緊依靠自治區婦聯黨組和自治區黨校雙重領導。我們簽定了婦幹校辦在自治區黨校內的協議,理順了關係,制定了教學計劃。從此婦幹校就成了“兩個婆婆管的媳婦”,一直沿用至今。

30多年來,廣西婦幹教育從脫產大專班到業餘大專,從專科到本科,從婦聯幹部培訓到女領導幹部、少數民族女領導幹部培訓,從婦聯幹部崗位培訓到一般女幹部培訓,雖經不少變化,但自治區黨校、自治區婦聯始終視婦女幹部教育工作為己任,婦女幹部共享區黨校教育資源與自治區婦聯為女幹部創造學習條件的初心沒有變。

“二請”,就是請進全國的知名專家、學者為廣西婦幹校大專班講課。如邀請湖南省婦幹校教師賀正時和全國婦研所所長陶春芳講婦女學及婦女理論,邀請全國婦幹院教師張李璽講婚姻家庭社會學、孫曉梅講婦運史,邀請河南省婦幹校教授梁軍講女性人才成長及人生道路,邀請武漢大學教授羅萍講“婦女生活方式”,讓學員聽到高水平的婦女學專業課。

“三送”,就是把老師送出去參加全國進修和各類研討會,建立一支既能教學、又能研究的“雙料”專業師資隊伍。為了幫助不同專業的老師轉型,學校把教師送到全國及外省區婦幹校進修學習,讓她們參加全國、各省市區的婦女理論研討會,開拓視野,收納新的知識,樹立新教育觀念,實現各自專業知識轉型到婦女學科上來。幾十年來,婦幹校教師學習研討的足跡踏遍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教師教學和研究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每位老師不但能上好一門大專班的課程,還有多個專題精品課程,適應多層次的各級務類婦女幹部教育的需要,婦幹校教師的教學足跡遍佈廣西各地,而且獲得大家的好評。

“四寫”,就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編寫教材。從1987年起,廣西婦幹校先後與雲南、貴州、四川的專家學者聯合編寫《婦女理論》《婦女歷史》《婚姻家庭社會學》。1989年,與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的學者編寫《婦女學基礎理論》《中國婦女運動史》《婦女心理學》《婦女工作管理》;1993年與全國婦研所和浙江、江蘇、全國婦聯婦幹培訓基地,編寫《毛澤東婦女思想研究》《婚姻家庭新編》《婦女參政導論》《新時期婦女工作》等。

1993年,我與自治區黨校教授李光炎編著了全國第一本《女性領導論》,成為全國19個省市婦幹校的培訓教材。1994年由我和趙玲雪、周佩玲主編的第一期《廣西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正式出版。至今婦幹校已擔任了三期廣西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出版三部著作共約100多萬字。據不完全統計,婦女課題、項目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9項,其中二等獎3項。

審核:黃永壯

我的妇联岁月 | 从逃难农家女到性别学学者我的妇联岁月 | 从逃难农家女到性别学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