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它的武器最後流向何方?

水芝子


自從日本盲目自大,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之後,他們們就已經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了,而且從局勢來看,軍隊在當時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

一百多萬軍隊被我國死死的拖在了中國戰場,這就導致日本根本沒有過多的兵力派到太平洋戰場上面。 除了關內陸軍之外,日本在我國的東北也囤積了不少軍隊,而這些軍隊就成了日本可以調動的唯一兵源。


其實,日本調動東北的關東軍是有前提保障的。當年日本之所以在東北集結大量關東軍,其實就是想對付蘇聯。但是,隨著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爆發,根本沒有時間來理日本,甚至兩國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這樣看來,短時間內集結在我國東北的關東軍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日本也只能調動他們來填補太平洋戰場上的空缺。

要知道,當年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可是日本的精銳部隊,僅僅從他們的裝備上來看,就要比關內的日本軍隊先進很多,重炮和坦克等武器要比關內軍隊配的多很多,而且,當時那些新式的武器輕機槍也基本上配備給了他們。

雖然,這些關東軍的裝備很好,但是隨著他們大量被派往太平洋戰場之後,不禁這些關東軍損失掉了很多,那些武器也是一樣,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掉了。


其實,在二戰後期,日本的這批關東軍在就不像之前那樣了,之前的武器是非常先進,但是在戰爭後期就像是一個被掏空的軀殼一樣,就連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都面臨武器裝備不足的問題。

當時新軍隊很多人身上都沒有配槍,僅僅揹著一把刀,還是步槍上的那種刺刀。要知道,這樣的日本軍隊,在蘇聯軍隊和我國軍隊聯手的前提下根本不堪一擊,所以,日本在我國東北的關東軍節節敗退,很快就被消滅了很多。隨著原子彈的投放,日本也不得不宣佈投降,而當年日本的那些武器,絕大多數被蘇聯軍隊繳獲了。

雖然當年蘇聯一定程度上在幫我們,但是蘇聯也從我國拿走了不少東西。在進入東北之後,蘇聯人對這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畢竟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似乎對這裡的任何事情都感興趣,同時也什麼東西都不放過,農產品、各類機械設備還是商店,被蘇聯人一掃而光,甚至就連各種生活用品,蘇聯人也一併帶走。


不過雖然把這些普通的東西帶走了,但是,對於之前日本人的那些武器來說,他們實在是一點興趣也沒有。在蘇聯人的眼中,和他們使用的武器比起來,日本人的那些武器實在是太落後了根本被他們看不上眼,而且在蘇聯人眼中戰爭已經結束了,再來拿日本人這些破銅爛鐵毫無意義。

所以,當年東北的關東軍留下的武器絕大多數落到了我國軍隊的手中,其中還有很多土匪也藉著這樣的機會分了一杯羹。但是,土匪們獲得的不過是皮毛罷了,真正的重要武器被蘇聯軍隊轉交給了我國軍隊。


夏目歷史君


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繳獲的武器都哪裡去了?

如此重要的問題,居然成了各說各話的羅生門,真相究竟是什麼?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的軍事裝備是最好的,並且還能通過海路支援山東和江蘇的華東野戰軍,這對於我國的解放戰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東北野戰軍的武器到底從哪裡來的,是不是直接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呢?

中蘇關係破裂時,蘇聯方面一直強調給我們的武器有“步槍 70萬支,輕機槍 11000挺,重機槍 3000挺,大炮1800門,迫擊炮2500門,坦克 700輛,飛機 900架,軍火庫 800個”。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認為70萬關東軍的武器大都直接間接給瞭解放軍。真相真的如此嗎?

蘇軍到底給瞭解放軍多少武器?仔細研讀原始資料,發現僅蘇聯方面就有四種說法,除了前面一種,還有三種。第一種是蘇聯紅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回憶錄中說“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680座軍用倉庫及松花江區艦隊的全部艦艇”。蘇聯出版的《北京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則說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 600輛,飛機 800架,汽車約2000輛”。《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則說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轉交給人民解放軍(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 37000餘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約12000挺,汽車2000餘輛,等等)。

知事認為,蘇聯無論如何不可能交給解放軍37000門火炮,如果真有這麼多,東北野戰軍絕無可能會被打到松花江以北,反而有可能在1946年之前就秒殺國軍。即便是3700門和4000門大炮的說法,也實在是多得可疑。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蘇聯移交給解放軍的裝備可能確實有,但絕不會超過關東軍的裝備數量總數。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又24個師團70萬人,這些人到底有多少裝備?關於飛機,焰在《最後的秋季———對日軍進攻與受降》一書中提到,關東軍當時只有“160輛坦克、600多架飛機,但可用飛機只有 155架,另有 500架是教練機”。鑑於關東軍並沒有和蘇聯空軍發生激烈空戰,這種說法應該靠譜。

關東軍的火炮有多少,如果把大炮、迫擊炮和擲彈筒全部算上,也就是1800門上下。可是大多數情況下,迫擊炮和擲彈筒應該算是步兵火力,不算在炮兵中。

至於關東軍的槍支,總數量也不可能達到70萬之多。即便是以日軍裝備最充分的狀態,一個2萬多的師團,金裝備步槍機槍9000多支,其中機槍只有300多。按照比例計算,即便是連偽滿洲軍隊和警察都算上,總的槍支數量也就是30多萬不到40萬。

好吧,即便是加上關東軍的庫存,以最大水平進行估計,蘇聯繳獲關東軍的武器,飛機不超過600架,坦克不超過160輛,大炮1800門以下,步機槍不足50萬支,機關槍有12000挺以下。

蘇聯對於解放軍的態度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全部奉送,大開倉庫,時間是1945年8月到11月。到11月底,東北局給中央的彙報是,蘇軍給的援助有限,槍10萬,炮300。這一數字基本可信。

第二階段,蘇軍的支援主要是彈藥。1947年4月東野擁有長短槍237910支,輕機槍7768挺,重機槍1495挺,各種炮1219門,坦克25輛,比1946年5月多出長短槍7.7萬支、輕重機槍4500挺、炮 650門,坦克25輛。這期間,東野的主要任務是剿匪10萬,多出來的裝備主要來自於繳獲和撿洋落。其中朱瑞的炮兵部隊撿洋落蒐集到700門火炮。

第三階段,蘇聯拿準備鍊鋼的日軍武器換我國農產品,兩個月給了數十列火車的武器裝備和彈藥。1948年遼瀋戰役前,東野總兵力超過100萬,有長短槍40多萬支,重火炮660門。武器裝備比原來多出了二倍!這些武器已經超過了前兩個階段的總和。

如果把大部分的新增武器算到關東軍的舊武器上,我軍從這裡獲得的武器裝備,大約是步騎槍30萬支左右,各種炮1600多門(含迫擊炮、擲彈筒),坦克20輛左右。

也就是說,蘇聯把大部分的輕武器給了中國解放軍,重武器大部分運送回國了。

蘇聯不是慈善家,尤其是通過《中蘇友好條約》獲得外蒙,答應不支持解放之後,蘇聯對解放軍的並不多。相反,蘇聯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工業設備當做戰利品拆走、破壞。數據顯示,蘇聯從東北拿走的各種各類的工業設備總價值共約合189934947美元。這1.9億美元的設備意味著什麼?要知道當時中國全國的GDP也就才100多億!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東北野戰軍確實從蘇聯那裡得到了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但對於總數量超過150萬的東北野戰軍和各路地方部隊來說,蘇聯提供的武器,既不是主要來源,更不是唯一來源。東北人民的解放,是東北人民和解放軍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結果。

再者說,關東軍的武器,本來就應該給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國軍躲在大西南消極避戰,在日軍投降中獲得了超過200萬日偽軍的裝備,這樣明目張膽搶奪勝利果實的仗,該找誰算?


歷史知事




第一,蘇聯把少部分看得上的武器運回了國內。

第二,部分武器被蘇軍拆卸後就地掩埋。

第三,把大部分武器移交給了中國。



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革命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所以斯大林並沒有明確提出繳獲的武器到底歸國民政府還是中共蘇維埃政權。


抗戰勝利後,內戰的陰雲籠罩著華夏大地,毛澤東主席敏銳的意識到了東北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於是一方面派林彪等一批高級將領乘坐美國一架運輸包裹信件的飛機快速抵達東北,急調華北,華中部隊挺近東北,同時積極和蘇聯政府接洽,商談關東軍武器的問題。最後蘇聯政府表示對關東軍的武器交接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是說蘇聯只需要把武器給中國,至於給共產黨或國民黨,蘇聯不會太較真。



由於毛澤東主席眼光超前,東北民主聯軍提前趕到東北,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少部分裝備被海運抵達東北的國民黨軍接收。



因為接收了大量關東軍武器,東北民主聯軍十餘萬人在短短三年內就發展到百萬之眾,而且裝備精良。就在毛澤東主席帶著胡宗南部在陝北的山溝溝裡打轉時,東北民主聯軍(後稱東北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力量,率先發起遼瀋戰役,正式敲響了國民政府覆滅的喪鐘。


毒刺劍客


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它的武器最後流向何方?


1945年8月,蘇軍出動150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向位於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一場戰役下來,關東軍被擊斃8.3萬,被俘60餘萬,號稱強悍無比的關東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其實,由於太平洋戰場形勢吃緊,從1942年開始,日本就不斷的抽調關東軍實力最強的甲級師團,1945年1月抽調13個師團,4月抽調7個師團,等到蘇軍進攻之時,關東軍的常設師團已經被抽調一空,戰鬥力可想而知,面對蘇軍的進攻,基本上是一觸即潰,短短十幾天時間,蘇軍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擊潰不可一世的關東軍。

關東軍消滅了,武器都流向哪裡了呢?

國民黨和美國堅持認為“從東北70萬投降日軍那裡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或間接的落到了中共手中!”

由於武器裝備屬於高度機密,因此我國的黨史、軍史很少提及,但數量如此龐大的武器歸屬問題不可能無跡可尋,綜合各種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關東軍的武器大概有三個去向。

一是大部分的輕武器流向了中共

在東北的戰鬥中,解放軍得到過蘇軍的幫助,這是不爭的事實,蘇軍將大部分的輕武器交給瞭解放軍,全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1945年8月到11月,曾克林部從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軍火庫運走了2萬支步槍、1千挺輕重機槍、156門各種火炮,抗聯周保中在接受長春大本營軍火庫,運出步槍5萬支、輕機2千挺、重機8百挺、彈藥1200餘萬發,周家美部解除偽滿軍隊一個旅五千人的裝備,輕重機槍216挺、步槍3200支等等,1945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槍接受了12萬支,還有些炮。”解放軍入關時10.7萬人,出關時32.4萬人,除了各種損耗,半年內長槍多了12萬支,機槍多了3500餘挺,火炮400多門,這些都是蘇軍援助的。

1946年4月到7月,東北抗聯副司令肖勁光到旅順,蘇聯駐旅順軍事委員會將存放在大孤山的15車廂武器進行移交。

1947年6月到1948年8月,東北局軍工部長何長工和蘇聯代表談判,採取“一噸換一噸”的方式,將囤積在滿洲里準備運往烏拉爾鍊鋼的大批蘇軍繳獲的日本裝備接收過來,朱瑞通過當年克拉辛炮校的同學關係,用農產品向蘇軍換來日軍裝備彈藥,兩個月時間內,蘇軍向我軍發送了數十列火車的日軍舊裝備,基本上滿足了兵力飛速增長的東野需求。

小部分裝備流落民間

關東軍自知必敗,實施了破壞一切的“第四號計劃”,撤退時炸燬了西車安、西雞寧的火藥庫、油庫,車安被服廠一個師團可用一年的衣服付之一炬,藏匿和銷燬了大量武器彈藥,由於時間倉儲,數量難以統計。

隨著關東軍的潰敗,偽軍樹倒猢猻散,東北成了權力真空,一些來不及接收的軍火庫被老百姓和土匪鬍子搶劫一空,土匪隊伍迅速壯大,北滿三分之二的城市落到土匪手中,他們裝備精良,有的設有騎兵,甚至配備了坦克、裝甲車和迫擊炮。

解放軍還通過“撿洋落”的方式收集了一些散落的日軍武器,東北炮校數千名幹部在蘇蒙邊界的蘇日作戰區“撿洋落”,冒著嚴寒,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個人就蒐集了20多門火炮,表彰為“搜炮英雄”,除了完整的裝備,還有大批的零部件,東北民主聯軍航校成立時,從深山老林挖出不少日軍埋藏的材料和航空油,硬是拼出4架初級教練機和10多架高級教練機。

1947年4月,東北土匪基本被肅清,殲滅土匪10萬,繳獲槍支5萬多支。

大多數重型武器運到蘇聯

由於繳獲的武器裝備太多,很多武器都是露天存放,交接是成堆估算,不會一支一支的清點,所以數量上有很大出入。

在解放戰爭中,很少見到飛機、坦克、重炮這些重型裝備,主要是因為蘇軍將這些裝備都拉回國內,完好的繼續使用,絕大部分都回爐鍊鋼了,因為在和德軍的戰爭中,蘇聯的工業消耗巨大,尤其是鋼材,繼續補充,而這些現成的重型武器裝備就是最好的原材料。

不但是日本的武器裝備,就連東北大量的工廠設備,也被蘇聯當成“戰利品”,強行拆除,拉回蘇聯去了,蘇聯曾在公開場合聲稱“所繳日本武器已掃數運回俄國”,國民黨曾經在史料中推測“在東北所獲武器,約有四分之一分批交給中共,以輕武器及少數火炮為主,重武器則大部分運回國內。”

這些繳獲的輕武器有力的支持了東北解放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時間久遠,數量龐大,不可能有精確的數字了。


葛大小姐


蘇軍擊敗關東軍佔領東北期間,把東北三省從頭搜刮了一遍,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根據資料,蘇軍拆走的工業設備價值即達8.58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因此而損壞或者破壞的部分,總價值將超過20億美元。如此搜刮殆盡的作風,蘇軍對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隊數量較大的武器裝備,怎麼可能輕易放過?



確實看過一篇紙媒上的文章,言之鑿鑿蘇軍移交給“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武器清單如下:3700門火炮和迫擊炮、871架飛機、600輛坦克、30萬支步槍和680座軍用倉庫,甚至還有松花江艦隊的船隻。這些完全是扯淡,送它兩句詩那就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因為只坦克一項就假的不行,東北野戰軍坦克大隊在1948年遼瀋戰役時期,才只有15輛坦克,其中幾輛還是修好的。為準備所謂“本土決戰”,日本關東軍的重武器大部分已經轉運回國(包括坦克和重炮),況且整個日本軍隊當時還有沒有600輛坦克都兩說著,日軍的裝甲力量本來就很薄弱。



(東野參謀長劉亞樓將軍)

東北野戰軍坦克大隊1948年11月擴建為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戰車師,由開國少將曾克林擔任師長,全師總共擁有各型坦克87輛、裝甲車106輛、汽車150餘輛,這裡面還有一大半是遼瀋戰役中繳獲國軍的,僅在瀋陽一地就完整繳獲了一個高炮團和一個戰車營。如果蘇軍移交了600輛日式坦克,東野早好建立坦克兵團了。


實際上,第一支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曾克林所部的遭遇,已經深刻揭示了這個問題,曾部4000餘人到達瀋陽後,曾短期負責看管蘇軍移交的蘇家屯軍用倉庫:“組織幹部戰士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槍20000多支,輕重機槍1000餘挺,各種口徑山炮、野炮、迫擊炮150多門”,曾克林搭乘蘇軍飛機還專赴延安彙報,由此上級做出了“出關部隊儘量少攜帶武器”的決策。



也就是說,要求山東軍區八路軍和蘇北新四軍準備出關的部隊,將大部分最好的武器留給不出關的部隊,結果這些幹部戰士到達東北才發現早已物是人非,蘇軍已經收回了日軍倉庫的控制權,造成許多部隊一時間缺槍少彈,出現了“老兵老槍、新兵新槍”的尷尬局面,其中不少新建部隊素質不純又攜槍叛變。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是重慶方面通過美國政府,對蘇聯政府強烈施壓的結果,也是《雅爾塔》密約的要求。在政治上,蘇軍是不敢公開承認八路軍合法地位的,所以也不可能“移交”大批武器,為什麼林彪最早出任的是“東北人民自治軍”以及後來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這兩個軍隊名稱已經說明了問題。



劉亞樓將軍在1962年專門談到了蘇軍援助武器的問題,在東北戰局最艱苦的時期,野司原擬通過黨中央向蘇聯提出援助武器彈藥的要求,遭到延安斷然拒絕:“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如果蘇軍在日本投降後確實曾經移交過前述數字的武器裝備,那根本就不需要野司如此大費周章了。

1947年6月,林彪以私人名義致信斯大林請求援助一些武器彈藥,蘇軍將存於中蘇邊境城市滿洲里未及運走的部分武器轉贈,東北野戰軍以此裝備了30個步兵團和2個山炮營,這不過是幾萬人的規模。1948年初為準備遼瀋戰役,東野又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再次致信斯大林,乾脆是石沉大海沒有迴音了。



因此結論非常清晰,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隊的武器,絕大部分都被蘇軍轉運回國,這不是蘇軍看上看不上日式武器的問題,而是由國際環境和美蘇兩國當時的關係所決定的,斯大林不敢激怒美國。

當然,在日本投降之初東北的混亂局面下,東北我軍確實得到了一些日製武器,有自己組織部隊揀“洋落”來的,也有從蘇軍手裡弄來的,然而與後來東野百萬大軍的裝備規模相比,所佔的份額很小。


度度狼gg


首先,得搞清楚關東軍留下了多少武器

根據蘇聯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1卷記載,如上表所示,關東軍投降後,蘇軍繳獲的武器裝備有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口徑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30萬支、迫擊炮(包括擲彈筒)2474門,炮彈和迫擊炮彈774106發、輪船和駁船121艘、汽車2321輛,蘇軍共接收各類倉庫722座。


日本方面對此有不同記載,比如據林三郎所著的《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記載,在蘇日交戰之前,關東軍總共只有160輛坦克、150架戰機和500架教練機。即使關東軍在八月與蘇軍交戰中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也不損失,也湊不齊被蘇軍繳獲的“686輛坦克,861架飛機”

根據戰史研究自情自報的原則,在不涉及他方的前提下,日軍自身的情況應採信日軍自身的說法。也就是說,蘇軍為了增強自身參戰的分量,爭奪戰後話語權,誇大了關東軍的實力。如果說飛機、坦克數量出現了這樣的誇大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他武器的數量也有注水的嫌疑。因此,1945年的關東軍其武備水平恐怕並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光鮮。(因為此時的關東軍已經向太平洋戰場和本土進行了多番抽調,實力已大不如從前)

至於這批武器的流向,中共應該接收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槍炮。1945年11月下旬,陳雲等人向中央報告說:蘇軍提供的武器已有“槍10萬,炮300”。1946年蘇軍從東北撤退時,又將一批槍炮移交給中共,這批武器中的步槍可能以萬計,火炮和迫擊炮可能以百計。不過當時東北的局勢較為複雜(比如來到東北之後收編的武裝力量多次發生叛亂),早期東北戰局也並不有利於我軍(比如從山海關到四平的失敗),這其中的很多武器可能是接而不收,收而未獲。不過總體上講,應該還是拿了很大一部分關東軍槍炮的。

至於飛機,坦克什麼的,我軍拿到的就很少了,畢竟像這些技術兵器,當時的我軍實際上也並沒有使用的能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天空始終被蔣軍所掌握,即使到了淮海戰役期間,蔣軍空軍依然可以每天出動運輸機120架次,空投糧食240噸彈藥160噸合計400噸物資來支援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而解放軍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阻止他們。

當然啦,如果有人非要信蘇聯送給了東野600輛坦克什麼的,那我也沒有什麼辦法。

不過國軍好像反對這種說法。(下圖出自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的《國軍裝甲兵發展史》)

“另有620部戰車及389輛裝甲汽車留置大陸被共軍捕獲。共軍亦俘獲大批的國軍裝甲兵官兵及技術人員。共軍並在此基礎上,共軍創建自己的裝甲部隊。”

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是在俘獲國軍裝甲部隊裝備和人員的基礎上創建的,這是解放軍的對手國軍自己說的,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想槓的人可以游到對岸找國軍去槓。

至於中共接收的槍炮彈藥對最後的勝利有多大幫助,似乎也不必高估。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有德蘇英美援助,抗戰後壟斷了關內日軍的受降權,又接納了大批美援,非說中共去關外撿了些破爛就是打敗國府的決定性因素,似乎很那個啥。

我們就以炮彈為例,據國民政府兵工署資料(表中的年度是民國年號,35年度即1946年,以此類推),從1946年到1949年的“勘亂”作戰中,國軍共損耗迫、步、山、野、榴炮彈12659579發。三年算下來,平均每個月消耗炮彈351654發。

而據蘇軍資料,關東軍被繳獲的所有炮彈也不過774106發(而且這個我們剛才分析了,還有注水的可能),就算一發不剩的全給中共,也就差不多相當於國軍兩個月的損耗。

如果說有人相信解放軍拿到相當於國軍兩個月消耗的炮彈就可以保證推國軍三年的話。那也行,畢竟人各有智。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在蘇聯的官方戰史中記錄的日軍交出的武器有:坦克686輛、飛機861架、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迫擊炮和擲彈筒2474門、輕重機槍13099挺、步槍30萬支、汽車2321輛。其中絕大部分的輕武器和火炮都先後移交給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隊。


在1976年出版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寫到:蘇軍指揮部將繳獲的原日本關東軍(包括朝鮮、庫頁島日軍)的武器裝備轉交給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總計火炮和迫擊炮3700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12000挺、汽車2000餘輛。從這一數據來看,基本和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數量相吻合,可以說蘇軍將近乎所有的日軍武器裝備都轉交給中共軍隊也不為過。

比較有爭議的就是移交給中共軍隊的步槍和重武器(坦克和飛機)的數量問題,蘇聯方面的幾種說法中提到援助給中共軍隊的步槍數量達到70萬支,遠遠超過了蘇軍實際繳獲的數量(30萬支)。當時日軍一個滿編的步兵師團(2.2-2.8萬人)所裝備的步槍總數是9400多支,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支。日本關東軍擁有24個師團外加9個獨立混成旅團,總兵力在75萬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新編成的,武器裝備非常缺乏,按照最高的人槍2:1的比例,日本關東軍的步槍數量也最多隻有30萬支出頭,就算加上朝鮮的幾個師團和15萬左右的偽軍,總數絕不可能超過40萬支。當然也有人指出多出來的是關東軍庫存的,以備長期的作戰中補充消耗之用,這個說法也不太可能站得住腳,當時日軍為了加強本土的戰備,開始從海外戰場運回大量作戰物資,主要就是針對中國戰場所儲備的原準備對蘇戰備的物資,所以不太可能給關東軍留下數十萬支步槍的儲備的。



另外就是重武器的移交數量,如果真的按照蘇聯的說法,向中共移交了600多輛坦克和800架飛機以及2000輛汽車,那麼意味著在東北的中共軍隊將有能力組建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和空軍了,規模相當於蘇軍的一個坦克集團軍和空軍集團軍,即便沒有這樣的能力(後勤補給問題),組建許多獨立的坦克部隊(營、團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是東北戰場乃至於後來的其他戰場也沒有見到中共投入大量的坦克部隊,所以蘇聯的這一說法很難成立,較為貼近事實的是蘇軍將坦克、飛機這些重武器的大部分都運回國內銷燬鍊鋼了,只有極有數量移交給了中共軍隊,總數不會超過100。

總的來看,蘇聯給中共的武器“以輕武器及少數火炮為主,重武器則大部運回國內”。


戰略論


蘇聯出兵東北後,關東軍迅速土崩瓦解,70萬關東軍繳械投降之後留下的武器裝備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而這批武器,誰都想要。

關東軍的武器呢,蘇聯想要,國軍想要,八路也想要。而這些武器主要就是兩個流向,一個是運往了蘇聯,一個是給了八路。

蘇聯到了東北後,大筆一揮,這些,都是我們的戰利品,我們都要拿走。這裡麵包括了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和東北的很多工業設施。而在這點上,南京方面,根本就是不敢吭聲,蘇軍為非作歹,南京也不敢管。

對於蘇聯而言,關東軍的裝備其實就是一堆廢銅爛鐵,沒過幾年,蘇軍AK47都有了,誰要關東軍這三八大蓋和九九啊,蘇聯人針對這些武器裝備,只有一個處理的辦法,拉回去,回爐重造,鍊鋼鐵用。

蘇聯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給八路嚇一跳,這簡直太浪費了,咱們的戰士還拿漢陽造呢,蘇聯這就把鬼子的牆拿去鍊鐵了。隨即開始交涉,最終達成的是用廢鐵換關東軍的部分裝備。以一噸換一噸的原則,交換武器裝備。當時很多部隊開赴東北,都是空著手去的,然後直接接收關東軍的物資。

然而,換來的也就關東軍一半的裝備,剩下的還是被蘇軍帶走了。八路接收和蘇軍帶走的是兩個主要去向。還有些武器,被日軍藏深山老林裡了,還有一部分被老百姓土匪什麼的搶走了,可以忽略不計。

二戰結束後,無論是德軍還是日軍,剩下的武器裝備都是一大堆,蘇聯人的處理辦法都很乾脆,直接回爐重造。


軍武文齋


這個事情一直沒有官方披露,所以才會讓人好奇。

今天,縱橫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關東軍被打敗後,他的武器都到哪裡去了。

1945年2月,在二戰尾聲的時候,美英蘇三國簽訂雅爾塔協議,以此制定世界新秩序,在會議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點就是在德國戰敗後的三個月之內,蘇聯應該對日本宣戰。

因為德國是在1945年5月8日投降,按照雅爾塔協議蘇聯必須在8月8日之前對日本作戰,而在此前的兩天,正好美國向日本本土扔下了原子彈,這都使得日本軍人的內心極為崩潰。

1945年8月8日150萬蘇聯紅軍開始對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在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面前,日本的皇軍之花,將近70萬的關東軍,根本就不堪一擊,僅僅六天就損失了67.7萬人,損失慘重。

隨著日本,二戰結束,在戰爭中生產的大量軍火成為一大難題,以美國來說,別說是接受日本的裝備,就是自身武器裝備的庫存都無法消耗,縱橫曾經一再表示,原子彈就是美國最大的庫存武器,為了解決掉他,不得不扔。

在二戰結束後的三年時間裡,美蘇都在大規模裁軍,以美國來說,僅僅三年就裁撤了九百萬,蘇聯也差不多,可以說,武器剩餘成了難題。

日本武器在財大氣粗的美國人眼裡還不如廢鐵,為了解決日本投降時的武器裝備,美國人乾脆採取了銷燬計劃,1945年11月美軍就將日軍的80萬噸彈藥和武器傾倒進海里,到次年四月,美軍共拆解並銷燬日軍步槍165萬支,飛機八千架。

相對於美軍拆解很銷燬的武器,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武器更是落後,當時日本陷於財力落後的國情,一直將較為先進的武器投放到太平洋戰場,而將老古董一樣的三八大蓋投入到亞洲戰場。

抗戰勝利後,大量裝備美式裝備的國軍,將日式裝備中較好的武器留下,剩下的基本都扔到倉庫裡面去了。

蘇聯打敗關東軍後,將值錢的設備和資源能搬走的都弄到自己國家了,但是對於關東軍這些垃圾武器是真的看不上,剛開始的時候,蘇聯打算用火車運回去回爐重造,練成廢鐵,後來因為火車不夠用,就將這些武器都放到在東北的倉庫中了。

看到蘇聯紅軍這麼“暴殄天物”,我軍當然看不下去了,當時我軍大部分部隊還是“小米+步槍”,因此跟蘇聯積極進行談判,想要截留這批武器。

抗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軍就已經組織十萬多人開赴東北配合蘇聯紅軍打擊關東軍,並且發展自己的隊伍。

當時蘇軍不顧及蔣介石的請求遲遲不肯撤退,其實也是在為我軍爭取時間(也為了其掠奪財產),一直到蘇聯紅軍撤退後,國軍精銳主力才開始到達東北。

在解放戰爭還沒有爆發前,東北戰場的銷煙就已經開啟,當時杜聿明的國軍憑藉美式裝備多次將我軍攆過牡丹江,然而到遼瀋戰役時候,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四野就從十萬人膨脹到百萬之眾,發展之快實在令人感嘆。

我軍人數發展這麼快,裝備從哪兒來的呢?縱橫認為大部分都是從蘇軍手中移交的關東軍裝備,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原關東軍武器移交我軍的步槍就有七十萬支,火炮四千門。

當然,這裡面要有一個認識就是,流轉到我軍手中的這批關東軍武器不屬於蘇聯援助,而是移交,因為這批武器本身就是戰敗國的武器,我們是戰勝國之一完全有權獲取在我國戰場上的日軍裝備,相反,蘇聯還向我們要取其他物資,這才是搶掠。

除了這些裝備外,還有一部分有研究價值,或者較為先進的被運送到了蘇聯。


史論縱橫


1945年8月,150多萬蘇聯軍隊越過中蘇邊境,從三個方向進入東北,精銳已經被抽掉乾淨的關東軍不堪一擊,在蘇軍的機械化部隊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蘇聯收繳了關東軍的武器,後來這些武器又大部分提供給了進入東北的八路軍。



蘇軍初期武器流向

日本投降後,八路軍十餘萬人進入東北。初期的很多部隊多為赤手空拳出關,進入東北後蘇軍即提供了部分武器,並轉交的兵工廠及軍需倉庫,甚至轉交了關東軍在東北最大的蘇家屯倉庫。這方面在相關人員的回憶中有很多記載。例如在曾克林的回憶中提到自己的部隊曾不止一次在瀋陽,錦州接收大批武器彈藥,其次在當時東北局和中央的往來電報也有很多記錄,例如彭真曾多次向中央報告獲得過蘇軍武器。


期間迫於外交壓力,蘇軍態度一度反覆,後來隨著和國民黨政權交惡,為了保證自己在東北的利益,蘇軍全力支持八路軍獨佔東北。截止到四平之戰前東北民主聯軍已裝備步槍20萬支,輕重機槍7000餘挺,各種炮700餘門。並且當時尚有部分剩餘武器存於倉庫。在當時剛剛進入東北,兵工廠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這些裝備大部分由蘇聯轉交。

退過鬆花江後

由於四平作戰的失利,東北民主聯軍退入北滿,很快又得到蘇軍的援助。四平作戰結束時十幾萬部隊的裝備為長槍16萬支,輕機槍4000餘挺,重機槍749挺,各種炮500餘門。由於土地改革東北農民踴躍參軍,到了1948年,人數已增至105萬人。在這期間,東北民主聯軍的主要作戰只有“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繳獲不多,但卻擁有足以裝備百萬部隊的武器,甚至火炮配備明顯超越了國民黨軍,這些武器顯然不是通過繳獲得來,以當時的兵工廠生產能力也無法產出如此多的武器裝備,那麼武器增長


大部分顯然是來自於蘇軍轉交。

其它流向

當然這些武器並不僅僅用來裝備東北民主聯軍,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海上運到山東支援了華東野戰軍的作戰,粟裕同志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斯大林還指示從朝鮮運輸2000車皮的軍火到東北支援我軍作戰,還有一部分經由蒙古轉給晉綏軍區。可以說,蘇聯提供的武器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