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解放,紅旗漫卷

南澳解放記憶 | 廣東解放,紅旗漫卷

1949年12月,潮汕大陸地區已解放。

而素有“閩粵咽喉、軍事要衝”之稱的南澳島卻被國民黨殘餘勢力盤踞,企圖作為他們反攻大陸的跳板。經過一個月的籌備,英勇的解放大軍只用了短短6個小時就成功地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澳島。

南澳島戰役是我軍第一次取得渡海登陸作戰的勝利,併為我軍以後解放其他海島摸索積累了經驗。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南澳,後江灣畔,綿長的海岸線內,有一座烈士陵園。在這裡,莊嚴肅穆的紀念碑直衝雲霄,英雄的木棉樹高高矗立。一切,靜謐中蘊含著力量,把人帶回70年前那段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

1949年12月,國民黨胡璉兵團洪之政殘部和以吳大柴為首的匪眾一千多人逃匿南澳,妄想把素有“閩粵咽喉、軍事要衝”之稱的南澳島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吳大柴盤踞南澳島後,胡璉即派58師副師長郭夢熊抵達南澳島,將吳大柴部編成兩個團和兩個警衛營。

中共汕頭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許文彥:

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10月23日,陳漢英和吳大柴在汕頭的報紙上發表文告起義,起義部隊也編入了我軍的潮汕軍分區屬下的部隊。但是不到一個月,也就是在11月21日,吳大柴就率部饒平縣黃岡鎮叛變,並把他的武裝力量轉移盤踞到南澳島,負隅頑抗。

所以解放南澳就成為我們當時非常緊迫的任務。

當時,盤踞南澳的敵人限制漁民出海,嚴禁與大陸通航。島上的2.7萬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南澳解放迫在眉睫。

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121師,這支擁有“塔山英雄團”英雄稱號的精銳部隊在由廣西向廣東開進途中,接到解放南澳島的任務,隨即轉入戰鬥準備。

但是,當他們抵達前線時,面前的大海,卻讓這些多來自白山黑水間的戰士很是發愁。不少人連海都沒見過,更別說打海戰了。

時間一刻也不能耽誤。121師政委李丙令同潮汕地委領導朱曼平、鐵堅等迅速部署了作戰計劃。各團根據作戰任務組織航海隊形、乘船射擊、搶佔灘頭陣地等海上作戰應急訓練和登陸演習,要求各級指揮員務必熟悉氣象水文,摸清掌握潮汐規律。

中共汕頭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許文彥:

首先是解除這些戰士怕暈船、怕翻船思想顧慮,師部把部隊中當過水手和水性較好的同志組織起來,分配到各個班做骨幹,再通過水手和船工與戰士座談交流的形式,解除了大多數戰士的思想顧慮,所以最後取得很高的戰鬥力。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從1950年1月23日到30日,部隊只用7天便徵得汽船、漁船338艘。其中,一枝桅的木帆船佔了244艘。所有船隻都分給各連、排、班固定專用。與此同時,1000多名船工支前參戰。來自北方的戰士和本地船工溝通需要翻譯。於是,潮汕地委緊急將160位能說普通話的潮汕子弟兵調到了41軍,幫助他們建立起同舟共濟的深厚情誼。方思傳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已年近九十的方思傳仍眼不花耳不聾,精神矍鑠,步履穩健。從作戰部署、渡海細節到戰鬥結果,他侃侃而談,條理分明。69年前火線入伍的情景,恍若眼前。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方思傳:

船工不會講普通話,中共潮汕地委調集了兩批160名會說潮汕話的知識青年。

這160人的標準就是:家庭簡單,滿腔熱血,希望把自己的青春灑在火熱的鬥爭中。

我們這160人,南澳解放犧牲2人,剩下158人回來。

1950年2月23日凌晨2時30分,南澳島解放戰打響。炮兵部隊首先出發佔領案嶼和鳳嶼,炮轟敵軍前沿陣地。

起航1小時後,海面已一片漆黑,此時,狂風大作,掀起滔天巨浪。木船呈45℃傾斜,不停在海浪中顛簸,忽隱忽現。這時,突然傳來戰士落水呼救的淒厲之聲。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方思傳的情緒一度難以平復。

方思傳:

一陣發狂的海浪,用不知道多大的力量將我們一營的一艘火力船壓進海里,然後又用萬鈞之力把這艘船拋向空中,再迅速壓進漩渦。

24個人全部壯烈犧牲,其中3人是參戰的船老大。剩餘的37艘船無法拯救。(營長)李成江問我能不能停船救援。

我問船老大,船老大說‘這時候風帆一停,船就會翻,任何人無法停船,只能順著風勢走’。

結果只能繼續前進……

漫長的海上跋涉臨近終點,隨即是短兵相接。載著曾於1947年擊潰國民黨“虎師”的363團“大華山連”一排戰士的3艘戰船,頂著猴鼻尖守敵密集的火力衝在最前面。三班戰士王新遠衝在最前頭,第一個把紅旗插上南澳島。二營主力直搗南澳縣城。三營也於當晚於鳳仔港登陸,並擊潰隆澳守敵。晚八點,南澳縣城為我軍佔領。

362團二營、三營則分別在白牛、西閣登陸。島上國民黨軍負隅頑抗分路阻擊,解放軍指戰員前仆後繼,英勇頑強。臨近午夜,南澳全境宣告解放。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中共汕頭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許文彥:

解放南澳,宣告了潮汕全境的解放。

它打破了敵人以南澳為反攻大陸跳板的美夢,也為我軍解放海南等島嶼積累了經驗。

2019年2月23日,適逢南澳解放69週年紀念日,後江灣畔的烈士陵園裡,木棉樹上,英雄花開得如火如荼。中國人民解放軍41軍後代齊聚於此,祭奠解放南澳島犧牲的革命烈士。方思傳在家人的陪伴下,時隔69年,第一次踏上當年戰鬥過的土地,在碑前為戰友獻上白菊,一時間,他心潮澎湃:

方思傳:

百感交集。不知道還有幾次機會能來。不管有幾次,但我對戰友永記心中。他們的英名,永垂不朽!別讓歷史長河把他們湮沒了。傳承紅色基因,奮力新時代。

當年參加解放南澳戰役的軍民,仍健在的已寥寥無幾。為理想、信念奉獻的精神卻沒有因他們的遠去而褪色。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今年62歲的王惠生,是汕頭市熊貓稀有血型志願服務隊的理事長。他的父親王俊堂,也是41軍121師的一名戰士。父親去世時,王惠生15歲。後來,他無意中發現一張老照片,照片上的父親腰別手槍、手持望遠鏡。一問母親,才知道父親也參加瞭解放南澳戰役,照片就拍攝於戰役後。“因為我父親有一張相片,我就問我媽‘這張相在哪照的’,她說在南澳。(我爸)負過七次傷,最後一次在東山島,完全沒辦法(繼續留在部隊),他是二等傷殘軍人,1953年轉業。

成長於軍人家庭,雖然不能像父輩一樣保家衛國,但王惠生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著紅色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惠生得知自己屬於RH陰性稀有血型,經過深思熟慮,他成立了汕頭市熊貓稀有血型志願服務隊。他說,一開始成立志願隊有自保的成分,但如今已變成責任。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汕頭市熊貓稀有血型志願服務隊有41人參與獻血,獻血量11700毫升,救助了30人。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如今,已超過無償獻血年齡的王惠生,依然在為“熊貓大俠”的事業奔忙。他說,會把這份責任堅持到底。

今天,英雄們戰鬥過的地方早已舊貌換新顏。2015年元旦,南澳大橋通車。當年戰士們用生命與之搏鬥的洶湧大海,化成今日橋下溫柔深邃的萬頃碧波。英烈雖已長眠,但他們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成為國家記憶。

採訪手記:致敬 傳承

乘車行經南澳大橋,從前多隻為感受 “潮風海韻”的海島風光,如今卻不禁一次次地想:當年搭乘木帆船的人民子弟兵,是歷經怎樣的驚天駭浪,才成功登陸並最終解放南澳?

在南澳後江灣畔的烈士陵園裡,解放南澳戰役中犧牲的英雄長眠於此。斯人已逝,而記憶永存。豐碑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通過走訪和史料蒐集,那場戰役的細節鮮活地浮現在眼前。

當年參加解放南澳戰役的軍民,仍健在的已寥寥無幾。經過多方協助,我們終於見到了89歲高齡的方思傳老人。這位當年身兼41軍121師362團戰士和翻譯的老兵,和尋常老人看起來並無二致,只是精神更加矍鑠,言語鏗鏘有力,不似近九十歲高齡。

雖然離開隊伍多年,但方思傳仍自稱“永遠的新兵”。面對採訪,老人侃侃而談。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多年的立功證、獎章,還有自己撰寫的回憶錄。他多次說,自己這條命是撿回來的,如今很知足;寫回憶錄,是為了給世人瞭解南澳解放歷史留下一點微薄的資料,更多的是對逝去戰友的緬懷。當提到犧牲的戰友,他眼裡有閃動的光。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一朝戎馬灑熱血,一生信念記心間”。初心和使命,在老英雄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理想和信念,在老英雄的心裡始終堅定不變。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當年解放南澳士兵的後代們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著紅色基因。

和平年代,英雄的足跡漸行漸遠。但為理想、信念奉獻的精神卻沒有因他們的遠去而褪色。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致敬所有默默奉獻、勇於犧牲的英雄,謳歌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執著奮鬥的至誠大愛與崇高精神!

南澳解放记忆 | 广东解放,红旗漫卷

文字/汕頭臺記者 林贇

採訪/汕頭臺記者 林贇

圖片/陳琤瓅

排版/陳琤瓅

審核:陳紅豔、林偉青、李紅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